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东北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政策实施现状

来源:原创  时间:2024-01-17  点击:772
本文通过梳理东北部地区三省一自治区共39个市/行政公署的产业链供应链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认为东北部地区各地明晰了产业发展优先顺序,布局了一定数量的未来产业,且部分地区制定了单一产业规划,相应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持措施涉及人才、科技创新、财政金融、产业布局、园区发展、服务业、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等诸多领域,较为全面和具体。

本文通过梳理东北部地区三省一自治区共39个市/行政公署的产业链供应链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认为东北部地区各地明晰了产业发展优先顺序,布局了一定数量的未来产业,且部分地区制定了单一产业规划,相应的产业链供应链支持措施涉及人才、科技创新、财政金融、产业布局、园区发展、服务业、营商环境、对外开放等诸多领域,较为全面和具体。


一、黑龙江省产业链供应链的政策实施

整体规划情况。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其生产的工业产品达300余小类,涉及能源、医药、装备、冶金等领域。2019年6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黑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规划(2019-2025年)》,明确优先发展绿色食品、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战略性产业,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三大先导性产业,优化提升化工、汽车、传统能源等三大基础性产业。2020年8月黑龙江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在具备相对发展基础的产业中先期确定石油化工、玉米加工、生物医药、石墨、汽车、航空航天、新型智能装备制造等7条重点产业链,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链长,副省长担任链长,各市(地)确定主导产业链,经济功能区确定核心产业链,省、市、功能区一体化推进。2020年9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印发〈实施产业链链长制推动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正式实施产业链“链长制”。2021年3月2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在“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将构建“433”工业新体系,基本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除此之外人民政府出台部分产业具体发展规划,涉及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冰雪旅游产业、钢铁产业、石墨产业和通用航空产业。


各地市规划情况。黑龙江省共辖1个副省级城市及11个地级市、1个地区行署,其中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双鸭山市、大庆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黑河市、绥化市确立了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部分城市政府还出台了针对单一产业的培育方案,譬如鹤岗市人民政府出台的《鹤岗市石墨产业培育方案》、伊春市人民政府出台的《伊春市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七台河市出台的《七台河市石墨(石墨烯)新材料产业培育方案》。


发展支持政策。黑龙江省出台人才、科技创新、对外开放、营商环境、财政税收等相关政策,通过吸引优秀科技人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力度、提升开放平台创新水平、提高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支持科技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将依托“链长制”实施万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培育16个千亿级产业④。预计到2024年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实现万亿级,同时推动一批企业进入中国500强,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园区和50个以上百亿级产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15%以上,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


东北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的政策实施现状


二、吉林省产业链供应链的政策实施

整体规划情况。吉林省与俄罗斯、朝鲜接壤,地处东北亚地理中心位置,汽车、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位列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21年3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重点发展汽车产业,提升优势产业⑤、培育新兴产业⑥。2021年6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成立吉林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成立吉林省产业链链长制工作小组,并按三次产业设办公室,其中:一产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省畜牧局,二产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设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三产产业链链长制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统计局(负责新经济、新业态的统计工作)。2021年8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吉林省工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汽车、食品、石化、装备、医药、冶金建材、光电信息、轻工纺织和能源产业。2021年9月,吉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省工业稳增长政策措施》,聚焦“两确保一率先”目标,进一步强化增量支撑,切实强化重点企业服务,着力支持中小企业转型发展,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培育更多市场主体。除此之外,吉林省人民政府出台部分产业具体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涉及工业互联网、汽车零部件、通用航空、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林草、渔业、牛肉、石化、冶金建材、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等产业。


各地市规划情况。吉林省共辖1个副省级城市、7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其中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山市、白城市确立了链长制实施方案或相应的招商规划,部分城市政府还出台了针对单一产业的培育方案,如长春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吉林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吉林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通化市人民政府出台的《通化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20-2025年)》、松原市人民政府出台的《支持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若干政策》。


发展支持政策。吉林省针对产业空间布局、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物流以及产业园区平台建设等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采取“一主、六双”产业空间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立产业链试点示范项目库搭建产业链转型升级载体、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形成高质量发展平台、推动服务业向制造业领域延伸形成高附加值环节、不断降低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构建高效商务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着力科技创新提升创新支撑作用等措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发展⑧。


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十四五”期间,吉林省十二大重点发展产业分别设置了目标。到2025年,汽车产业预计产业规模突破万亿级,实现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70%;医药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化工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冶金建材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轻工纺织产业预计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新材料产业将打造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产业示范基地,培育光电材料、生物基材料、碳纤维、石墨电极等新材料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将打造国家新能源生产基地和绿色能源示范区;商用卫星产业将布局卫星及航天信息全产业链,拓展上下游配套应用服务;通用航空产业将培育发展无人机生产、服务和应用市场。


