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提出构建“双核驱动+ 数字赋能”体系:通过智能制造集群强化产业链闭环,依托“云上体育产业大脑”实现全要素数据整合;以制度创新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弹性监管与精准扶持协同的政策生态。同时需深化长三角区域协同,通过“梯度辐射+ 跨域联动”优化空间布局,培育文体商旅融合新业态。
一、产业链价值攀升工程
江苏省体育产业链价值攀升工程以“强链补链延链”战略为核心,通过智能制造与高端服务双核驱动,构建产业升级的全新范式。在智能体育装备领域,苏南地区依托国家级智能制造集群优势,形成以金陵体育为代表的创新矩阵。该企业打造的“5G+ 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通过实时数据交互系统实现生产流程全要素的可视化,其智能运动装备生产线效率显著提升,能耗大幅降低,为行业树立了数字化改造标杆。同时,依托蹦床产业链头部企业新金菱体育的成功经验,推动20 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研发—制造—服务”闭环生态,这一产业集群展现出显著的市场优势,印证了全产业链整合对细分领域竞争优势的放大作用。
针对体育服务业占比超70% 但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产业升级聚焦三大突破方向:其一,数字体育经济加速布局,依托无锡智慧体育产业试点,开发AI 运动处方、虚拟教练等智能服务产品,构建“云上体育产业大脑”数据中枢,实现全省体育设施与消费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其二,云端赛事运营创新迭代,借鉴无锡马拉松“流量—消费”转化模式,单场赛事展现出强劲的经济拉动效应,推动长三角体育赛事IP 共享平台建设,形成赛事版权交易、衍生品开发的跨区域价值链条;其三,文体商旅深度融合,通过“运河马拉松经济圈”等特色项目,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水上运动产业有机衔接,开发沉浸式体旅消费场景。
在产业绿色化转型方面,石墨烯滑雪板等创新产品的研发突破,标志着江苏正以新材料技术攻克冰雪装备“卡脖子”难题。这种差异化竞争策略既响应国家“三亿人上冰雪”战略,又通过碳足迹管理标准倒逼传统制造业转型,在户外运动装备领域开辟绿色增长极。同步推进的智能制造升级工程,推动诸多企业完成生产线智能化改造,斯凯奇全数字化车间通过WMS 系统实现分拣效率显著提升,形成从柔性化生产到精准化服务的价值链重塑。

二、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构建
江苏省体育产业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需突破行政边界壁垒,形成“核心引领—梯度辐射—跨域联动”的立体化发展格局。在苏南地区,国家级体育产业创新试验区的设立,深度融入长三角沿江体育产业发展轴规划,依托南京江北新区体育产业园区建设,重点布局智能运动装备研发中心与赛事经济服务平台,形成沿江体育制造走廊与环太湖服务集聚区“哑铃型”空间结构。这种布局通过苏锡常都市圈马拉松经济带的赛事IP 共享机制,实现智能滑雪模拟器研发与水上运动赛事运营的产业耦合,其中金陵体育“5G+ 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的实时数据交互系统,可为沿江产业链提供智能制造技术支撑。
针对苏中苏北发展梯度差,创新实施“飞地经济”3.0 模式。以盐城、徐州为承接载体,推动蹦床产业链跨区域延伸,通过南京都市圈宁淮宣发展带资源输出,形成 “研发在苏南—制造在苏中—服务在苏北”的协同链条。该模式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八个一体化”机制,在项目审批、人才流动等领域建立跨域协同接口,如南通体育装备基地与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技术嫁接,可提升蹦床弹簧系统等核心部件的精密制造水平。
在深化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运作方面,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培育“水上运动走廊”,需激活京杭运河体育产业发展轴的资源整合功能。通过建立运河马拉松经济圈跨省协调委员会,统筹开发“划船机挑战赛”“龙舟竞速节”等特色IP,串联苏州平江古巷、无锡清名桥等文化地标,形成“赛事引流—文化体验—商业变现”的价值链。该机制可借鉴长三角汽车房车集结赛的联合办赛经验,在赛事风险评估、防范协同等方面形成标准化流程。
跨区域要素流通体系的构建尤为关键。建议参照长三角低空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在体育产业领域建立 “五同机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如联合规划智慧体育场馆)、技术标准互认互通(推行运动装备质量检测“一证通”)、数据资源整合利用(建设省级体育产业大数据中心)、人才资质跨域认证(试点体育经纪人资格互认)、政策工具协同创新(探索体育消费券跨省结算)。此举可破解徐州冰雪装备基地与浙江山地运动带的要素流通障碍,促进石墨烯滑雪板技术与户外运动场景的深度融合。
三、消费场景创新与市场培育
江苏省体育消费场景创新需构建“需求精准匹配—场景多维重构—价值生态激活”的闭环体系,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实现消费能级跃迁。在需求侧适配方面,2024 年全省人均体育消费达2667 元,其中“Z 世代”群体贡献度占比超35%,需对其针对性开发元宇宙健身舱、AI 体感游戏等沉浸式产品。南京“运动银行”数字化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通场馆预订、赛事报名与积分兑换链条,已接入127 家体育场馆,累计发放运动积分1.2 亿点,带动二次消费转化率的提升。供给侧场景革命应聚焦三大突破方向:
(1)智慧场馆生态重构:苏州湾体育中心智慧管理系统通过AI 客流分析模块,实现基于性别、年龄的精准营销,开业两年接待超70 万人次;南京青奥体育公园将“五色馆”概念落地,蓝馆(篮球/ 羽毛球)采用无人值守系统,绿馆(少儿体适能)配备动作捕捉技术,形成差异化服务矩阵。
(2)商旅文体深度融合:常州江南环球港创新“10+N”业态组合,集成卡丁车、攀岩等10 种常规运动与真冰场、电竞馆等特色项目,年均举办50 场赛事活动,显著提升了综合体客流量;苏州中心商圈“体育嘉年华”模式通过夜间3V3篮球赛、周末飞盘集市等新形态,单日峰值客流突破15 万人次。
