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作为低碳生活的参与者和引领者,十分重视因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国制定了先实现碳达峰,继而达到碳中和的目标。
本章将从新能源产业链近几年高速发展的背景入手,分析该市场繁荣的几大原因,再过渡到产业链结构分析,分析上中下游各部分联系,最终落脚到上游锂产业链的现状分析,并对比下游产业链得出其具有的相对优势。

新能源产业链的宏观分析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分类标准以动力类型为主,依此分为四大类: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其他新能源(包括用飞轮、超级电容器等作为高效储能器)汽车。目前市场上的主流车型为纯电动汽车,2021 年纯电动汽车占比高达 73%。以车型标准划分,又可划分为三类:乘用车、客车和专用车,这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是市场的主流车型。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可分为上中下游三大块:原材料、系统集成以及整车制造。上游原材料环节以锂、钴等原材料开采提取为主,还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加工等领域;中游是汽车部件制作为主,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汽车零部件;下游则是整车制造及配套。
一、居民消费水平提升
从 21 世纪以来,新能源经济和碳中和发展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重点。随着这两个经济重点工作的不断落实和推进,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在技术层面,行业不断突破原有的技术壁垒,尽量控制和降低产业的生产成本;在市场销售层面,汽车行业分流投放,在创新一、二线城市的汽车销售的同时,还积极推进“新能源下乡”的市场宣传工作,开发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并取得一定的成功。最为关键的是小镇消费群体的潜力值上升。随着乡村振兴、经济协调发展等政策的落实,国家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在不断缩小,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得到有效保障,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因此,居民有足够的经济条件购买代步商品,接受新能源汽车的可能性相对提高。
二、行业补贴优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作为引领居民消费绿色化升级的新兴行业,是引领“双碳战略”快速落地实施的重要产业支撑。近几年来蓬勃的市场需求驱动着产业链不断成熟发展。为推动新能源汽车商品化的进程,充分调动制造商的积极性,国家有关部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消费政策。
在过去一年中,新能源汽车行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市场前景,伴随着自身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的支持,新能源汽车逐渐占据了一定市场地位。截止到 2021 年10 月,新能源汽车在国内的渗透率已经达到 18.8%。新能源汽车的下沉市场发展还在起步阶段,中小企业能够突破一定壁垒进驻三四线城市,大型汽车品牌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来看,新能源汽车在下沉市场的消费渗透率是远低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其增长空间有待进一步开发。这既需要政府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帮助补贴,也需要政府保障下沉市场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通过金融手段补贴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汽车的供给层面改变产业结构,拉动供给端的质量发展。
三、频繁并购打通产业链中上游
锂产业链的中上游端日趋一体化,主要是中上游端双向并购所致。从供给端来看,提取单质锂最主要的方法是从锂辉石和锂盐湖中提取,这两者锂供应占全球 90%以上。而行业上游的市场集中度相当高,处于寡头垄断的局面。当下全球锂资源主要位于“五湖一矿”:澳大利亚锂辉石矿山以及零散分布在阿根廷、玻利维亚、中国、美国和智利的锂盐湖。由于产业链中游锂产品冶炼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因此无论是锂矿石,还是锂盐湖被寡头企业垄断。从规模经济角度来看,盐湖提锂和矿石提锂都存在一些环保问题,其原材料腐蚀性较强,提取耗能高等,只有具备大规模生产的企业才能控制住单位成本。由于锂冶炼专业化程度高,无论是人才投入还是专业设备使用都需要大量资金需求。除此之外,盐湖提锂及矿石提锂在布局生产线上时间较长,大约要一年半到两年,这给公司的资本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国内两大锂生产龙头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就是靠着并购之路,形成了强大的行业竞争力。早在 2015 年,天齐锂业在中游锂产品加工制造领域就取得了位居全球第三,全国第一的成绩,近年来陆续收购了 SQM(智利矿业化工)超过四分之一的股份和 Talison(泰利森)过半的股份,在 4 年后,其碳酸锂产能在全球排名第四,在全国排名第二。至于赣锋锂业,虽在 2015 年只有 1 万吨的碳酸锂产量,但在 2019 年时,其便超越诸多竞争者,跻身成为全球第三的全产业链布局的行业龙头,并将碳酸锂产能提高到了 8 万吨。赣锋锂业是如何取得这一成就的呢?这 4 年来,公司通过并购整合了上游的优质资源,并富有远见地扩大电池级碳酸锂和氢氧化锂产能,在产业链下游拓展建成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以及三元电池生产和回收生产线。
综上,锂产业链中上游龙头企业主要是以产业链整合方式发展壮大,以此来强化自身的优势,不断追赶着行业竞争对手。(作者:王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