三、辽宁省产业链供应链的政策实施

整体规划情况。进入“十四五”时期以来,辽宁省以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为目标,整体经济运行稳中提质、稳中向好。2020年4月,《辽宁省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2年)》发布,提出在机器人、汽车、石化装备、电力装备、重型机械、电子和高端消费品等行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和服务能力。2021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将从五个方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改造升级“老字号”,重点发展汽车产业链、数控机床产业链、输变电装备产业链、燃气轮机产业链、压缩机产业链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二是深度开放“原字号”,重点发展烯烃产业链、芳烃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高品质钢铁材料产业链、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和菱镁产业链;三是培育壮大“新字号”,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链、航空装备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先进医疗装备产业链和氢能产业链;四是做精做优消费品工业,重点发展智能家电、家装包装、纺织、特色轻工日用品、工艺美术等产业;五是提升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主要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发展制度环境,优化产业发展支撑体系。2021年5月,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农业农村厅联合起草《关于工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精深化、规范化、集聚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径,通过提升农机装备供给能力、实施加工业数字化升级改造等18项措施,全面提升工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除此之外,辽宁对数字产业发展较为关注,如2019年8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辽宁省5G产业发展方案(2019-2020年)》、2020年12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数字辽宁发展规划(1.0版)》。


各地市规划情况。辽宁省共辖2个副省级城市和12个地级市,其中沈阳市、大连市、阜新市确立了链长制实施方案或相应的招商规划,部分城市政府还出台了针对单一产业的培育方案,如沈阳市人民政府出台的《沈阳市农业龙头企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沈阳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实施方案》、葫芦岛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泳装特色产业稳定发展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


发展支持政策。辽宁省针对科技创新、物流、金融等出台了相关政策,通过优化整合科技创新基地、鼓励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促进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拓展快递业与制造业合作领域形成物流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制造业环境提升实体经济质量等措施,助力产业链供应链发展。


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十四五”期间,辽宁省“老字号”产业着重改造升级、“原字号”产业着重深度开发、“新字号”产业着重培育壮大。“老字号”产业中,汽车产业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形成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输变电装备产业链实现关键装备自主化研制和产业化;燃气轮机产业链实现燃气轮机产品及核心配套件安全可靠、自主可控;压缩机产业链重点突破大型离心压缩机用轴承、联轴器、防喘振阀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攻克高效降噪、稳定性、大型结构优化等技术难题;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VLGC、VLEC、LNG加注船及中小型气体运输船,本地配套率达到50%以上。“原字号”产业中,烯烃产业链预计到2025年实现大部分合成树脂、表面活性剂产品在省内精深加工;芳烃产业链继续延伸发展差别化聚酯纤维、聚酯类工程塑料、聚酯薄膜等产品,全面提升PTA产品在省内精深加工比重;精细化工产业链重点发展工程塑料、高性能合成纤维、碳素、特种橡胶、功能性膜材料等化工新材料及电子化学品、新型催化剂、环保型水处理剂、油品添加剂等高端专用化学品;高品质钢铁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和船舶用钢、装备用钢、建筑用钢、汽车钢、电工钢、军工钢等先进钢铁新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军工、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海洋工程等领域先进有色金属材料;菱镁产业链重点发展含铬产品的替代制品、无碳低碳镁质耐火制品和军工、航天航空用耐材涂料。“新字号”产业中,机器人产业链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标志性产品,本地配套率达到45%;航空装备产业链重点发展民用飞机大部件国际转包,支持电动飞机、无人机和低空通航产业化发展,到2025年通用飞机本地配套率达到70%以上;集成电路产业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特色产业,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封测等环节,推进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链着力发展壮大抗体、基因工程等生物药产业规模;先进医疗装备产业链研制完成3.0T超导磁共振等一批新产品,巩固提升医学检测、大型医疗设备、生物医药装备等方面核心竞争力;氢能产业链重点发展制氢装备、储运氢装备、氢燃料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机车、分布式电站整机成套装备等。


四、内蒙古自治区产业链供应链的政策实施

整体规划情况。2018年1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重点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及配套装备、运输设备和工程机械、新能源设备、高端设备)、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石墨(烯)新材料、硅材料和蓝宝石、先进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高端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药、蒙药中药、化学药)、电子信息(电子制造、大数据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技术推广、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核燃料、特种纤维和屏蔽材料、空间信息应用、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2021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发展玉米、马铃薯和大豆深加工、稀土、现代煤化工、氯碱化工、硅材料、钢铁、铝和铜等十大产业链。除此之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部分产业具体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涉及通用航空、农业、奶业、种业等产业,如2020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通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0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农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年-2022年)》、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奶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和《种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内蒙古自治区东五盟规划情况。内蒙古自治区共辖9个地级市和3个盟,本文对其中3个城市、2个盟产业链供应链规划情况进行简要梳理⑩,部分城市政府出台了针对单一产业的培育方案,如呼伦贝尔市出台的《呼伦贝尔市农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2018-2022年)》、赤峰市出台的《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通辽市出台的《通辽市通用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供应链发展支持政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于2021年7月发布《内蒙古自治区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实施方案》,积极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动照后减证,着力构建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十四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将着力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扶持发展医药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细分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共存的“1+N”产业生态系统。(作者:何晖  原宗琳  高琦  刘帷韬)



上一篇:EOD项目专项债与PPP模式融合探讨
下一篇:如何提升东北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东北部地区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政策特点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