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围绕顶层设计、研发投入、人才资源、金融环境、公共服务、政府扶持六大资源要素对案例园区的创新创业资源环境状况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其中的经验、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为中国环保产业园区改善创新创业环境提供借鉴。
中国典型环保产业园区创新创业资源环境比较分析
一、框架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创新创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国内外学术界已展开大量研究。Cohen 等人引入生态学的概念,构建了由院校、政府、专业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要素组成的创业生态系统,认为齐聚以上要素方可实现创业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在创业生态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林嵩进一步提出,在微观层面是投资机构、孵化器、竞争者、供应商等外部组织结构支持着核心企业的成长,宏观层面则是政策环境、项目资源、金融支撑等外部资源环境影响着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链”理论认为,企业、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主体要素组成链式结构,而从技术创新到转化落地,则正是技术、资金、信息、人才、服务等资源要素在这一 “链条”上交流反馈的结果。基于以上理论,要实现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发展,关键在于协调组织企业、院校、政府、服务机构等主体交流合作,从而保障各类创新创业资源的供给。关于支撑创新创业的核心资源要素,大量研究者借助案例剖析、指数评价等方法进行探讨,焦点主要集中在技术、资金、人才、政府支持等方面 。
综合上述观点,并借鉴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城市创新创业生态指数》、清华启迪创新研究院发布的 《启迪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指标》等较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从顶层设计、研发投入、人才资源、金融环境、公共服务、政府扶持六个角度 (表 2),就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和盐城环保科技城的创新创业资源环境进行比较分析。

表 2 环保产业园创新创业资源环境评估框架
二、 案例分析
本研究通过向案例园区发放调查表,收集相关文献、新闻报道以及统计资料,专家访谈等方式评估其创新创业资源环境,围绕六个创新创业核心资源要素对两个园区进行比较评估。评估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级: 相关资源要素齐全、服务完备为 “优”,处于同类园区中上游水平但仍有提升空间为 “良”,达到同类园区平均水平但部分资源或服务较为欠缺为 “中”,与创新创业发展需求存在明显差距为 “差”。案例园区创新创业资源环境评估结果如图 2 所示。宜兴环科园在公共服务和金融环境等方面略优,而盐城环科城的研发投入力度则强于前者,两个园区都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并拥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但其他各方面都尚有提升空间。

图 2 案例园区创新创业资源环境比较
2. 1 顶层设计: 两个园区都拥有明确的产业发
展定位,并围绕自身定位制定了阶段性的建设方案宜兴的环保产业萌芽于机械加工业,在 20 世纪 80 年代逐步发展形成给水设备制造集群。原有的产业基础使宜兴在 《水污染防治法》颁布时顺利建立起一定的优势,环保企业数量迅猛增长,但仍存在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企业形象差等问题。1992 年国家部委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宜兴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成立环保产业协会承担产业规划职能,紧跟环境保护立法工作带领园区企业拓展业务,针对园区技术、资金、服务等资源上的欠缺有计划的引入外部机构、搭建平台。在2015 年环科园跟随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制定了 《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 “682” 创业推进计划(2015 ~ 2020) 实施方案》,从平台载体、金融支撑、创业服务等方面指导园区下一步发展。探索“环境医院”模式,对园区内优质企业、专家人才、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撑等诸多创新创业优势资源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从环境诊断、方案设计、工程投资、设备药剂提供到运行服务 “一站式”环境综合服务模式,通过集聚效应推动发展。年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08 年,园区共有规模以上环保企业 74 家,其中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仅 16家; 而到 2018 年园区内规模以上环保企业已超过140 家,环保类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13 家,在科学的规划引领下,产业链增量提质效果显著 ,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创业规模,都得到了一定的加强。
