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新能源汽车补能设施发展趋势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7-24  点击:5565
截至2022年底,国内已建成加氢站310座,同比增长78.2%;以加气压力35MPa纯加氢站为主,油-氢合建站不断增加,固定式占比上升;平均单站服务车辆约40辆。目前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他省份均有加氢站分布,其中广东省最多,数量将近200座。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州贺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前瞻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进行预测,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2万辆,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到783万辆。


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能设施发展趋势


一、发展现状

随着国内汽车动力转型加快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补能设施也从传统的加油站向充换电站和加氢站转型,并且充电、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发展呈持续增长态势,有利地保障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补能需求。


1.1 充电站(桩)

截至2022年底,国内运营充电站11.1×104座,同比增长49.1%;运营充电桩521×104台,同比增长99.1%,其中公共充电桩179.7×104台,同比增长56.7%,占比34.5%,占比较2021年下降了9.3%(见图5)。公共充电桩占比的下降一方面说明私人充电桩随车配置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公共充电桩从“单桩单枪”向“单桩双枪”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公共充电桩的建设速度。由于充电桩的建设速度高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车桩比总体呈现震荡下行态势,2022年下降到2.51。各省份充电桩保有量差异较大,广东省保有量最多,达96.5×104台;各省份车桩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但车桩比差距在逐渐缩窄。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新能源汽车补能设施发展趋势

图5 全国充电桩和车桩比变化情况


1.2 换电站

由于新能源汽车补能技术路线的不同,国内也运营少量换电站,近两年换电站发展速度较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确认了换电和充电并列的地位,2021年10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了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在国家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和城市试点的加持下,国内换电站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快速增长。截止2022年底,国内换电站保有量1973座,同比增长52.0%,以乘用车换电站为主(见图6)。乘用车换电站平均单站服务车辆约为100辆,商用车换电站平均单站服务车辆约为50辆。目前每个省份基本均有换电站分布,其中北京市最多,约有289座。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及新能源汽车补能设施发展趋势

图6 国内换电站增长情况


1.3 加氢站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下,“十四五”期间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规模化示范运营拉开序幕。2020年9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财建〔2020〕394号《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指明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路径,整车示范向城市群推广,并对产业链进行补贴,从此大规模示范运营有序推进。2021年8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财建〔2021〕266号《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提出示范城市群的考核标准,推广目的明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模进行了量化,并提出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实现车站互促。在上述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迎来发展机遇期,并进一步带动加氢站数量高速增长。截至2022年底,国内已建成加氢站310座,同比增长78.2%;以加气压力35MPa纯加氢站为主,油-氢合建站不断增加,固定式占比上升;平均单站服务车辆约40辆。目前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他省份均有加氢站分布,其中广东省最多,数量将近200座。


二、发展预测

2.1 基础设施快速完善

一是充电桩建设由国家和行业规划引领。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积极推广智能有序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居民区充电服务模式,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为满足不同充电需求,应构建慢充普遍覆盖、快充(换电)网络化部署的立体充电体系。至2025年,建成慢充桩端口1300×104端以上(含自有桩和公共桩),公共快充端口约80×104端。


二是换电站主要由换电企业规划推动。国内换电站建设主要由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奥动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杭州伯坦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推动,目的主要是推广自主品牌的换电汽车或换电设备。根据国内换电企业规划目标,2025年换电站将达到2×104座左右。


三是加氢站的建设以示范城市群带头推动。中国先后批复了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北、河南等地区的5个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5个示范城市群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推广目标8.98×104辆,加氢站规划建设目标超过822座,加之国内其他省市加氢站规划目标,2025年全国加氢站规划目标在1000座左右。


2.2 发展规模合理匹配

根据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电动汽车端偏向充换电两用,加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未来车辆补能端将是充电、换电、加氢等多个体系并存。各类补能设施的发展规模和与之匹配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模联动,初期或超前或滞后,中期互相促进、逐渐提高补能效率和投资回报率,最终二者达到合理的匹配水平。根据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础、发展速度、补能类型和各类补能设施规划目标、建设速度,以及车站(桩)匹配度发展趋势,预计2025年国内充电桩将达到1500×104~1800×104台,换电站达到5000~6000座,加氢站达到800~1000座;车桩比下降到2∶1左右,换电站和加氢站平均单站服务车辆稳步提升。


2.3 发展方向趋势明显

充电桩中私人桩占比上升、充电业务“去中心化”趋势明显。充电技术多元化,公共场合多采用大电流、高电压大功率快速补电,私家车和公务车在固定场所多采用小功率直流充电,另外,V2G(车辆到电网)、无线充电等多种技术并存。换电站设计集约化、模块化,换电方式多样化、智能化,注重快捷化、人性化换电体验。换电站模块化、集约化的设计可以根据加油站转型深度灵活增减、布置换电站仓位。底部换电、单侧换电、双侧换电、顶部换电多种方式并存,并且通过换电机器人和机械臂实现智能自动换电。随着换电站更新换代和推陈出新,换电能力、换电效率、换电体验等将会得到明显提高。


加氢站向高压气氢和液氢方向发展,灰氢向绿氢转换,商业模式不断创新。2025年加氢站仍以35MPa气态氢加注为主,2030年前后开始70MPa高压气态氢和液氢加注加氢站的示范推广。短期工业副产氢是解决氢气需求的过渡性办法,中长期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氢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在纯加氢站的基础上,油-氢合建站、制氢-加氢一体化站以及“车、站、氢”协同运营等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


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

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1、大力建设充、换电站等汪衡基础设施

基础充电设施可以满足区域内纯电动汽车运行需要,以此实现一定范围内运营,国家发改委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中要求,新建住宅配建停车位应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每2000辆电动汽车应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


2、以纯电动汽车为最终发展目标

纯电动汽车在节能环保和维护方面有突出的优点,在新能源形式上可以实现彻底革新银衫,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能源汽车,将会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3、汽车制造产业实现节能技术的升级

近期国家工信部颁布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及《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这些政策的落地将会给新能源汽车行业带来前锋陵腔所未有的影响,可以鼓励汽车制造产业实现节能技术的升级,有效降低传统燃油车的能量损耗,也有助于完善国内新能源汽车动力配套系统产业链。


4、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1150万辆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约为324万辆,随着全球各国政策驱动、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完善,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形势,预计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会达到1150万辆。


近几年来,随着主流车企大众、宝马、特斯拉等陆续开始在电动化方向进行战略布局,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也将会推动新能源汽车领域稳步前进。



上一篇:油气企业发展终端新能源业务的SWOT分析及发展建议
下一篇:工业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研究:产业特征、产业布局及发展现状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