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混合与业态创新、空间优化与整合、交通组织与优化、景观营造与生态修复等,均是城市更新中产业园区的主要设计路径,也是创意驱动和空间重塑的基本方法。
一、创意驱动与空间重塑视域下的产业园区创新设计路径实践分析
1.1 功能混合与业态创新
在当前的创意驱动与空间重塑视域下,若要对产业园区做出合理的创新设计,以适应其所在城市更新需求,园区内的功能混合与业态创新可作为一个首要创新路径。具体设计时,设计者需根据产业园区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功能混合与业态创新方法,打造一个全天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以满足其内部企业和工作人员的多样化需求。
首先是功能混合。具体设计时,设计者不仅要注重多元化功能的合理引入,以打破传统产业园区范围内的单一化功能格局;同时也应注重夜间休闲娱乐功能的合理设计,从而为整个园区注入更多活力,使其成为一个24h 充满活力的产业园区。为达到这一目标,此次项目中,设计者先为局部区域设计了办公、研发、展示等功能集成于一体的综合型写字楼,如G60科创走廊、茸源文化园等,从而为企业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进一步简化其工作中的周转流程,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设计者还在写字楼周边设计了配套的商业设施,包括餐厅、咖啡厅、便利店等,以满足员工工作之余的饮食和购物等需求。在此过程中,设计者也为该园区规划了健身房、电影院和酒吧等夜间营业场所,如泗泾夜市、黄河路夜景、影音乐园以及七悠球24h 自助台球、棋牌等,这样既丰富了园区工作人员的业余生活,满足其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等需求,也为整个园区注入了夜间活力,使其更具现代化都市特色。图1 为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G60科创走廊实拍图。

图1 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G60科创走廊实拍图
其次是业态创新。具体设计时,设计者需要将新兴业态培育作为主要方法,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及其创新发展需求等,引入一些现代化新兴业态,以促进其和传统制造企业之间的融合发展[3]。为达到这一目标,此次项目中,设计者将文化创意、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等多种现代化新兴产业引入,开发出很多具备创新性特色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包括数字艺术产品、虚拟现实游戏等,在丰富园区整体业态的基础上,也为其带来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通过将智能化生产设备与管理体系引入传统制造业的方式,使智能制造与园区传统制造业之间实现了有机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传统制造业工作效率,降低其生产成本,使其具备更高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2 空间优化与整合
对于现代城市更新中的产业园区设计而言,在创意驱动与空间重塑模式下,合理的空间优化与整合也是一个关键创新途径。其基本目标是通过调整空间布局、改造既有建筑等手段,对产业园区范围内的整体空间结构进行合理优化,以提高其空间利用率和空间协调性,打造一个宜业宜居的产业园区空间环境。
首先是空间布局调整。在此过程中,设计者需根据产业园区范围内既有的空间功能分区情况,以合理的优化措施打破不同功能区域之间的界限,达到良好的功能融合效果。基于此,本次项目中,设计者对生产厂房、办公楼以及公寓楼等进行了集中布局,使其共同组成一个个功能复合型区域,并通过公共交通线路、自行车道以及步行通道等,在不同功能区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交通连接,以确保其便捷通达效果,显著缩短了员工的通勤时间。同时,设计者也通过土地整理与功能替换的方式来提升产业园区内的土地利用率,将一些传统的废弃厂房拆除,以现代化建筑设计与高效空间布局法,重新设计厂房,以加层扩建的方式进一步增加了厂房内的生产空间和办公空间,使其土地利用率得以显著提升。
其次是既有建筑改造。在此过程中,设计者需将既有建筑作为基础,以合理的措施对其品质和功能进行改造。如采用现代化简约设计风格对其外观设计进行改造,使其更加美观大方;采用保温材料、节能灯具等对其实施节能改造,以提升园区建筑应用中的节能效果;或按企业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建筑内部空间布局,设计开放式办公空间以及共享式公共空间等,在提升既有建筑内部空间利用率的同时,为员工创造更加便捷、舒适的工作环境。比如在此次项目中,设计者便重新划分了部分老旧办公楼内部的空间布局,将非必要的隔墙拆除,为员工打造更便于沟通协作的开放式办公区域;并在传统办公楼内规划了共享会议室以及休息区域等公共空间。
1.3 交通组织与优化
对于现代城市更新过程中的产业园区设计而言,良好的交通设计是满足园区交通需求、促进园区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基于创意驱动与空间重塑模式的产业园区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也应将交通组织与优化作为一个重点创新路径,以满足产业园区的创新设计需求,为其所在城市更新提供动力。此项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交通系统的合理完善,解决产业园区内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其交通运行效率,以保障产业园区内部人员与物资流动的顺畅性[5]。为达到这一目标,此次项目中,设计者主要采取以下几项策略进行交通组织和优化设计。
(1)道路网络规划。在此过程中,设计者根据园区范围内的交通网络不完善、道路狭窄等问题,以全面优化和升级的方式对其进行规划。通过车道数量增加的方式对部分主干道进行了拓宽处理,使其从原来的双向四车道拓展为双向六车道,以提高其车辆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情况。同时通过立体交叉的方式对重要交叉路口进行优化设计,如在交叉路口新建立交桥,使不同方向的车辆通行互不干扰,从而实现了园区内交通效率的大幅度提升。
