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参与,油莎豆的种植逐渐复苏并呈现出规模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新疆已有多个地区成功引种并实现了油莎豆规模化种植,然而,尽管新疆油莎豆产业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但在良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及开发利用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一、起源分布及种植情况
新疆地区油莎豆的种植历史与规模化发展紧密相连。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便引入了油莎豆,并在伊犁地区进行了试验栽培。然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油莎豆的种植并未得到广泛推广。直到21世纪初,随着企业自发引种栽培和新疆各科研机构的深入参与,油莎豆种植开始逐渐复苏。2009年,新疆吉木萨尔县首次大规模种植油莎豆,面积达0.75hm2,每亩产量高达1000kg,这一成果标志着油莎豆在新疆的引种成功。近年来,随着对油莎豆油、粮、饲、药及生态价值的深入研究,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新疆共有11个地州和地级市种植过或正在种植油莎豆,均引种试种成功。2023年,新疆共有包括喀什地区、和田地区、昌吉州、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区州等在内的5个地州种植了油莎豆,种植规模共计约35.25hm2。其中,莎车县境内的农三师54团种植规模较大,春播和夏季复播合计25.20hm2,占全疆种植面积的71.5%(见表1)。

表1 2023 年新疆油莎豆种植情况
新疆大多数地区的光热条件与油莎豆原产地北非尼罗河流域相似,且土壤为适宜油莎豆的沙性土壤[12],这为油莎豆在新疆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新疆油莎豆的种植历史与规模化发展相辅相成,其在自然条件与科研力量的共同推动下,正逐步成为新疆地区的重要农作物之一。
二、研究现状
为在新疆地区促进油莎豆的优质高效发展,众多学者对油莎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地域来源的油莎豆在新疆的产量及品质特性,通过系统性的试验与评估,筛选出了一批适宜在新疆干旱气候区种植的油莎豆优良品种[13]。在引种栽培过程中,学者们不断对油莎豆的栽培技术进行细致的探索与优化。研究表明:栽培条件的多重因素,如种植模式、种植密度以及播种与收获时机的选择,均对油莎豆的产量、农艺性状以及生理特性产生显著影响。此外,田间管理措施如灌溉量的调控、施肥策略的优化、覆膜技术的应用以及化学调控手段的实施等,也对油莎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玉林等研究发现,种植模式及刈割时间的选择对油莎豆的养分分配机制及营养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连/轮作模式和刈割时间的交互效应,对块茎的全氮、全钾、粗蛋白以及可溶性糖的含量表现出明显的调控作用。其中,轮作模式对块茎全氮和全钾含量的提升效果尤为突出,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此外,连/轮作模式通过改变土壤中的盐基离子组成,影响土壤的pH值,进而对块茎的养分含量产生影响。王润润研究发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油莎豆茎蘖数、生物量、千粒重逐渐降低,实际产量和粗脂肪含量也呈降低趋势。其中,15.60×104株/hm2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马盼博指出,不同收获期对油莎豆产量、品质及种子活力存在显著影响,且引自不同地区的品种间存在差异。杨敏等[17]在覆膜滴灌条件下,以河南圆粒为材料,研究了氮磷钾肥的配施对油莎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67.5kg/hm2,P2O594.5kg/hm2,K2O78.75kg/hm2的肥料配施条件有助于实现油莎豆的高产。郑旭[18]发现,施氮肥可以显著增加油莎豆的生物量、产量、粗脂肪及单穴粒数。丁雅等[19]针对南疆盆地油莎豆的种植条件,深入研究了滴灌覆膜技术的效果和最适宜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在采用覆膜技术的条件下,油莎豆在成熟期的形态特征、品质表现以及产量均显著优于未覆膜的处理。特别是在灌溉定额设定为4133.85m3/hm2时,不仅显著提升了油莎豆的品质和产量,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水分的利用效率。
新疆作为我国盐碱土分布广泛的区域,其土壤盐碱化问题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构成了严重的制约。为在新疆盐碱地区推广种植油莎豆,学者们深入探讨了油莎豆种子、幼苗及植株对盐碱胁迫的适应能力及特性。结果表明:在低盐胁迫条件下,油莎豆种子的萌发过程受到一定的促进效应。然而,随着盐浓度的增加,中、高浓度的盐胁迫则对油莎豆种子的萌发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在轻度盐碱胁迫下,油莎豆幼苗能够维持良好的生长状态。但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强和持续时间的延长,其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在自然盐碱胁迫下,当土壤混合盐浓度低于4.16g/kg时,油莎豆在整个生育期均能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然而,一旦盐浓度超过5.55g/kg,导致油莎豆出苗和分蘖期的延后,最终使其产量下降,生长发育将受到显著影响。油莎豆用途广泛,可用于榨油、酿酒、制作饮料及其他食品。因此,学者们除了对油莎豆的油料制备工艺和提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外,还积极探索了油莎豆饮料的研制技术[25]及油莎豆粉对面团和馕等食品品质特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新疆地区对油莎豆的研究已涉及引种及适宜品种筛选、栽培管理技术、产品加工等多个方面,为油莎豆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实现油莎豆在新疆地区的丰产、优产,从而推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油莎豆在新疆的发展潜力分析
油莎豆作为一种多功能且经济效益显著的作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饲料资源以及维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疆,降雨量稀少、蒸发强烈,是我国典型干旱至半干旱农业生态区。这样的环境赋予了新疆充足光热资源、显著昼夜温差,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部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提升。鉴于油莎豆喜温、耐贫瘠、适应性强等生物学特性,其对土壤条件要求并不苛刻,尤其适宜在排水良好、疏松的土壤或砂壤土中生长。因此,新疆自然条件与油莎豆生长需求高度契合,使得油莎豆在新疆的种植与发展潜力巨大。同时,新疆作为我国重要农业产区,其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政策环境为油莎豆产业在新疆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持和良好发展机遇。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油莎豆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还将为新疆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者:桑巴叶 陈启民 古丽米娜·吐尔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