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中央预算内投资 > 中央预算内投资百科

中央高频强调的“良田工程”怎么报?2025高标准农田建设,申报从立项到验收攻略

来源:原创  时间:2025-11-17  点击:11
本文结合最新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视频会议精神,系统梳理申报全流程、补贴核心规则及实操要点,助力经营者精准把握政策红利,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田间收益。

中央高频强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正成为农业领域的政策风口。2025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投入标准提升至亩均3000元以上,叠加数字化管理升级、补贴精准化调整等新政策,为农业经营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不少从业者仍在申报流程、资金使用、补贴细则等方面存在困惑。本文结合最新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视频会议精神,系统梳理申报全流程、补贴核心规则及实操要点,助力经营者精准把握政策红利,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田间收益。

中央高频强调的“良田工程”怎么报?2025高标准农田建设,申报从立项到验收攻略

政策风向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要求

2025年11月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冬春农田水利暨高标准农田建设视频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作出重要批示,刘国中副总理出席会议并部署具体任务,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方向与实施路径。


1.顶层设计核心导向

李强总理在批示中强调,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聚焦四大重点:加强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统筹农田沟渠修复与平原易涝区治理;完善全流程管理机制,严格工程质量与资金监管;吸引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筑牢粮食安全支撑。这一导向为补贴资金的投向、项目建设的标准划定了明确框架。


2.会议部署五大关键举措

会议提出五项落地要求,直接关联申报与建设的核心环节:

严把项目选址立项关,因地制宜确定建设重点,强化全流程资金监管;

加快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转化,持续提升耕地质量;

推进农业节水增效,重点开展平原涝区治理和灌区改造;

补齐水利基础设施短板,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与防洪工程质量;

压实责任机制,加强部门协同与一线督导,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此外,针对部分地区秋播延迟问题,会议明确要求下沉一线协调调度,同步开展农技服务与田间管理,这也为秋冬季节申报项目的经营者提供了配套支持方向。


补贴政策深解读:3000元/亩背后的资金密码

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确立了全国统一的补贴基准线,即省级以上财政每亩3000元的资金安排。这一标准充分考虑了建材、人工成本上涨及建设标准提升等现实因素,采用“中央财政补贴+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构成模式,同时设置了差异化的补贴策略与严格的使用规则。


1.补贴资金构成与分配

补贴资金的“拼盘结构”清晰明确,中央与地方各司其职:

中央财政补贴是资金主体,粮食主产省新建项目每亩补助2400元,非主产区每亩补助2200元;

地方财政配套补足差额,每亩需配套600元(主产区)或800元(非主产区)。

为减轻基层压力,政策明确取消了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非产粮大县的配套资金则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分担,多数省份由省级财政承担配套主体责任,市县按比例分摊剩余部分,具体比例需以当地省厅通知为准。


2.补贴资金七大投向与比例限制

补贴资金实行定向使用原则,主要聚焦七大核心领域,各领域有明确的投资比例参考:

田块整治(约占40%):资金投入最集中的环节,包括耕作田块修筑、田块平整等,实现“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为机械化作业奠定基础;

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约占30%):重点支持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建设,确保农田“旱能灌、涝能排”;

田间道路(约占20%):建设田间道与生产路,保障机械能下地、农资能运进、产品能运出;

土壤改良(约占10%):通过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部分地区已设立“地力提升专项补贴”,强化耕地质量提升支持;

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农田生态屏障,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农田输配电:配套农业生产用电设施,满足现代化种植需求;

自然损毁工程修复:对受损农田基础设施进行修复改造。


3.资金使用的“正负清单”

根据《耕地建设与利用资金管理办法》,补贴资金可用于勘测设计、项目评审、工程监理、工程检测等项目相关必要费用,但严禁用于单位基本支出、购置交通工具、发放人员津贴、偿还债务及利息等与项目建设无关的支出。经营者需严格遵守资金使用规则,避免因违规使用影响补贴发放。


4.差异化补贴:区域与主体的精准扶持

2025年补贴政策摒弃“一刀切”,实现区域与申报主体的精准赋能:


区域差异化:资金向东北黑土地、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等粮食主产区集中。东北黑土区重点支持水土保持和地力提升工程,黄淮海平原聚焦小麦玉米轮作区农田改造;丘陵山区等建设成本较高的区域,补贴标准可在亩均3000元基础上适当上浮;


主体差异化:补贴面向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但自筹资金要求不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需落实不低于财政补助资金10%的自筹资金,农业企业则需落实不低于20%的自筹资金。


申报全流程:从项目入库到资金到账的实操指南

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常态化申报机制,整个流程涵盖项目申报、审核审批、资金拨付、验收管护等关键环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操作要求,直接影响申报成功率。


