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十五五规划专题 > 十五五百科

“十五五”交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与措施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4-25  点击:61
从山东的“千里滨海”主题公路到内蒙古的北疆自驾线路,从浙江的“四沿”美丽富裕干线到青岛邮轮母港的联动开发,交旅融合正以“路为纽带、景为灵魂”的理念,重塑旅游体验与产业生态。以下是未来五年的关键发展思路与创新举措。

随着“十五五”规划拉开序幕,交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山东的“千里滨海”主题公路到内蒙古的北疆自驾线路,从浙江的“四沿”美丽富裕干线到青岛邮轮母港的联动开发,交旅融合正以“路为纽带、景为灵魂”的理念,重塑旅游体验与产业生态。以下是未来五年的关键发展思路与创新举措。  


一、发展思路

1. 智慧化引领,重构体验场景。以5G、AI、物联网等技术为核心,打造“交通即服务”平台,实现“出行+旅游”全流程数字化。

2. 全域化布局,打破空间壁垒。构建“干线交通网+旅游微循环”的立体网络,推动交通与城乡、景区、产业深度联动。

3. 绿色化转型,践行可持续发展。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如氢能巴士、电动游船),建设生态旅游公路,减少碳排放。

4. 协同化创新,强化区域联动。跨区域整合资源,形成全域旅游轴线。


二、重点措施

(一)完善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

1. 强化多层级规划统筹

① 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交旅融合专项规划体系,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 

② 将交旅融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预留旅游廊道发展空间。 

③ 实施"规划年度体检"制度,动态评估规划实施成效。 


2. 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① 制定《旅游交通设施分类与建设标准》《智慧旅游公路技术指南》等国家标准。 

② 建立交旅融合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覆盖设计、施工、运营各环节。 

③ 推行绿色交通设施认证制度,将碳排放指标纳入项目验收体系。 


3. 创新协同治理机制

① 试点设立跨部门"交旅融合发展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② 创建政企数据共享平台,打通交通、文旅、气象等12类数据接口。 

③ 建立社会资本参与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PPP模式创新。 


(二)构建"快进慢游"立体交通网络 

1. 强化快速通达能力

① 实施"高铁+旅游"倍增计划,建设高铁站文旅集散综合体。 

② 打造"省域3小时旅游圈"高速路网,配套建设景区专用匝道。 

③ 发展"航空+高铁"联程联运,推出空铁通票和行李联程服务。 


2. 深化慢游网络建设

① 构建"国家风景道-省级旅游公路-乡村绿道"三级慢行系统。 

② 实施"百城千路"提升工程,改造提升2000公里旅游公路。 

③ 创建"交通驿站+"模式,每50公里布局多功能综合服务节点。 


3. 创新交通网络衔接

① 开发"干支微"智能接驳系统,实现不同交通工具10分钟换乘。 

② 建设旅游交通"时空走廊",整合AR导航与历史场景再现技术。 

③ 建立极端天气应急响应机制,构建全天候旅游交通保障网络。 


(三)推动交通设施旅游化升级 

1. 服务区功能重构

① 实施服务区"五星级改造计划",融入非遗展示、VR体验等功能。 

② 打造"服务区经济带",发展预制菜加工、特色农产品展销等产业。 

③ 建设"智慧服务区大脑",实现客流预测、能源管理等智能运营。 


2. 枢纽场景再造

① 在交通枢纽建设"城市会客厅",集成旅游咨询、签证办理等涉外服务。 

② 开发"枢纽+商业+文旅"综合体,引入沉浸式演艺、主题展览等业态。 

③ 构建"无感换乘"系统,通过人脸识别实现票务、安检全流程贯通。 


3. 新型设施试点

① 建设"零碳服务区"示范项目,推广光伏路面、氢能充电桩等技术。 

② 开发可变形智能交通设施,实现服务空间按需扩展的模块化设计。 

③ 试点"交通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改造旧车站为文旅创意空间。 


(四)创新交旅融合产品与服务 

1. 主题产品矩阵开发

① 打造"国家旅游交通产品库",每年推出100个创新示范项目。 

② 开发"交通+节庆"产品,如高速公路马拉松、铁路音乐节等。 

③ 创新跨业态联名产品,推出"交通卡+景区年卡"融合套餐。 


2. 智慧服务生态构建

① 建设国家级"出行即服务(MaaS)平台",整合20类出行服务商。 

② 开发"交通元宇宙"应用,实现数字孪生路网与虚拟旅游融合。 

③ 建立旅游交通服务"好差评"系统,实行服务质量末位淘汰制。 


3. 精准营销体系创新

① 构建游客出行特征画像系统,实现"千人千线"智能推荐。 

② 开展"最美交通线"全球直播计划,打造移动式融媒体平台。 

③ 实施"交通护照"计划,通过打卡积分兑换特色旅游权益。 


(五)强化文化与生态赋能 

1. 文化基因解码工程

① 开展交通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国家交通文化基因库"。 

② 实施"万里廊道文化点亮计划",打造100个文化地标路段。 

③ 开发交通主题文创产品,培育"路文化"IP产业链。 


2. 生态价值转化行动

① 创建"交通生态银行",实现路域生态资源价值量化交易。 

② 推广"路生经济"模式,发展路侧光伏、碳汇林等绿色产业。 

③ 实施"交通廊道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建设生态监测物联网。 


3. 可持续发展实践

① 建立交通旅游碳足迹追踪系统,实施碳中和认证制度。 

② 开展"无痕旅游"行动,推广可降解交通服务设施。 

③ 建设交通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实现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 


(六)健全政策与保障机制 

1. 要素保障创新

① 创设交通旅游专项用地类别,实行弹性供地制度。 

② 建立交通旅游REITs产品库,推动优质资产证券化。 

③ 试点"人才飞地"模式,柔性引进国际顶尖规划团队。 


2. 产业生态培育

① 培育"交旅融合独角兽企业",设立创新发展基金。 

②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成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③ 发展"交通旅游+"产业集群,培育新业态企业1000家。 


3. 监管评估优化

① 建立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② 实施"红黄蓝"分级监管,构建风险预警系统。 

③ 开展国际对标行动,引入第三方评估认证机制。 


“十五五”期间,交旅融合需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规划引领、设施升级、产品创新和科技赋能,构建“快进慢游”网络,打造“行在路上、游在景中”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各地可借鉴山东“五大主题公路”、内蒙古“一带一圈一区”、浙江“四沿”廊道等经验,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上一篇:“十五五”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规划(2026-2030年)
下一篇:“十五五”文旅产业六大关键趋势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