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察雅县杂交构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具体包括产量受不同生长环境的影响较大、田间管理技术不成熟、种植规模较小、科研投入不够、杂交构树茶加工工艺有待提升等方面内容,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进一步推动察雅县杂交构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发展现状
1.1 产业建设情况
2017年,察雅县在位于澜沧江沿岸的吉塘镇莫东村建设了昌都市第一个杂交构树苗木培育基地,占地2.2hm2,采用高效温室大棚进行杂交构树幼苗培育,品种类型为中科1号,共培育母本14000余株、幼苗60000余株,培育成活率均达到了100%。同年,将培育成熟的幼苗移栽至同海拔高度的察雅县卡贡乡邓雪村进行室外试验种植,种植面积逾20hm2,成活率达到了100%。2018年,在烟多镇帮嘎村进行了大面积推广,种植规模达到了72.2hm2。2019年,在新卡乡乃帕村种植了91.9hm2。截至2022年,察雅县杂交构树种植总面积已超过186.7hm2。2021年,察雅县建设了杂交构树饲料加工厂,主要生产杂交构树青干混合饲草料、杂交构树青储混合饲草料、杂交构树配方饲料颗粒和其他饲草料;同时,还将杂交构树枝叶上的嫩芽采摘后加工成茶,延伸了杂交构树产业链。察雅县已形成了集杂交构树种植、饲料加工、牛羊养殖、茶制作等种养加融为一体、循环发展的产业链。
1.2 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情况
察雅县杂交构树产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公司主要负责杂交构树的种植、加工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吸纳当地群众250余人,以土地出租、打工就业、年底分红等方式参与杂交构树产业,每人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察雅县烟多镇、卡贡乡和新卡乡等河谷地带闲置的荒山、荒坡和撂荒地经流转后种植杂交构树,当地群众每年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增收30余万元。当地群众可以在附近的杂交构树种植基地打工,不用背井离乡,便可获得一笔可观的务工收入。杂交构树种植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按比例分配收益,群众则按照自己在村集体经济中的股份占比获得相应的收入分红。目前,察雅县杂交构树产业已为群众创收超过200万元,为贫困群众脱贫摘帽、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
1.3 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情况
察雅县杂交构树种植、饲料加工、茶制作等产业主要由察雅县吉祥农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察雅县吉祥农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于2017年通过招商引资政策落户察雅县,是昌都市市级龙头企业,经营业务主要包括农牧林科技研发及推广、苗木繁育、苗木销售、荒山造林、生态观光农业(林业)综合开发、园林绿化、农业(林业)基本建设、农资农机生产销售、劳务派遣、杂交构树相关产品(茶、蛋白饲料粉、青贮饲料及配方颗粒饲料)加工等。目前,该公司已建设了察雅县卡贡乡邓学村苗木培育基地、察雅县吉塘镇莫东村杂交构树繁育基地、察雅县烟多镇帮嘎村杂交构树种植基地、察雅县新卡乡乃帕村杂交构树种植基地、察雅县杂交构树青贮饲料加工厂以及杂交构树茶加工等产加销生产基地。
1.4 品牌建设情况
2019年,察雅县登记注册了“雅吉果业”和“雪域构茶”两个商标。2019年7月,国家版权局颁发了“雪域构茶”商标登记证书;同年8月,国家版权局颁发了“雅吉果业”商标登记证书。为强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察雅县正申请获得“三品一标”地理标志产品认证。
二、存在的问题
2.1 产量受不同生长环境的影响较大
察雅县种植杂交构树的乡(镇)和村(居)均位于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其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均较优越,在这些地方种植杂交构树,成活率高、长势好、产量高。为了论证杂交构树的成活率、生长周期、产量等受海拔高度的影响,2017年察雅县分别在海拔3000、3200、3400、3600m的地方进行了种植试验。结果发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杂交构树的成活率越低、生长周期越长、产量越低、营养含量也越少,最适宜杂交构树生长的地方是海拔高度低于3400m的河谷地带。由于各个乡(镇)的海拔高度、地形地势均不相同,杂交构树的长势和产量也会不同。在不占用耕地农田、确保粮食产量稳定,且能满足水肥要求的前提下,要在全县范围内实现杂交构树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种植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现有产能和市场供应规模较小,与市场需求的差距较大。
2.2 田间管理技术不成熟
察雅县杂交构树主要在室外种植,不同种植区域海拔高度不同、地形地势不同、灌溉等田间管理设施不同,导致杂交构树的长势和产量各不相同。杂交构树室外种植时的水、光、热、空气、湿度等与温室大棚不同,营养物质挥发快,需要田间管理人员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尤其要及时、科学地进行灌溉、追肥、清理杂草等。但是,在实际中往往由于田间管理人员管护不及时、不科学等原因,导致杂交构树缺乏营养,长势、产量不理想,难以实现效益最大化、最优化。
2.3 种植规模较小,产业链还需完善
现阶段,察雅县杂交构树产业以苗木种植为主,日常的经验管理和田间管护主要由龙头公司负责,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和种植户的参与程度比较低,他们对杂交构树易种植、产量高、营养价值高这一特性的认识还不充分,自发种植积极性不高,“公司+合作社+种植户”“公司+种植户”等利益联结机制还未完全建立。杂交构树饲料还是以加工鲜绿饲料为主,发酵后的青贮饲料和固体颗粒饲料等的加工还处于摸索阶段,规模化量产少,饲料种类还不够丰富多样。杂交构树种植和牛、羊等牲畜养殖相结合的种养循环产业也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杂交构树的潜能还未充分挖掘,其经济效益也未完全体现。
