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低空经济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高频词。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较大,市场空间充足,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各省市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低空经济是以民用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航空器研发、生产、销售、飞行等多领域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主体是通用航空产业,包括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低空运营服务和低空飞行保障等。低空经济具有战略性、立体性、融合性、牵引性等特点,产业链涵盖一、二、三产,可与农林、工业、物流、旅游、医疗、城市管理等多个行业融合带动发展。特别是无人机产业,可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高效的空中解决途径,具有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推动社会就业的的作用,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2024年以来,国内各省市积极布局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纷纷出台政策支持。在政策和产业的双频共振下,低空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机遇。

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概况
一、宏观分析
1.1产业链和经济规模
低空经济产业链长且易延伸,上游产业主要是钢铁、铝合金、工程塑料、碳纤维为主的原材料生产制造,芯片、机电、液压元器件等核心零部件的设计研发,以无人机为主的通用航空器整机制造;中游产业主要包括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飞行服务,运营管理、航空维修、航空培训等环节;下游产业主要是指与相关行业融合的各类场景应用,提供高端服务和配套支撑,在产业布局中的经济效益较高,涉及旅游、物流、医疗、巡检、城市管理等[2]。近年来,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较快、体量不断增大,2023年达到5059.5亿元,预计到2026年底将突破1万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2万亿元[3]。中国具有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从零部件制造到应用服务上中下游,其中无人机产业处于全球前列。但整体产业基础还相对较弱,上游产业的核心零部件、整机装备制造仍有“卡脖子”技术未突破,航空级电机仍高度依赖进口;下游产业中各类应用场景开发不足,低空旅游等新兴产业规模较小。
1.2 政策支持层面
在低空空域管理方面,国务院、中央军委早在2010年就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为低空空域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思路。随后,全国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空域由管制空域改为管制、监视、报告三类空域。2018年,批准四川开展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改革优化低空空域的分类和使用管理,鼓励运用北斗、5G等新技术手段进行飞行服务保障。2023年,国家空管委发布了《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空域管理的相关办法。在低空经济产业方面,国务院和部委密集出台相关政策,印发了《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无人机等通用航空器的设计生产、飞行活动、运营服务等环节进行全周期管理。2024年3月,多部门再次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2027年和2030年两个时间节点的目标和市场规模,助力低空产业创新发展。各省市依托自身发展优势,纷纷加速产业布局、抢抓发展“风口”,上海、湖南、海南、安徽、四川、广东等多地已发布了低空经济促进政策。
1.3 创新资源区域分布
总体上讲,低空经济的创新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东、华南、中南、成渝等地区,华北地区迎头赶上,创新活跃度逐渐增强。从发明专利的数量上看,近年来低空经济有飞跃式发展。2014年我国低空经济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为850余件,2023年增长至14000余件,且近三年持续保持超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发明专利申请公开量主要集中分布在广州、深圳、武汉、长沙、南京、上海、杭州、合肥、成都等城市[6]。目前,各省市积极集聚优势资源,在技术创新、企业引育、场景拓展、服务生态等多方面积极行动,抢抓新一轮战略机遇和黄金窗口期。
二、代表性省市分析
2.1 广东:起步早、资源足、势头猛
广东省通用航空产业起步早,率先提出了建设低空空域运行管理体系、开展低空空域协同运行试点、培育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发展思路[7]。2024年5月,印发了《广东省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从构建低空管理机制、布局基础设施、丰富应用场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壮大市场主体、完善支撑体系建设等多维度推动低空产业飞跃发展,形成制造服务融合、应用产业互促的发展格局。
其中,广州和深圳作为省内两个低空经济先行试验地,也相继推出了多维度的扶持政策。2024年7月,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简称“低空经济二十条”的专项扶持政策,在低空装备制造和服务产业链方面不断丰富和完善。深圳在无人机等相关技术发展上处于领先地位,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无人机产业化,具体包括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供应企业、中游的设计研发制造企业、下游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企业[8]。截至2024年6月,广州和深圳拥有低空经济产业相关企业均超7000家。
2.2 上海:资源集聚,基础雄厚
2024年8月,上海市正式发布《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目标是完善低空产业体系,建设成为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成为全国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
上海资源集聚度高,基础夯实。在无人机产业链方面,上海集聚了300余家获得民航华东局批准的无人机通航企业,汇集了全国约50%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头部创新企业[9],拥有集研发制造、整机装备、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仅2024年第一季度就新增低空经济相关企业1600余家。在产业基础方面,上海拥有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在民用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信息通讯等方面的产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在基础研究方面,上海拥有一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科设置丰富,如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等在动力系统、飞控系统、导航系统、航电系统方面技术领先。
2.3 浙江:加速发展,全面发力
2024年7月,浙江省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的若干意见》。接着,杭州、绍兴、嘉兴、温州等市纷纷出台关于推进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聚焦打造空港枢纽、形成现代化航空产业,在飞行系统集成平台、主控芯片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低空交通数智化运行和管理,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低空经济发展生态。
杭州拥有国内第一条城市无人机物流测试航线,低空经济起步较早。2020年10月,杭州入选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成为最早探索无人机城市场景商业运行的城市之一。杭州具有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集聚了一批无人机研发、生产制造、培训、运营等相关企业。2022年,浙江省批准成立的浙江航空技术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主攻先进航空技术和高性能航空材料两大方向,低空经济相关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作者:周迪 李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