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梳理总结以往村庄布局规划编制方法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对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城乡互动发展趋势的认识,建立了一个基于空间、生态、产业与文化4个维度的城乡互动分析框架。
一、长三角地区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回顾
长三角地区村庄布局规划的编制开展与区域城镇化的进程紧密相关,在理论与方法上呈现出为适应不同阶段城镇化需求而不断更新迭代的特点。
在早期的快速城镇化阶段,村庄布局规划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计划安排”导向,即根据自上而下的建设用地指标计划,结合各村庄的用地规模、人口户数,确定保留、拆迁村庄的布局安排,规划的出发点是通过大规模的迁村并点来保障城镇空间快速扩张的需求。
随着城镇化从高速增长跨入质量提升阶段,村庄布局规划的思路与方法有所调整,虽然核心内容依然是村庄的分类布局,但规划的出发点已转向村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等方面[6],其侧重点已不再聚焦单一的村庄规模属性,而是更为关注村庄的多元特性,例如从公共服务配置半径优化或村庄特色价值保护等方面来探索不同的分类布局方法。
当前,伴随城镇化水平超过70%,长三角地区已进入高度城镇化的阶段。在这一新发展阶段中,城乡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城镇化的阶段性认知局限,以往的村庄布局规划缺乏对于村庄整体功能价值及城乡互动关系的系统性认识。新时期长三角地区的村庄布局规划需要根据当前城乡关系发展趋势有新的应对。

二、长三角地区城乡互动关系的新认识与规划对策
1、城乡互动关系认识
长三角尤其是苏南地区地少人多,耕地细碎化特点明显,伴随大比例的土地流转,以及发达的工业和服务业经济的就业吸纳,农民非农化程度很高。因此,单从村庄与农业生产服务的关系上来看,村庄的价值正在不断衰减,有必要通过对分散的乡村空间适度集聚,来促进城乡用地集约利用及土地整理。但另一方面,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城镇化达到较高水平以后,村庄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而是凭借其区位、资源禀赋等差异化的条件,催生出各类衍生功能,尤其在大都市周边区域,村庄与城市的功能互动尤为明显,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等大都市周边依然保留有成片的村庄与都市农业发展空间,不仅有力地保障了城市居民的食品消费,而且成为城市生态涵养、居民休闲、科普教育等多元功能的有机载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城乡互动关系,得以促进城乡要素健康、持续地双向流动,进而推动村庄地区保持持续的生命力与活力。
本文认为,对于长三角这种高度城镇化的全球城市区域,“全球城市—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村庄”的城镇村聚落体系渐趋完善,各级城市,尤其是全球城市与中心城市对于村庄的要素外溢与价值需求不断增强,建立在差异互补基础上的新型城乡互动关系正在逐步形成并强化。伴随城与乡、人与地、要素与空间关系的深刻变化,村庄对城市的功能价值从单一的传统农业与低成本劳动力供给逐步转向更为复合与多元的功能,包括稳定国土空间格局与延续传统地域风貌、发展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保障生态安全与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传承文化与寄托乡愁、孕育特色产业与培植新经济要素,以及提供绿色、健康、宜居的人居空间等。
2、规划应对
在城乡互动的新发展语境中,以往村庄布局规划仅从村庄个体属性来生成布局方案的思路已无法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规划逻辑需要进行相应转变。新时期村庄布局规划的关注重心需转向如何从城乡互动关系中准确认识村庄的功能价值,通过村庄布局的合理优化来适应并强化城乡互动,从而促进城乡要素的更紧密双向流动,推动乡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需重点围绕以下几个城乡互动的维度,明确相应的规划对策。
3、城乡空间互动
乡村地区承载了山、水、林、田、湖、草、居等多样化的空间地域形态,和城市地区共同构成了全域全要素的国土空间格局。以低密度山水田园为主要特征的乡村空间和以高密度都市楼宇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空间互为衬托、相辅相成,形成了缺一不可的完整城乡聚落体系。尤其是对于类似长三角的高度城镇化地区,乡村空间更具有稀缺性。因此,村庄布局规划需要建立在城乡空间格局互动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村庄与自然资源禀赋、地形地貌条件的空间匹配关系,挖掘村庄在延续自然地理格局与彰显地域风貌方面的价值与特色,促进城乡国土空间格局的协调发展。
4、城乡生态互动
与城市地区相比,乡村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其在稳定生态格局、维系自然风貌等方面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在高度城镇化地区,乡村地区向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的城市地区供给多样化的生态产品,城市通过体验与消费生态产品,为乡村地区注入资金、人力等要素资源,从而形成基于生态价值转化维度的城乡互动关系。村庄布局规划需要注重乡村地区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把握各地乡村在生态保护与价值转化方面的差异功能,彰显乡村地区生态特色与人文特色,促进生态格局优化、乡土风貌传承、留住乡愁记忆,从而实现城乡生态持续互动。
5、城乡文化互动
乡村是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基因的物质空间载体,形成了与都市文化截然不同的独特文化符号。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快节奏环境中的长三角城市居民来说,乡村成为了其寻根问祖、寄托乡愁的场所,更是其体验慢节奏生活、追求诗意栖居理想的精神寄托,从而引发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文化的向往与消费。在这一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城市为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并且不断推动乡村文化的自我升级与新文化业态的持续发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对于城市居民的吸引力。最终,城乡之间形成了基于文化维度的良性互动关系。
6、城乡产业互动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城市经济强调标准化、规模化和集聚效应,乡村经济更为强调建立在一定优势资源禀赋基础上的特色化发展,两者在业态分工和产业链组织上均有先天的差异,从而形成互补的可能性。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发达的城市经济要素具有较强的溢出效应,在快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推动下,为乡村地区培育新经济、发展新业态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特色电商等产业在乡村地区逐渐兴起,城市地区又为乡村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与丰富的转化渠道,从而形成了基于产业维度的城乡互动关系。村庄布局规划需要统筹优化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布局,根据不同村庄的资源特点,因地制宜拓展延伸乡村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加工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从而完善城乡多元产业互动机制。(作者:曹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