(3)数字体育新场景拓展:无锡智慧体育产业园培育AI运动处方系统,通过体态评估算法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用户留存率大幅提升;元宇宙健身舱在南京田家炳中学游泳馆试点,将游泳动作数据实时映射至虚拟赛道,青少年参与度得到显著增大。
未来需重点突破供需错配瓶颈,针对当前智能健身器材使用率低的现状,要求加速VR 网球模拟器、智能滑雪训练台等高端设备的普及。通过建设省级体育消费大数据中心,实时监测12 大类156 项消费指标,实现场景创新与需求变化的动态适配。
四、制度创新与要素配置改革
江苏省体育产业制度创新以构建“弹性监管与精准扶持协同发力”“要素流通与安全保障双向赋能”的治理体系为目标,通过结构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全要素生产率。在监管框架层面,推行“负面清单+ 信用承诺”管理模式,将高危险性体育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5 个工作日,同时建立职业俱乐部动态评价体系,将赛事转播权交易纳入长三角统一要素市场,实现价值评估标准化。这一改革逻辑源于《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通过简化行政流程释放市场活力。
要素市场化配置要聚焦三大核心领域:
(1)产权制度改革:以扬州体育公园“所有权—经营权分离”试点为突破口,探索公共体育资源“政府保基本+ 市场优服务”的运营范式,推动全省50% 以上大型场馆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造。该模式通过建立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实现场馆运营权公开竞价交易,建立“绩效考评—动态调整—收益分配”的闭环管理机制。
(2)技术要素激活:设立体育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定向攻克智能运动装备核心芯片、运动生物力学建模等“卡脖子”技术,配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升至长三角均值的政策工具包。
(3)数据要素流通:依托省级体育产业大数据中心,建立赛事内容、数字产品的区块链确权平台,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回报率,以达到长三角先进水平。
安全治理体系创新体现为双重保障机制:风险防控、绿色开发。该改革体系通过制度供给与要素重构的耦合作用,推动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未来需重点突破政策协同瓶颈,建立长三角体育要素流通负面清单制度,同步完善数字产权跨境交易规则,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制度动能。
五、数字赋能与生态重构
江苏省体育产业数字赋能工程以“数据驱动—智能升级—生态重构”为演进逻辑,构建全要素数字化协同的创新范式,重点推进四大核心体系建设:
(1)产业数据中枢建设。
打造“云上体育产业大脑”需突破数据孤岛瓶颈,建立“物联感知—智能分析—决策反馈”的闭环运行机制。通过部署体育场馆物联感知终端,实时采集场馆利用率、设备损耗率等24 类动态数据,与消费行为数据库(含运动频次、偏好图谱等)形成交叉验证。基于联邦学习技术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沙箱,实现赛事资源调配、产业政策制定的动态仿真推演。该中枢将整合智慧体育产业园的运营经验,形成覆盖“设施管理—赛事运营—消费监测”的全域数据治理框架。
(2)智能制造深度渗透。
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需建立“设备层—平台层—应用层”三级升级架构:在设备层推广工业机器人柔性装配系统,实现将运动装备产线换线时间缩短至15 分钟;在平台层构建基于数字孪生的生产管理系统,实时监控能耗、良品率等关键指标;应用层开发智能运动装备运维平台,通过预测性维护降低设备停机率。该路径契合《5G 全连接工厂建设指南》提出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递进式改造逻辑,重点突破运动装备智能检测、异常预警的智能合约标准。
(3)区块链可信体系建设。
在体育彩票领域,构建“智能合约+ 隐私计算”的双重保障机制,通过零知识证明技术实现购彩者身份与交易数据分离存储,既满足《责任彩票公众手册》的合规要求,又能提升彩种开发效率。赛事票务系统引入动态NFT 技术,票务流转全过程链上留痕,有效杜绝黄牛票问题。该体系深度融合区块链票务系统的核心架构,建立包含票务确权、收益分配、异常预警等在内的12 项智能合约标准。
(4)数字服务生态培育。
AI 运动处方开发需整合生物力学建模、运动损伤预测等算法模块,构建包含心肺功能、肌骨健康等评估维度的个性化推荐引擎。虚拟教练系统需攻克多模态交互技术,实现动作捕捉精度达毫米级、实时纠错。这些创新技术依托智慧体育试点搭建的“AI+ 物联网”融合实验场,重点开发运动处方知识图谱、虚拟教练数字分身等核心组件。
(5)区域协同示范引领。
无锡智慧体育产业试点的“三横三纵”推进策略具有范式价值:横向打通 “智能制造—赛事运营—消费服务”三大业务流,纵向建立“标准研制—场景验证—模式输出”的传导链条。通过建设电子竞技产业基地、部署智慧绿茵系统等举措,形成可复制的“数字底座+ 场景创新”双轮驱动模式,为长三角体育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系统解决方案。未来需重点突破数据资产定价、AI 伦理审查等制度瓶颈,同步培育复合型数字体育人才梯队,以实现从技术应用到生态价值的质变跃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江苏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已形成“技术创新筑基—制度变革赋能—生态融合增值”的立体化推进范式。未来需重点突破三大瓶颈:一是产学研协同壁垒,亟待建立“揭榜挂帅”成果转化机制;二是数据资产定价体系缺失,制约“云上体育产业大脑”效能释放;三是跨省要素流通障碍,需完善长三角体育标准互认体系。建议以“十四五”规划为纲领,深化“三带两圈”产业布局,为全国体育经济转型升级贡献江苏智慧。(作者:张思宇、孟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