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绍兴市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的对策建议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4-21  点击:159
本文深度剖析了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新形势下推动全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以期为全市乃至全国其他区域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深度剖析了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新形势下推动全市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以期为全市乃至全国其他区域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参考依据。

一、绍兴市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顶层设计和空间规划

一方面,规划衔接不畅。绍兴市现有规划布局缺乏全局观念,园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之间衔接不够紧密、融合程度不足,规划实施过程中“插花式”布局问题严重;另一方面,空间上“碎片化”发展制约产业布局。如工业区周边虽有较为良好的发展空间,但受基本农田、建设控制区等因素限制,“哪里有建设空间,就在哪里发展工业”的现象普遍,不同行业企业布局交错,区域产业布局分布散乱,特色不明显,呈现出“小而散”的状态,规模效应有待提升。

(二)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绍兴市制造业发展平台存在分布散、体量小、能级低、承载力弱等突出问题,现有“2+7+N”产业发展主平台承载能力明显偏弱,集约利用水平明显偏低。“十四五”时期,绍兴市不断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引进产业项目,虽然产业发展格局雏形初现,但是由于产业细分门类过多、过散,尚未形成集群和集约效应。此外,引进项目大多是企业集团在绍兴市设立的分厂或生产基地,带动效应不强,难以形成与本地企业协作配套关系,无法最大化发挥集群化发展优势。

(三)自主创新能力亟需加强

第一,绍兴市先进制造业的产业链生态尚未成熟,区域内制造业企业的产业链条较短,上游原材料和配套零部件企业的缺失导致供应链半径较大,下游应用端单一,整体上中下游产业协作配套能力较弱,严重制约产业能级的提升。第二,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科研院所与本地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耦合水平仍较低,科创成果产出转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新兴产业培育不足,现有新兴产业整体规模较小,总体尚处于发展的起步探索阶段,依托现有工业基础实现制造业崛起面临较大挑战。

(四)企业引领作用有待发挥

企业数量方面,区域内龙头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优势不突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较低,对产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创新能力方面,绍兴市多数企业培养科研团队的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附加值产品相对缺乏,受周边杭州、上海等发达地区虹吸效应的影响,高技术人才和创新资源的“引育留用”问题严峻,行业内企业创新能力短时期内无法快速提升;营销模式方面,多数企业营销模式单一,对销售渠道的控制能力不强,对市场需求信息的反应不够迅速,亟待创新升级。

绍兴市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促进绍兴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着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新方向,以“存量优化、增量提升”为着力点,积极链接沪杭甬等产业和创新高地,加速推动制造业产品研发向协同研发和众包设计转变,生产流程向自动化、柔性化、定制化转变,业务结构向产品与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打破制造业与上下游产业的边界,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实现制造业与数字科技的跨界融合。

(一)打造具有辨识度的产业链

坚持“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原则,紧抓浙江省打造智能装备五千亿级产业链和绍兴市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基地的历史机遇,围绕配套本地制造业产业智能升级需求,推动形成以高端成套装备为主体、关键核心零部件为基础、智能终端设备和新兴装备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产业体系。积极拓展智能成套装备领域,加强与上海、杭州、宁波、南京等长三角地区的创新合作,培育引进智能测量仪表、新型元器件制造成套装备、新型平板显示制造成套装备等产业。积极布局智能车载雷达、智能后视镜、智能记录仪、智能车载导航等设备及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主动承接杭州、宁波等周边资源溢出,引进和培育涉及动力锂离子电池及材料、汽车零配件等领域的研发企业,探索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

(二)完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

构建先进制造业领域“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重点培育一批小升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支持企业科技攻关和商业模式创新,打造一批“单项冠军”“隐形冠军”标杆企业。重点筛选先进制造业领域成长性好、技术水平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源头供给。全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领域“链主”企业,积极引导优质资源向大型龙头企业集中集聚,促使一批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技术创新能力强、主导产品突出的优强企业加快发展。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鼓励土工仪器、万里汽车、银钛制冷设备等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围绕细分市场进一步做专、做精、做强。

(三)加快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围绕智能成套装备、智能终端设备、新兴装备产业以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等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布局建设集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积极布局建设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公共研发与中试实验工厂,完善“技术创新—中试孵化—技术商业化”服务链条,承接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前期的中间性、放大性试验试制或工程化试验,加速推进工业机器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领域产业孵化。重点支持百力塑业、富钰纺织等骨干企业将核心业务系统和设备向工业互联网平台迁移,借助工业云平台探索网络协同制造、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促进生产管理创新、工艺装备提升、生产效率提高,实现生产管控透明化和设备远程运维、供应链高效协同、研发设计协同。

(四)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结合

支持高等学校校际,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建立先进制造业领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载体[7],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争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自主可控。加强企业与高校在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人才交流与合作、仪器设备共享等方面的密切合作,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检验认证等环节向专业化、高端化攀升。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推动企业根据转型发展需要,提炼技术创新方向、凝练技术难题,联合高校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下游应用企业共同开展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

(五)融入区域开放创新合作

发挥“融杭联甬接沪”的区位优势,在电子元器件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参与长三角创新共同体建设,着力引进集聚特色产业领域高端创新要素和一流科技人才。探索在长三角建立“产品研发+ 项目孵化+ 交流展示+ 检验检测+ 专业服务”一体化创新链,推行研发、孵化在长三角,生产、转化、后台在绍兴的飞地模式。放大“中国伞城”“道墟仪器”等品牌效应,定期举办“中国(崧厦)制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道墟试验仪器展会”等展会,着力开展“补链、扩链、壮链、强链”招商,推动企业抱团成链、集群集聚发展。(作者:王曼曼)



上一篇:无锡市加快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下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经营管理的战略与路径:大辛店镇基层工作的探索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