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原材料使用不充分、优质野生药材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废弃物排放较多等资源与环境问题,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着眼于中药材的全产业链,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生态视角下贵州中药产业发展现状
2.1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中药产值逐年递增
截至2022年底,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796余万亩(1亩=667m2),产量近300万吨,产值约281亿元;培育了黄平、大方、剑河等33个种植规模达到10万亩以上的种植大县;建设1000亩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330个,200亩以上生产基地1296个;种植面积超万亩单品46个,天麻、石斛、薏苡仁等药材的种植面积均为全国第一;建成定制药园建设示范单位72家,扩大定制药园建设面积至33万亩。
《贵州统计年鉴2023》显示,全省规模以上的中药企业共142户,其中中药饮片企业87家、中成药企业5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3亿元。位于中药产业最前端的中药种质资源保护和育种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全省已完成建设种子种苗繁育基地391个、可推广种植面积7.87万亩,初步实现种子种苗生产集约化、规模化。
2.2 种植区域科学规划,单品结构不断优化
坚持“产地道地化、种植生态化、生产绿色化、产品品牌化”的发展路径,种植区域与单品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按照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原则和全省种植区布局,贵州建立了以“黔北、黔东北”“黔西、黔西北”“黔西南、黔南”、黔东南、黔中5大生产产区。2020年聚焦黄精、天麻、太子参、石斛、钩藤、白及、薏苡仁、半夏等8个单品主导发展,同时推进党参、淫羊藿、艾纳香、玄参、山银花、吴茱萸等地方特色道地品种重点发展。从2021年起,我省重点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的天麻、黄精、白及、淫羊藿等道地特色优势单品,培育梅花鹿等动物类药材新增长极,着力打造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白及种子种苗繁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全国遥遥领先,施秉太子参、兴仁薏仁米等赢得全国市场定价权。
2.3 科技支撑不断渗透,产学研用结合紧密
贵州多年来不断在中药产业领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21年,全省中药民族药有27个剂型共650个制剂品种,154个民族药方制剂收录进入国家药品标准,其中,76个品种获得发明专利。885个药品批准文号进入药典,1443个批准文号进入部颁、局颁标准[4]。2023年贵州省立项支持中医药领域科技项目81项、经费2831万元;投入580万元支持8个药品二次开发。新增建设中医药领域创新平台8个、团队7个。完成英国政府化学家实验室(LGC)能力验证1项[5]。2024年数据显示,贵州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132家,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154个民族药进入国家药品标准[6]。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坚持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苗药品质的现代化、科技化发展,建立了现代苗药创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全国博士后(院士)科研工作站,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为现代苗药创新技术研发提供了专业研发资源共享平台。

二、生态视角下贵州中药产业主要存在问题
中药产业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发展成为的一类具有独特资源依赖和比较优势的产业,其生产过程是典型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过程,中药相关产品的生产既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又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
一是人们对道地药材的极大需求与药材资源减少、农肥大量使用积累造成的生态失衡问题。中药产业高度依赖中药原材料,中药材的道地性与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是影响中药产品功效的源头。过去由于大量乱挖滥采造成了部分野生道地药材资源锐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随着近年来的大规模种植,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地肥力迅速消耗,生态退化、生态平衡问题随之而来。
二是人们对药用部位的不完全开发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在中药材的采摘过程中,经常只留下其中的药用部位,而其他部位被视为非药用部位而弃用。比如,在药用菊花的采集过程中,有4~6倍花序药用部位生物量的根茎叶等非药用部位因缺乏有效利用而废弃。又如在对白及的加工过程中,经常丢弃其根须和根皮等部位。山茱萸加工去核过程中导致部分果肉及可利用物质流失浪费等。在逐级的加工中,又将产生大量药渣、废气与废水。据统计,我国中药材原材料的平均利用率低于30%,近亿吨的固体废弃物及废液未被充分利用或排放或填埋,直接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是科技创新支撑不足造成中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足的问题。据统计,每年在生产健康型产品、配方颗粒、标准提取物等精深加工过程中消耗的药材约为8500万吨、产生的药渣及副产物高达5500万吨、液体废弃物更以数亿吨计。如丹参药材生产过程中,非药用部分富含多酚、黄酮、多糖等功能活性成分,属于高值化废弃物,可用微生物技术将其转化为纤维素酶、生物燃料、生物有机肥等物质进行再次利用。又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丹参酮,可作为医药、化工、日用品的原料进一步开发使用。再如苦参加工过程中废弃的苦参种子可代替沙漠植物苦豆子用来提取苦参碱。而困境在于目前对这些废弃物缺乏科学的分类依据和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成熟方法。(作者:覃引、林长松、李嘉兴、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