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上至国家部委,下至各省市纷纷启动“十四五”规划论证及课题征集等工作。
“十四五”规划是往年规划的延续。“十四五”时期(2021-2025)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我国大概率于2022年前后跨入“世界银行”分类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当然,这里说的“高收入阶段”只是全国居民平均意义上的;平均值的背后还隐藏着复杂的结构性差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部门之间、个体之间等等。)在以往多个五年规划编制的基础上,梳理几点看法:
“十四五”规划应有的新特征:
一是规划引领作用更强。“十四五”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如何围绕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总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因此,“十四五”规划的引领和先导性作用更强,是全面小康后“开好头”、“起好步”的关键规划。
二是规划战略作用更强。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明确了国家发展规划和国家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的功能定位。
三是规划目标会有变化。“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核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推动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十四五”(2021-2025年)期间,财政收入增速、生态发展目标、居民收入目标,以及投资规模等,都需要科学研究和确立。
四是规划项目适度调整。“土地经济”和“土地财政”模式已不再适应于“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规划项目策划将向着提升经济新动能的方向转变,更多的向工业智能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具有引领作用的新兴产业谋划。
“十四五”规划的新思路:
第一,突出规划基础研究。对当地“土地、规划、人口、投资”四大要素进行分析梳理,充分明确规划编制的资源和优势,为规划的编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突出区域势位研究。明确地方资源、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等在全省、全国乃至全球所处地位及优劣势,并提出具有可比性的对标区域进行对比和参考。
第三,突出上位规划对接。从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及发展重点上,突出上位规划的引领作用和导向作用,强化上位规划对于项目的统筹,尽量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上位规划的盘子。
第四,突出地方发展特色。在发展定位、发展路径上,更好地体现地方发展的思路,从差异化发展入手,寻找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新的思路和突破口,争取成为区域发展亮点。
第五,突出项目策划落地。把握发展重点的转变,在智能制造、互联网+、产业升级、交通运输、民生工程等方面重点进行项目谋划,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招商对接策略,帮助项目落地,实现规划目标。
第六,突出指标体系科学。对新时期指标进行估算,做到既能够体现“进位赶超”的精神,又能够体现发展思路与重点,通过指标体系既起到约束作用,又发挥激励作用。
第七,突出新技术应用。对规划成果的呈现引入“互联网+”的创新思路,将规划成果通过数字化形式展现,能够让公众更直观的看到规划的思路和目标,便于规划成果的宣传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