1.前期准备:材料编制与项目入库

有意向申报的经营主体,需先完成两项核心准备工作:

编制项目初步设计文件:文件需明确项目选址、建设内容、投资预算、预期效益等核心信息,且需符合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土壤普查成果应用要求;

完成县级审批与入库:将初步设计文件提交县级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纳入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方可进入后续申报流程。项目库实行常态化储备,经营者可根据当地申报时限及时提交材料。


2.审核审批:三级联动与任务下达

项目入库后,进入“县-市-省”三级审核审批流程:

县级初审:对项目的合规性、可行性进行初步审核,确保项目符合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

市级汇总:县级审核通过后,由市级主管部门汇总辖区内项目,统一上报省级主管部门;

省级审批:省级主管部门对上报项目进行最终审批,审批通过后下达年度农田建设任务和相应补助资金。

审批环节重点核查项目是否符合区域建设规划、资金预算是否合理、自筹资金是否落实等内容,经营者需确保申报材料真实完整,避免因材料瑕疵影响审批进度。


3.资金拨付:“3-7”模式保障项目推进

补贴资金采用“启动预拨+验收结算”的“3-7”拨付模式,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启动预拨:项目签订建设协议后,财政部门预拨30%的启动资金,用于购置材料、组织施工等前期投入;

验收结算:工程全部完工后,需向县级农业农村局申请正式验收,验收合格后一次性拨付剩余70%的资金。

验收环节需提供工程建设报告、资金使用凭证、监理报告等相关材料,经营者需全程做好资料留存,确保验收顺利通过。


4.后续管护: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项目验收通过后,经营者需承担后续管护责任。根据政策要求,需建立长效管护机制,定期对田块、灌溉设施、田间道路等进行维护,确保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益。部分地区将管护情况与后续补贴申报挂钩,良好的管护记录有助于提升未来申报成功率。


政策新动态:数字化管理与支持领域拓展

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在管理模式、支持领域等方面呈现新变化,经营者需精准把握这些趋势,提升申报与建设的合规性。


1.资金构成多元化升级

当前补贴体系已形成“中央+省级+地方+自筹”的四级资金结构,除基础建设补贴外,新政策首次明确“地力提升专项补贴”,对持续开展土壤改良、耕地质量提升的项目给予额外支持。这意味着经营者在申报时,可重点突出土壤改良相关建设内容,争取更多资金支持。


2.数字化管理全面覆盖

多个省份已建立高标准农田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项目申报、审批、监管全流程线上操作。经营者需熟悉当地数字化平台的操作流程,通过线上系统提交申报材料、查询审批进度、报备项目进展,这不仅能提高申报效率,还能实时接收政策更新通知。


3.支持领域精准拓展

补贴支持的工程类别进一步细化,涵盖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与节水设施、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农田输配电、自然损毁工程修复七大类别。经营者可结合自身种植需求和区域特点,针对性选择建设内容,使项目更符合政策导向和实际生产需要。


申报实操建议:避开雷区,提升成功率

结合政策要求和实操经验,经营者在申报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几点,避免常见误区:


1.精准匹配政策要求

深入研究当地省厅发布的实施细则,明确所在区域是否为粮食主产区、补贴标准是否有上浮、地方配套资金要求等关键信息。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主体需提前落实自筹资金,农业企业需按要求准备不低于20%的自筹资金证明,避免因自筹资金未达标影响申报。


2.严把项目选址关

项目选址需符合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避开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等禁止区域。优先选择土壤条件较好、灌排基础薄弱、增产潜力大的区域,同时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针对性设计土壤改良方案,提升项目可行性。


3.规范资金使用规划

在编制项目预算时,严格按照七大投向分配资金,参考推荐比例合理安排各环节投入。避免将资金用于禁止性支出,在预算中明确勘测设计、监理检测等必要费用,确保资金使用规划符合《耕地建设与利用资金管理办法》要求。


4.完善材料与全程留痕

申报材料需真实、完整、规范,重点突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预期效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留存施工记录、资金使用凭证、监理报告等资料,为验收结算做好准备。同时,及时关注审批进度,配合主管部门开展现场核查等工作。


小 结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2025年的政策升级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了丰厚的政策红利。从补贴标准的明确到申报流程的规范,从差异化扶持到数字化管理,一系列政策设计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全方位保障。经营者只需精准把握政策要点、规范申报流程、严格执行建设标准,就能顺利拿到补贴资金,让高标准农田成为稳产增产、提质增效的“良田沃土”。



上一篇:2026年城市更新项目谋划资金申报攻略(附申报要点及案例)
下一篇:抢先布局:2026年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央投资储备项目申报指南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