为贯彻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部署,提前谋划202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储备项目,特制定本指引。本指引聚焦于“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种植业污染防治”领域,为各地方单位提供清晰的申报路线图,旨在帮助您系统性地进行项目谋划与准备。具体如下:
一、 建设目标与要求
1. 核心目标:
以重点流域(如长江、黄河、珠江等)为核心区域,通过工程措施与技术推广,有效减少种植业生产过程中的氮磷等污染物排放,提升农田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2. 建设要求:
系统性治理:必须坚持以小流域或灌区为单元,进行整体规划、连片治理,确保治理成效的连贯性和规模性。
绩效导向:项目需设定可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如化肥减量比率、农药使用强度、氮磷流失减排量、农田退水循环利用率等。
长效机制:项目建设内容必须与长效运营管护机制同步设计,确保设施“建成一批、见效一批、持续运行”。
合规性:严格遵守土地、环保、水利等相关法律法规,项目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建设内容的合法合规性。
二、 重点建设内容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拦截沟、生物净化塘、人工湿地等拦截净化工程,以及氮磷回用管网等循环利用工程。申报项目应围绕以下内容进行组合设计,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
1. 农田基础设施升级:
生态沟渠:建设或改造具备拦截、沉淀、净化功能的生态沟渠,拦截农田排水中的泥沙和养分。
生态湿地:在农田退水汇流区、低洼地,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或植被缓冲带,对退水进行深度净化。
灌溉系统改造:推广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配套建设智能控制与水肥一体化系统,从源头减少退水量和肥料流失。
2.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
土壤保育:推广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地力提升技术,改善土壤结构。
科学施肥: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引导使用缓控释肥、生物肥料等新型高效肥料。
绿色防控:建设病虫害监测预警点,推广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释放天敌等物理生物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3.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秸秆资源化:建设秸秆收储运点,推广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利用技术。
废弃农膜回收:建立完善的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储存与处理体系。

三、 项目储备条件
项目成功入库是申请中央资金的前提,需满足以下条件:
规模要求:种植业年总氮排放量超40吨、总磷排放量超3吨或耕地园地面积超30万亩;
规划符合性:项目必须已纳入地方相关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流域环境保护规划等。
前期工作完备: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编制并获得批复,论证充分、投资估算合理。
审批文件齐全:备齐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环评登记等关键支撑文件。
入库填报:项目信息已按要求完整、准确地录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并动态更新。
主体明确:项目法人单位明确,且具备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能力。
四、 资金规模与支持方式
资金规模:参考近年标准,单个种植业污染防治项目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额度通常在1000万元至5000万元人民币之间,具体规模将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治理面积、绩效目标和地方配套能力等因素核定。
支持方式:中央资金一般采用定额补助或比例补助的方式,重点支持工程建设、设备购置等固定资产投入。地方财政或项目单位需落实配套资金,总体原则是“中央引导、地方为主”。
五、 关键时间节点
以下流程基于农业农村部工作要求,是项目进入国家储备库的强制性节点:
省级摸底与对接(每年11月30日前):
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需完成本地区项目储备需求的摸底与汇总,并与农业农村部相关行业司局进行沟通对接,于11月30日前反馈项目储备初步情况。
部内规模需求核定(每年12月 - 次年1月10日前):
农业农村部相关行业司局对各地需求进行汇总研究后,于次年1月10日前向部计划财务司提出明确的年度项目投资规模需求。
项目谋划与可研编制(即日起 - 次年5月):
项目单位应最晚在次年5月前完成所有前期工作,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与批复,并确保项目在“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中填报完毕,进入省级储备库。
正式申报与评审(次年6-7月):
省级部门根据国家下达的初步计划,组织正式申报与专家评审,择优上报。
投资计划下达(次年下半年):
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复核后,正式下达年度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行动建议:时间紧迫,建议意向申报单位立即启动项目前期工作,主动与省、市级农业农村和发改部门对接,精准对标建设要求,高质量完成项目储备,方能在这场“资金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中机院可提供专业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申报全流程服务。我们深度学习了中央预算内投资政策,能够协助地方政府与企业,从项目前期谋划、精准定位、方案编制,到完成高标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申报材料,全面提升项目竞争力与入库成功率,为争取资金支持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