盐城环保科技城的发展同样得益于政府的合理规划布局。抓住国家加大力度改善大气质量的契机,盐城市政府专门出台 《盐城市环保产业发展振兴规划纲要》来推动环科园的建设,避开与宜兴的水污染治理产业直接竞争,把目标重点锁定在烟气治理领域,全力打造 “中国烟气治理之都”。按照规划内容,盐城市以坚定地决心、高效的执行力集中投入资源,高起点建设基础设施,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从而迅速打造出烟气治理领域高地,直接占据了创新能力和创业规模的高起点。
2. 2 研发投入: 宜兴环科园研发投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通过向案例园区收集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研发机构数量、创新成果等方面的数据,分析比较发现,盐城环科城在研发上的大力投入帮助其在创新能力上取得了领先,而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的研发投入水平较其产业规模而言仍有待提升。
遵循 “科技为先、产业兴城”的发展理念,盐城环科城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逐步引入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清华大学等顶级科研机构,积极推动园区内企业参与各类产学研合作项目。问卷反馈数据显示,2019 年盐城环科城内国家级研发机构已经达到 10 个,16% 的企业具备省级以上研发中心,近五年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过合作研发的环保企业比例超过八成。高层次、高频率的创新合作为盐城环科城带来了 “高效电袋除尘”、 “中低温脱硝”等大量行业领先技术,2019 年环科城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奖项的企业比例超过 20%。而宜兴环科园也在创新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投入,与全国 300 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借助国家水专项等科研项目技术示范的契机,引进外部顶级高校在园内共建研发实验室,并搭建了多家环保专项科技平台,提升园内企业自主创新水平,采用 “一个科研产品 + 一个研究所/团队 + 一家实施企业”的先进模式,将创新创业项目逐项落地。但是由于宜兴环科园的产业链完整,本地配套率非常高,其庞大的企业群体中以配套零部件制造为主营业务的中小企业占多数,拉低了研发平均投入水平,园区内具备省级以上研发中心的企业仅占 3%。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内发展水平较高的环保产业园区,宜兴环科园和盐城环科城内规模以上企业的平均研发经费强度分别为 4. 0% 和 3. 5%,远远低于 2019 年国家高新区平均研发经费强度6. 7%的水平,这也证明国内环保产业园在研发投入上普遍存在短板,是制约其创新能力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 。
2. 3 人才资源: 借助产学研合作补全人才短板
宜兴环科园和盐城环科城同处江苏省,虽然省内院校资源丰富,但人才大多流向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盐城与宜兴在人才竞争方面处于弱势。本地人才资源方面,盐城市仅有两所本科院校,而宜兴所在的地级市无锡仅有一所本科院校,人才供给能力有限。
针对这一问题,两个园区都通过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平台实现了对人才的灵活引入,提升创新能力。宜兴环科园借助江苏省宜兴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一平台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借助顶级院校的人才队伍支撑园区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技术研发。盐城环科城则通过引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以及浙江菲达集团、福建龙净环保等高新技术企业搭建了自己的高端人才渠道。此外,盐城环科城还充分挖掘区域内的院校资源价值,建立了以环保为主导专业的教育院校———盐城环保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大量实训针对性的培养环保专业技术人才,为园区提供了庞大的中层技术人才资源,加强了对创业规模扩大的中端人才支持。
