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讲了生态视角下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本章节将在此基础上提出服务“双碳”目标的具体建议措施,以期为中药产业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的单线经济模式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转型提供参考。
一、产业链上游实施中药农业强链工程,发展生态种植
要减少中药产业对土地环境资源的不利影响,就应从源头上以最直接的方式实施中药农业强链工程,发展生态种植。中药材生态种植已成为中药农业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国家战略,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路径。一是合理规划中药材种植区。药材的道地性高度依赖种植的环境,为此我们应积极开展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及产地分布数据空间化的研究,为实现中药材的生态化布局打下基础。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出台相关技术规范,推广林下、间作、套作、轮作等生态种植模式。如玉米和苍术间作,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并减少农药使用和残留,能较常规种植产量增长45%;黄柏与芍药间种套作,利用不同药材生长对阳光需求的密度差异和周期性,使每亩土地可增种芍药500株。这种种植模式下,黄柏作为乔木原本就具有的较强固碳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利用有机肥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减少化肥投入并增加土壤固碳;借助林下种植提供遮荫和抗病环境实现低碳产出和高碳储存。三是大力开展药材优质育种研究,对稀缺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和道地药材进行科学的良种选育和培育。突破药材种植中的关键与共性技术问题,大力发展固碳效益高且固碳成本低的药材,优化形成一批“投入低、产出高、排放低”的生态循环固碳模式,增加植物碳汇。四是通过保护生态,改善中药资源种植环境,进而提高中药材质量与安全,最终实现中药产品的高品质化发展,即通过绿色产品提升消费者的“健康”水平。
二、产业链中游实施中药工业补链工程,建设产业集群
制药企业作为中药工业的依托体,其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中药工业的发展水平。传统企业大多沿用资源到产品再到废物的单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忽视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共生”关系。为此,制药企业自身除了需要进行全流程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进行业务流程再造外,制药企业之间还需要加强各种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一个企业排放的废弃物刚好可以作为另一个企业的生产原料,这就可以使中药工业链上的企业之间构建了一个类似“食物链”的网络关系,互相之间循环地供应资源和能源,从而在中药工业产业生态系统内部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闭路循环”。比如,中药制药加工过程中会消耗水电煤等能源,园区应该引入能源企业降低能耗;处理中药制药过程中产生的药渣,可以引入饲料生产企业或生物公司,将药渣用来生成沼气,制成饲料添加物,加工成建材原料、积肥等[12];处理废水,引入污水处理企业,经处理后的污水,又回供给能源企业与制药企业,循环使用。通过建设产业集群,能将生产中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从而实现中药工业的生态化发展。

三、产业链下游实施中药商业延链工程,促进产业融合
延长中药商业链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把传统的“原料—制造—产品”模式向“医、养、健、管、游、食”多位一体的复合型模式转变,把单一的“治病为主”的功能向“预防保健及健康管理为主”的功能转变,开拓中药产业产品的全新市场空间,推进“中药+”融合发展,促进“大健康”产业发展。一是引导相关企业加大研究投入,大力开发药食同源类的生态食品、养生保健品及中药日化品等系列产品,丰富中药产业形态,提高中药资源的综合有效利用率。二是推进中药产业与旅游、文化、生态、养老产业的融合,向着更开放的生态农业转变。如从中医药浓厚的文化底蕴入手,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药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又如推动中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开发中药健康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建设“自然-生产-休闲-康乐-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13]。三是围绕种植、加工、生产、流通、仓储、监测、检测等环节建设质量追溯平台,覆盖到种植大县和规范化种植基地,确保药材的质量和使用安全。
四、结语
从中药产业全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各产业链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用实际案例介绍了中药资源在“双碳”目标下循环发展的典型做法。希望将贵州良好的生态优势与丰富的中药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转化为中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优势,以此来践行新国发2号文件赋予贵州“四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真正发挥中药产业作为后发赶超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努力让中药产业真正成为贵州实现“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动力源。(作者:覃引、林长松、李嘉兴、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