(2)交通网络完善。在此过程中,设计者对该产业园区和城市主干道连接的通道进行了新建和改造处理,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园区内部交通支路与微循环道路优化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园区内部与外部之间的道路连通性,缓解交通堵塞。同时,设计者也在一些商业区域或小区周边增设了交通支路和微循环道路等,使交通网络密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如此便可为园区内的车辆通行创造有利条件,使其通行道路选择更加灵活,以降低主干道交通压力。
(3)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在此过程中,设计者根据该产业园区内的人员实际交通出行需求,对部分公交路线走向进行了合理调整,使其能够从更多的企业与居民小区经过,并在沿线设置了更多公交站点,从而实现了整体园区范围内公交车路网的合理优化,为工作人员的日常通勤提供足够便利。同时,设计者也在园区范围内规划了全新的共享电动车和共享单车等绿色交通方式,通过多个共享单车停放点设置的方式,为厂区员工的短距离出行提供便利,并进一步提升区域范围内公共交通的绿色化发展效果。
(4)停车设施规划。在此过程中,设计者根据园区范围内既有的停车位不足问题,在其中增设了更多停车场所,包括停车场、停车楼等,以解决厂区范围内停车难的问题。同时,设计者还将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引入各个停车区域,由该系统为车主提前做好停车位置规划,以缩短其寻找停车位的时间。
1.4 景观营造与生态修复
在当前的城市更新过程中,景观营造与生态修复均是城市产业园区的主要设计内容,因此设计者也应将其作为创意驱动与空间重塑模式下的重要创新设计路径。其基本创新设计目标是在园区范围内打造生态型景观,为区域内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创造有利条件,以实现整体产业园区环境品质及其生态价值的全面提升。基于该目标,此次项目中,设计者主要通过以下几项策略对该园区实施景观营造与生态修复。
(1)景观营造。其基本设计方法是充分挖掘园区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等特色,将其融入园区景观设计中,从而赋予园区景观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具体设计时,设计者将松江的水乡文化作为主题,引入荷花池、小桥流水和亭台楼阁等水乡景观元素,打造了一个极具松江水乡特色的景观带。同时将大量具有江南特色的桂花、桃花、垂柳等植物种植在景观带周边,使园区内的自然景观更具灵动的江南水乡特色。如此不仅有效传承了当地的特色历史与地域文化,使外来人员深入感受其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也进一步提升了当地员工的归属感。图2 为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华亭湖景观俯视图。

图2 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华亭湖景观俯视图
(2)绿化覆盖率提升。为进一步增加园区范围内的绿地面积,此次项目中,设计者对其绿地布局做出了合理优化,在园区内设计了多个广场、公园和绿地,从而使整个园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同时,设计者也在园区道路两旁以及建筑物周边等区域引入大量绿化植物,从而设计了一道道绿色的廊道和屏障,使园区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良好改善。
(3)生态修复。具体设计时,设计者通过生态护岸与水体净化工程设计的方式,对园区内的河流、湖泊进行防护;通过生态浮岛设置和水生植物引入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园区范围内的水体自净化能力;并通过菖蒲、芦苇种植法,在湖泊周边建立湿地保护区,以供鸟类栖息和繁衍。同时,设计者也采用植被补种和修复等方式,对园区内的植被实施保护与修复,以实现园区土壤的合理保护,防止水土流失。
二、创意驱动与空间重塑视域下的产业园区创新设计效果
通过上述路径完成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设计与改造后,整个园区获得了非常好的设计与改造效果,空间效率、创新生态以及社会效应等均实现了显著提升。
首先是空间效率提升效果。经此次创新设计与改造后,该产业园区内的平均容积率提升了30%,有40% 以上的低效用地得到了合理开发,园区内的工业用地费用由2018年的80万元/ 亩增长至150万元/ 亩,整体工业用地收益得到了显著提升。
其次是创新生态优化效果。自此次创新设计与改造后,该产业园区内已引入超过300 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在总员工数量中的占比已达到45%,工业设计、生物医药以及集成电路成为该园区的三个新兴产业集群,从而使该园区在2024 年创造了2000 亿元以上的总产值。
最后是社会效应提升效果。此次创新设计改造后,该园区范围内的公共空间面积较原来增加50 万m2,职住平衡率由原来的30% 提升到60%,园区内居民满意度超过85%,并被评为上海市“产城融合示范区”。本次产业园区创新设计方案在上海松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化效果明显,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创意驱动与空间重塑模式在产业园区创新设计中的适应性。将此种模式合理应用到产业园区设计中,可使其整体设计方案与改造效果得到进一步创新,以适应现代城市更新需求,促进园区所在城市的人性化、科技化与生态化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城市更新与发展中,产业园区的创新设计及其改造已成为一项关键内容。基于此,设计者需结合产业园区实际情况以及城市更新发展目标等,在创意驱动与空间重塑模式支持下,探寻合理的创新设计路径。合理混合园区内的各项功能区域,引入新兴产业实施业态创新;对园区空间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园区交通组织与交通环境、设施优化;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环境,做好园区生态修复工作。这样才能对整个产业园区做到合理的创新设计,使其更符合所在城市的实际更新及其发展需求,以实现城市、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者:彭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