虽然借助上述措施,两个园区实现了一定程度上人才资源环境的提升,但是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国内创新创业发展的“排头兵”相比显然还存在较大差距。要使创新创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园区仍需在人才资源方面寻求新突破。
2. 4 金融环境: 投融资渠道仍显单一,较依赖地方政策性投融资
调查数据显示,宜兴环科园和盐城环科城在2019 年园区内应用风险投资、上市融资、企业债券等非传统融资手段的企业占比分别为 0. 5% 和1. 5%,值得注意的是,盐城环科城内部分企业在进驻园区时已经是上市企业,在园区构建的投融资环境下实现非传统融资的企业实际比例则更低。地方政府设立的各类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融资担保体系、贴息政策等在两个园区的投融资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受到企业规模的限制,各类科技信贷渠道往往是园区内大批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投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为改善这一现状,宜兴环科园通过组建宜兴环保产业集团,开展股权合作投资,吸引社会资本的支持; 与平安银行合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环保企业承接以 PPP 为主要模式的环境工程治理项目; 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计划,推动企业开展资本经营; 引进大批创业投资机构入驻园区,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在一系列举措之下,宜兴环科园的金融环境在国内环保产业园区中较为领先,但其投融资体系仍有待进一步丰富,PPP 融资、知识产权融资等新型融资模式仍需进一步推广,以促进创业规模的扩大。
2. 5 公共服务: 研发服务较为完善,但产业化服务有所欠缺
宜兴环科园和盐城环科城均按照园区建设规划,通过自建或引入外部机构,落实了设计、研发、孵化、检测、培训、展示、交易和科技金融等公共支撑体系。但笔者调查结果显示,两个园区的公共服务都较为集中在技术服务方面,产业化服务方面仍有所欠缺,对创业规模扩大不利。虽然具备了共享实验室、检测服务、技术产品展示中心等配套服务,但二者并未建立线上平台对各类公共服务进行统一管理,降低了服务效率。宣传交流、信息对接方面,二者也尚未具备线上企业库、产品库、项目库等信息发布平台,主要依靠园区定期组织宣讲会、行业展会等活动帮助园内企业与各地政府、设计院、工业园区、企业等潜在用户建立交流渠道。宜兴环科园和盐城环科城举办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环保创新创业大赛、黑马营、初创企业论坛等活动,在创新创业氛围塑造上取得了良好反响,但在维权援助、市场推广、管理运营等方面对园内企业的支持则较为薄弱,尚未形成完善的产业化服务体系。宜兴环科园依托宜兴环保产业集团这一平台整合园区内零散资源,吸引外部投资,通过产品打包的模式,由核心产品拉动上下游企业打开市场,在招商引资、宣传推广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这也是其公共服务方面优于盐城环科城的原因,但在服务面、服务效率和服务机制的成熟度等仍有提升空间。
2. 6 政府扶持: 抓住政策机遇,争取政府的大力扶持
一方面,在宜兴环科园和盐城环科城的发展历程中,地方政府在规划布局、招商引资、政策优惠乃至宣传交流等方面提供的诸多支持发挥了关键作用; 另一方面,二者能争取到地方政府、省政府乃至国家部委的关注与支持,正是其善于把握政策机遇,紧跟国家发展战略的结果。
宜兴的环保产业起步于上世纪 70 年代中国陆续颁布首个环保标准 《工业 “三废”排放试行标准》、首部环保领域的法律 《环境保护法 (试行)》的时期,在 1984 年 《水污染防治法》出台后,宜兴市大多数环保企业在原本的产业基础上,重点转向污水处理设备生产,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这为园区在 1992 年正式获批建设国内第一个环保产业国家级高新区,得到国家科技部和环保部的 “共同管理和支持”打下了基础 。其后园区跟随总量减排、“水十条” “大气十条” “土十条”等环保规划不断拓展业务、扩大规模,取得了全国领先地位。这促使了国家科技部与江苏省政府在 2013 年和 2016 年先后签署两轮 《部省共同推进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创新发展合作计划》,将环科园作为全国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合力支持其创新创业发展。盐城环科园的发展同样借助了国家实施 “大气十条”、超低排放等环保政策的契机,园区以大气治理为重心布局产业,保障了市场空间的同时也顺利争取到了上级政府的资源倾斜。两个园区当地政府都将环保产业列为重点产业之一,在税收、土地供给、项目申报、投融资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园区充分利用产业优惠政策和创新创业相关扶持政策,转化为招商引资的优势点,从而加速资源聚集、推动园区进一步发展。(作者:常杪,陈青,徐欣馨,王世汶 ,杨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