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关键点和创新发展研究

来源:原创  时间:2023-10-13  点击:1341
借鉴波特的钻石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了行业低碳竞争力分析的“绿钻”模型,揭示双碳背景下影响新能源行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及其运行机制、内在逻辑,提出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五位一体”产业创新体系,即产业链供应链模式创新、产品应用场景创新、绿色经贸规则应对创新、关键脱碳资源管理创新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创新,为我国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新能源产业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作用强,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是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引领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影响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及其内在逻辑发生深刻变化,亟待加强战略思维,积极有效应对。借鉴波特的钻石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了行业低碳竞争力分析的“绿钻”模型,揭示双碳背景下影响新能源行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及其运行机制、内在逻辑,提出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五位一体”产业创新体系,即产业链供应链模式创新、产品应用场景创新、绿色经贸规则应对创新、关键脱碳资源管理创新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创新,为我国新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关键点和创新发展研究

双碳背景下我国新能源行业发展创新举措

碳达峰碳中和本质上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全产业链思维方式,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要素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再定位,统筹补短板和锻长板,推动价值链和创新链的双提升,增强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本文基于低碳竞争力“绿钻模型”框架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针对性提出提升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点,即打造“五位一体”的产业创新体系。


1.产业链供应链模式创新

聚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性。一是推动产业基础再造,针对重点产业链的基础环节和薄弱环节,推动强基工程,补齐产业链短板。二是推动产业智能化改造,促进供应链数字化,打造重点产业供应链的网络云平台。三是开展产业链重构行动,提升国产替代进口能力,建立产业备份系统,加强区域产业链协作配套,鼓励跨国、跨省市、跨产业链合作机制和合作模式。


2.产品应用场景创新

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新的市场需求。一是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统筹可再生能源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场景,鼓励多能互补和分布式能源,创新集体用地,建立作价入股、收益共享机制。二是推动东西部间绿色能源深度结对共建,鼓励东部一体化推动电站开发、电站运营、配套产业园建设和通道建设,实现能源自主可控;西部以资源换取资金、技术和人才要素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模式,助推沿线国家绿色发展,通过海外建厂的本地化策略,降低生产成本,避开双反关税,制衡欧美绿色贸易保护。


3.绿色经贸规则应对创新

提升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一是实施低碳认证推广行动,加强碳排放数据采集,构建碳足迹数据库,推广产品碳足迹认证。二是推动低碳标准创建行动,制定中国制造的碳排放基准值、先进值等标准,加强标准推广应用。三是实施能效提升对标行动。引导企业对标国际先进,研发和掌握先进绿色生产技术和标准。四是实施低碳供应链示范行动,鼓励企业全生命周期实施减排管理。五是实施风险预警应对行动,对新型绿色壁垒的影响开展压力测试和预案研究,储备维权仲裁能力,及时有效预警风险。


4.关键脱碳资源管理创新

优化配置碳中和背景下的战略性资源。一是构建关键矿产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战略资源规划和市场供需评估,保障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有替代来源,鼓励龙头企业纵向布局上游矿产资源,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二是加大用能指标和绿电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光伏、风电、储能等制造行业给予电价优惠和用电优先保障,研究新能源产业相关产能、能耗、环境容量指标置换的豁免或优先供给政策。三是加大再生资源利用,加大矿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材料替代和材料效率方面研发力度,提升关键矿产资源的再生利用水平。


5.政府政策支持创新

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精准支持能力。一是财政政策创新,加大财政资金对原创技术和核心装备研制示范的支持力度,支持开展深远海风电、氢能、储能、地热能发电等未来产业发展。二是绿色金融政策,加大绿色债券、绿色信贷对新能源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探索多元化的金融创新产品。三是国土空间政策,鼓励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留白、新能源复合用地政策。四是绿色消费政策创新,做好新能源全额保障性收购,积极推动绿电交易,支持新能源电站与用电大户直接交易,鼓励园区、大型企业和大型数据中心结对建设专属新能源电站。五是能源消纳考核机制创新,推动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探索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压实地方和各类市场主体消纳责任,允许以市场化方式完成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作者:赖力  张婧欣  孙煜  曹圆媛)



上一篇: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模型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北京城市更新中数字经济产业空间融合体模式分析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