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合肥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面向"十五五"时期,合肥市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本规划依据《安徽省"十五五"规划纲要》《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是指导未来五年合肥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1.1 "十四五"发展成效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202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蔬菜产量突破200万吨,肉蛋奶总产量达80万吨。建成高标准农田35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居全省前列。
(2)乡村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形成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生态养殖等八大主导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量超过2000万人次。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0家,家庭农场突破1.5万家。
(3)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完成农村改厕30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5%。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50个,市级美丽乡村300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行政村光纤和4G网络全覆盖。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仍需优化
传统种养业比重偏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不足40%,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有待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不完善。
(2)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短板
部分偏远地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仍较薄弱,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有待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质量与城市差距明显。
(3)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
农民收入增速放缓,工资性收入占比超过60%,财产性收入占比不足5%。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0万元。
1.3 "十五五"面临形势
(1)发展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为合肥农业农村发展带来新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能。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支撑。
(2)风险挑战
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新考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绿色发展面临新要求。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乡村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第二章 总体要求
2.1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城乡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着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2.2 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
(2)坚持农民主体
(3)坚持绿色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
(5)坚持系统观念
2.3 发展目标
到2030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具体目标:
(1)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310万吨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8万元/人。
(2)农村现代化取得突破进展
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8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
(3)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障碍基本消除,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第三章 重点任务
3.1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1)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新建高标准农田50万亩,改造提升100万亩。建设现代种业创新高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20个以上。
(2)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粮油、畜禽、果蔬等五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培育年产值超50亿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个。
(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10个,农业物联网应用覆盖率达60%。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数字农业创新中心,推广智能农机装备1万台套。
3.2 全面推进农村现代化
(1)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完成农村改厕10万户,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5%。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0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3条。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升级工程,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9%以上。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实现5G网络行政村全覆盖。
(3)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优化农村教育布局,建设乡村温馨校园100所。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成村级养老服务站500个。
3.3 着力促进农民现代化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万人次。建立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1000名。
(2)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带动50万农户增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60%。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更加紧密。
(3)加强乡村人才建设
实施"凤还巢"工程,吸引1万名人才返乡创业。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选派1000名专业技术人才到乡村服务。培育乡村工匠1000名。
3.4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1)健全城乡要素流动机制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建立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推动10万城市人口下乡。
(2)推进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建设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5个,培育产城融合示范镇10个。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20个。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
(3)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教育联合体建设,实现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全覆盖。深化医共体改革,县域就诊率达到90%。完善城乡社会保障衔接机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第四章 重大工程
4.1 现代农业提质工程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2)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3)智慧农业示范工程
(4)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
4.2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1)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2)乡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3)传统村落保护工程
(4)乡村文化振兴工程
4.3 农民增收致富工程
(1)乡村产业振兴工程
(2)集体经济壮大工程
(3)农民技能提升工程
(4)农村电商培育工程
4.4 城乡融合示范工程
(1)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工程
(2)城乡要素流动畅通工程
(3)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
(4)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工程
第五章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农业农村现代化纳入高质量发展考核。
5.2 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只增不减。创新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落实用地保障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乡村振兴。
5.3 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5.4 加强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培养农业农村专业人才。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完善乡村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5.5 推进法治建设
加强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等法规制度建设。健全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实现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第六章 规划实施
6.1 加强规划衔接
做好与国家和省相关规划的衔接,强化与市级专项规划的协调。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形成规划落实合力。
6.2 强化项目支撑
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完善要素保障机制,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6.3 开展监测评估
建立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开展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6.4 营造良好氛围
加强规划宣传解读,提高社会认知度。总结推广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良好氛围。
结语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奋力谱写合肥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篇章,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