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有效衔接的对策探究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9-27  点击:2463
如何通过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要想实现该目标,就需要明确两者的衔接逻辑,以两者的目标、资源、对象的耦合,实现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乡村经济发展与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战略,是推进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充分衔接的关键。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产业兴旺的基本模式之一,与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效益耦合、对象耦合、资源耦合的内在逻辑,两者的充分衔接有助于推进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为此结合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如何通过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但要想实现该目标,就需要明确两者的衔接逻辑,以两者的目标、资源、对象的耦合,实现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

首先是目标效益耦合。通常来讲乡村振兴战略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小康社会的关键途径。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发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乡村旅游旨在帮助农村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缓解贫困人口问题,缩减城乡发展差距。通过发展旅游产业的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都是将逻辑起点和落脚点放在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上,所以两者在发展目标上拥有较高的契合性、一致性及耦合性。而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既可以推动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还能实现乡村文化资源与生态资源的有效整合,塑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发展格局,这与乡村振兴战略所倡导的生态宜居相契合。


其次是服务对象耦合。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在服务对象上拥有较高的耦合性,从二者的内在联系及关系出发,乡村振兴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的多元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乡村旅游强调对乡村经济问题的疏解。然而两者的最终目标却是让广大农村居民得到实惠、得到收益,都是为农民生活富裕、农村治理有效而服务的,因此其服务对象拥有高度的耦合性。乡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之一,只有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才能促进乡村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盘活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与“活力”。所以,乡村旅游所带来的“农民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第一步,而推进形成振兴战略实施,又能反作用乡村旅游经济,所以两者又存在鲜明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最后是资源耦合。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其造血功能,通过优化旅游产业体系、丰富旅游产品类型、强化产业供给质量,能够让乡村社会走向富裕。农村经济是社会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内容,旅游产业发展是乡村经济升级、优化的动力引擎,以及乡村扶贫工作的支柱。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要发掘与利用优质的产业资源。乡村振兴能够通过旅游产业资源,扩大产业链条,发掘农业发展潜能,让农村居民在产业兴旺中得到实惠,共享产业增值的成果。而乡村振兴资源可以渗透到旅游产业建设中,提升项目开发质量。因此,两者的产业资源拥有显著的内在关联性,能够实现完全的融合,可以为我国切实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抓手。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有效衔接的对策探究


二、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问题

首先是发展质量不高。当前,各地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乡村旅游建设工作,切实促进了乡村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但由于各地资源禀赋的差异,导致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其中资源富集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时间较早,经济引领效果明显;部分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时间较短,优势资源不足,即便拥有充足的旅游资源,却难以深度发掘,容易导致旅游产业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效性不高。而在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衔接的层面上,很多乡村振兴政策却难以惠及乡村旅游,不能用战略规划的方式,为乡村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方向与指引。


其次是项目特色开发不足。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于特色项目的开发。但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却存在特色资源与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的现象,譬如很多旅游项目都局限在农家乐模式中,即品尝农村饭菜,采摘瓜果蔬菜,观看乡村垂钓或自然景观等。旅游项目的同质化发展,会导致旅游产业缺乏特色,产品附加值偏低,继而给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带来阻碍。究其原因在于乡村旅游产业对特色民俗、健康养老、休闲项目及独家产品的开发相对较少,对优势资源的调查、游客的参与性、体验性关注较少,并且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建设 、生态建设上的成果,不能融入到优势项目的开发中。


最后是优秀人才的严重匮乏。人才是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关键要素,但伴随城市化发展、城镇化建设,大批青年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导致乡村人口结构严重失衡。甚至出现老龄化和空心化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我国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却面临着诸多人力资源问题。一方面是专业能力缺乏。伴随乡村旅游向乡村振兴的转型,乡村旅游产业亟需更新换代,发展新业态。那么乡村旅游从业者也需要补充新技能与新知识。另一方面是数量不足。我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乡村教育水平的低下,导致优秀人才不愿留在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三、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科学谋划发展路线

实现乡村振兴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乡村经济建设质量与效率,需要合理规划、制定、优化发展计划,并将计划落实到各个区域中。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规划”的特殊性与重要性,优化发展路线,提高发展效益。其中“省级规划”要注重“发展规划”的导向性与政策性;“区域规划”应注重旅游计划的精准性;“村落规划”要提高旅游规划的实施性与操作性,确保乡村旅游资源在充分整合的前提下得到有效的开发。然而在融合衔接、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旅游规划需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布局、建设内容、空间架构融合起来,要将生态宜居、产业兴旺 、生活富裕纳入到乡村旅游规划的目标体系中;要加强部门沟通与交流,打通政策壁垒,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充分解决乡村旅游产业的失衡问题,鼓励村民委员会开发特色资源,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高端化发展。乡村振兴规划要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下优化政策体系,促进旅游产业与各类产业的协同发展,重塑乡村旅游价值链,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向乡村旅游产业。


(二)打造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开发旅游项目及其产品,应彰显区域特色,激活旅游产业发展的生命活力。在产品开发中,应结合旅游规划,深入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以乡土文化为抓手,策划并设计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及项目,打造一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旅游品牌。一方面,相关负责人应开发特色项目,提高产品质量,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多样化的游览需求,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性[4]。当前,乡村旅游的特色性普遍体现在乡土风情与乡村生活上,要想让游客感受农耕文化、品味特色风情、品尝乡土风味,就需要开发出一个以体验性为主、文化为辅的旅游项目。譬如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或者结合游客的休闲需求,开发运动休闲、健康疗养、田园养老等旅游项目。另一方面,应将旅游项目建设与其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特别在文化项目中,要让乡村文化的建设成果成为乡村旅游项目开发的素材,让乡村历史遗留、文物、工艺品成为旅游项目开发的亮点。而在乡村生态建设中,应深化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为游客营造出最本真、最美好、最浓郁的乡村生活氛围。


(三)加强人才的培育与引进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有效衔接,要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抓手,通过两者的协同规划,确保衔接方向“不偏移”,通过实现乡村振兴成果或资源向乡村旅游项目的迁移、转化、涌入,能够丰富旅游项目的内容和内涵。但由于两者的“耦合衔接”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优秀人才作为支撑。首先,以功能定位、现实需求、发展愿景为抓手,提高对旅游产业工作者的技能与知识培训,努力培养出具备旅游服务和农业发展知识的优秀人才,使其发挥出旅游服务、经济促进、文化弘扬的功能。与此同时,还要加强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政策制定,指引高校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人才培养规格,使其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培育出更多优质的人才。其次是提高人才规模。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下,应促进多部门、各人才队伍的交流与整合,打造出一支统筹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工作小组、领导队伍,通过各部门的协同合作,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与此同时,站在乡村振兴的视域下,提高福利待遇、制定保障机制,吸引更多青年人才进入乡村,从事乡村旅游工作。或者聘请高级人才担任顾问,统筹开发流程,强化技术应用。


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融合需要明确两者的内在逻辑,从而在衔接、耦合、融合中,探寻出科学的切入点,让两者的建设资源、人力资源、政策方针得到整合。而在未来的发展中,乡村旅游要想实现“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还需要深化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加强旅游产业发展成果在乡村经济、文化等层面的运用。(作者:薛欣飞)



上一篇:园区规划、建筑空间、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设计策略
下一篇:西安市鄠邑区石井街道美丽乡村营造策略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