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鄠邑区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成为当前乡村发展的重要现实基础,优越的区位环境使这里的乡村有进行大规模、多产业方式发展的机会,形成集中连片打造、特色整体提升发展的新模式。鄠邑区美丽乡村建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将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系统性地进行推进与实施,在此过程中,保护地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利用现存的古迹和周边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以使用主体生活生产的亟待提升和发展经济的迫切需求为动力,形成当地自然、文化村民的和谐共生的新模式。

一、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发展策略
1.1 宏观:统一规划,连片建设发展策略
连片发展策略是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按照“多村统一规划,区域一体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以石井段环山旅游路沿线省市级美丽村庄为重点对象,按照串珠成链、连片成景,打造美丽村庄片区并形成集群效应,形成鄠邑区美丽村庄片区。以创建验收通过的省市级美丽村庄为主体,选定栗峪口村(省级)、石井街办蔡家坡村(省级)、栗园坡村、阿姑泉村、站马村、下庄村、涝峪口村(五个市级)为片区化建设区城。按照区-镇-村三级同时建设打造集中联片式村庄,突出产村相融打造文旅结合的综合规划布局,通过开展“关中忙罢节活动”弘扬特色文化及区内自然、人文、区位优势及产业发展资源,分批组织实施,打造美丽村庄片区化建设样板。把美丽村庄连片建设作为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塑造示范典型的核心工程,通过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特色塑造,突出“八个一”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即“一个核心主打品牌、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条串村旅游线路、一条关中特色村巷、一群高端精品民宿、一座农副产品展厅、一批农耕体验项目、一批网红打卡布点”,同时通过“关中忙罢节活动”等活动的开展,带动该区域经济发展。
1.2 中观:生态打底、人文提升,打造村落文化品牌策略
通过历史文化和相关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策划、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机制研究机构、高校学者和优秀乡贤等,打造多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共同体,成为陕西省美丽乡村发展的研究保障。从地域隐性的景观基因的视角,对美丽乡村蕴含的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和识别,梳理出显性的聚落肌理、民居形式、特色符号等并运用至当今建设过程当中。加强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利用当前区域优势,打造村落连片、民宿连片的集群式发展模式,在整体片区内展示陕西省线状文化遗产的品牌魅力。同时,各个村庄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具体情况寻求差异性特色化发展路径,形成陕西文化名片的同时,丰富村落线路和村落旅游品牌。
1.3 微观:优化三生空间,提升人居环境策略
文化生态学重视人的地位,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聚焦于人居环境的提升。只有人们安居乐业,乡村才能实现振兴。在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保持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村庄内部的民居进行整体优化提升设计,避免当前千村一面,尊重当地传统文化环境,实现民众参与,让农村居民具有话语权,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改善外部景观环境和内部使用空间环境。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在连片村庄的交界点、村庄内部的公共空间区域合理安排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休闲、产业等空间。总体要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在保持原有传统风貌的情况下,完善基础设施,在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和地区资源优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宜居生活空间、多元生产空间、优美生态空间。
二、文化生态视角下“四位一体”发展建议
2.1 产业连片发展
在《西安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中,村庄规划布局打破了行政村边界限制,通过“县(区)域一盘棋”统筹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业态相近、地域相邻”的村庄实现集聚发展,对于较大型的市政基础设施,将集中建设实现区域共享[6]。产业连片发展的规划设计要在考察各个乡村现有产业情况的基础上,合理配置用地要素,并预留出未来产业发展的建设用地,形成新的用地指标。针对居住用地、公共设施、文旅设施及产业设施等,合理配比土地使用,保证各项设施均匀、均质分布,在满足农村生活的同时,与连片发展趋势相适应,为未来打造大型乡村综合体预留一定的建设空间。
2.2 文化创意多元化展示
文化与创意的注入是美丽乡村的内在动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将乡村文旅、现代技术、网络媒体、短视频直播等要素进行融合,是使陕西地区乡村整体提升、由量变产生质变的有效方法。关中、陕南以及陕北各具风情的乡村文化一直以来对外界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文化创意的多途径展示和民众的关注度的努力提升,可以让村庄中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活化保护”,与此同时,展示的目的是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这一良性循环也会促进当地乡村更多人从事、发展这一项事业。首先,将连片集中的村庄中各个区域的文化遗产进行真实性的保留和还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同时,传承美丽乡村的历史传统文化、生产生活习俗等,在此基础上,积极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意设计文化,对乡村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品牌进行包装;另一方面,将传统要素和现代功能有机结合,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式的乡村,通过连片发展形成有规模、可分区、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在条件可行的片区设置乡村开放式博物馆,完善连片发展途径。具体做法如利用现代AR技术、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数字旅游平台等方式,增强美丽乡村的体验性和互动性。
2.3 艺术设计参与乡村建设
乡村与艺术的结合古已有之,但因艺术书较少等原因没有成为体系。长期生活在乡村中的人们通过历代智慧的积累,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乡村文化。尤其在陕西地区,农耕文化、儒家文化等优秀的文化应当以艺术性和时代性为特征,结合乡村进行植入。陕西地区应该与当地设计与艺术类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校进行合作,以专业的角度深度挖掘当地美丽乡村的文化艺术价值,借助艺术提升手段将现有元素提取应用,放大艺术乡村规划设计与改造的价值。利用高校研究者、设计师和艺术家,甚至是在校学生活跃的思维和智慧,将文化元素与乡村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空间进行耦合设计融入,让美丽乡村重新呈现出文化、人、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这不仅能够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文化活力,还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2.4 多位一体多方治理
美丽乡村需要现代化的治理模式来促进转型和科学发展,关键是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立多元的治理模式至关重要。这种治理格局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通过村委会、社会团体、村民等多元主体参与,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体制保障。提高乡村治理效能,需要加强各种多元主体的建设和培育,特别是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等。这些主体的不断壮大和能力的提升,能够促进多元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因此,应当为美丽乡村现代化治理提供更多的组织和体制保障,加强多元主体的建设和培育,推进现代化乡村治理进程,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李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