2.4 科研投入不够,产品科技含量少
察雅县杂交构树产业发展时间较短,种植品种、方法、技术均从内地直接引进,无论是业务部门、科研机构还是经营企业,对适宜在青藏高原种植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不够,也缺乏杂交构树种植能手和高水平、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同时,因为杂交构树是近年来从内地引进的新作物、新品种,整个昌都市以前都未种植过,产业发展时间比较短,缺乏专门用于苗木栽种、田间管理、成熟收割、打包打捆的农机具,全部采用传统的人工作业方式,作业成本高、效率低,因而还需在适用农机具方面加大研发投入。
2.5 杂交构树茶加工工艺有待提升
杂交构树茶制作流程包括晾晒、烘干、分拣、包装等环节,流程简单。但察雅县缺乏专业的制茶师傅和标准化加工工艺,以致制作的杂交构树茶口感较差,市场知名度低。尤其“雪域构茶”品牌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普通大众购买意愿不强,近几年主要通过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福利的方式采购发放给干部职工进行内部消化。
三、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推广,抓好规划布局
有关部门应进行实地调研和充分论证,结合察雅县资源禀赋和市场前景,明确杂交构树适宜的种植区域、种植规模和种植技术方案,按照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的发展目标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并将杂交构树作为产业兴旺的重点项目,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进行大力推广种植。应进一步发挥县、乡两级农牧科技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加大杂交构树种植技术推广力度,让群众充分认识到这一新型饲草产品的种植优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群众的种植意愿,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推、种植户积极参与的种植模式,真正将杂交构树产业发展成察雅县的富民产业。
3.2 推广标准种植,加强田间管理
根据杂交构树在不同地形地貌、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气候环境下的种植情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种植方式、技术规程和田间管理模式。栽种时,杂交构树苗木主根长度一般为20~25cm,苗高在50cm以上,翻地犁地的深度控制在30cm以上。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地块调整株距和栽种数量:在平地、沟坝等较为平整的地方,宜种植15000株/hm2;在坡地、山地以及凹凸不平的地方,宜种植10500株/hm2左右。栽种时间一般为春季土地解冻后的4—5月或秋季落叶后上冻前的10—11月。为保证幼苗生长期养料充足,可施化肥150kg/hm2或有机肥1500kg/hm2。在苗木生长过程中做好田间日常管护,定期清理杂草、培土、浇水,加强田间管理,确保苗木健康成长。
3.3 加强科研攻关,提高成果转化率
加强与昌都市农业农村局、昌都市科学技术局和昌都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等业务单位和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品种研发。一是重视杂交构树基因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培育出能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水文气候、不同地形地块条件下快速生长且优质高产的新品种。二是重点研发用于杂交构树种植全流程的专门农业机械,尤其是适宜在平地、山地、丘陵、陡坡等地开展机械化作业的小型、轻便型农机具,减少人力劳动,降低作业成本。三是重点研究杂交构树在食用、药用、生态绿化、城市绿化等方面的优势,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丰富产业体系。
3.4 发展循环产业,推动科学种养
杂交构树的茎叶中含有大量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丰富,将其加工成鲜绿饲草料、发酵青贮饲料、粉末颗粒饲料等易运输、易储藏、易食用的饲草料,不仅易消化吸收,能增强牛、羊等牲畜的自身免疫力,还能减少牛、羊等牲畜的生长周期,缩短出栏周期。此外,应积极发展以杂交构树为主的种养殖循环产业,在种植地区附近适当发展畜禽养殖,将畜禽产生的粪便就近生产为有机肥,施入田间,为杂交构树提供充足的优质养料。同时,沼气废渣也是优质肥料,将其施入杂交构树种植田中,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避免粪便直接排放造成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3.5 拓展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
杂交构树产业既包括种植业,也包括在种植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养殖业和加工业。小规模、少量种植杂交构树,可以满足群众自养畜禽的草料需求,而种植面积过多,则需要种植业公司或合作社的组织带动。例如,可以采用“公司+村集体+种植户”“公司+种植户”等模式,由掌握种植技能、种植经验和市场销售能力的公司或合作社带动群众一起发展,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杂交构树种植+饲草加工+牲畜养殖+品牌销售”产业链,将杂交构树产业发展成察雅县的支柱产业和绿色产业。
3.6 提高产品质量,发挥品牌优势
为做大做强“雪域构茶”品牌,企业应在杂交构树茶采摘、晾晒、烘干、分拣、包装、销售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可通过参观学习区内外先进的制作工艺和管理方式,或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优化“雪域构茶”制作工艺,提高质量,打造高原无公害优质产品,以优质的品牌优势拓展市场,提高杂交构树茶在杂交构树产业链中的权重。(作者:牛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