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邵武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概念规划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4-13  点击:1587
经济开发区不仅是城市的生产空间,还是重要的生活空间。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应加强“自上而下”的规划。通过全面系统的空间布局、配套完善及生态环境提升,多方位落实规划及建设,逐步实现向产业新城的转型与跨越。

  本文对邵武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水平及其现状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结合相关案例研究,从目标策略、总体概念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及支撑体系等方面出发,探讨了“产城融合”理念下的经济开发区规划设计策略。


  一、邵武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概念规划

  1.1 项目背景

  为适应新时期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邵武经济开发区以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和金塘园区,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三个平台”架构,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良好态势,争取形成3~5 万人口规模的产业新城,打造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综合体。


  1.2 发展现状

  1.2.1 现状条件

  2020 年,邵武市生产总值达到242 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8.8 万元,城镇化率达到69.6%,均位居南平市第一。规划区位于邵武中心城区南部,与主城区一脉相连,包括:开发区、金塘工业园区、晒口街道,既是邵武主要的产业空间集中承载地,又是未来邵武重要的发展战略空间。产城融合效应初步显现,邵武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园比翼齐飞,已经成为邵武市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作用明显的主要区域。随着张三丰大道沿线商贸综合体、配套公共服务等工程的建设,南部经济开发区已然具备一座新城的雏形。


  1.2.2 存在问题

  (1)资源要素配置不平衡 ,资源优势不够集中。土地资源约束日渐趋紧;交通瓶颈制约城市发展;主要优势教育、医疗、文化娱乐资源老区集中、新区不足;基础设施建设重城轻区。

  (2)规模总量偏小,龙头企业偏少。主导产业能级较小、优势不强;高新科技企业占比较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3)产业体系不够完善,产业链条不够充分,亟待整合优化。

  (4)人才比较缺乏,体制机制需要创新。


  1.3 目标策略

  1.3.1 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

  (1)规划把经济开发区定位为: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②闽东北产城融合创新示范区;③南平市新型工业化重要支点;④邵武绿色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战略引擎。


  (2)发展目标:2023 年完成经济开发区与金塘园区合并,2025 年打造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打造经济更加繁荣、生态更加优良、配套更加完善、交通更加便捷、社会更加和谐的产业新城。


  1.3.2 发展策略

  (1)以人为本,优化生活品质新空间。满足舒适的生活居住需要,包括齐全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多层次的住宅地产、便捷的民众生活设施等;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包括降低创业成本、提供多元化的政策资金支持、优化和完善创业创新的环境等主要策略;构建便捷的沟通交流空间,建立起邻里中心(500m范围生活需求);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使人文精神和文化因素渗透,达到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融的宜居、乐居、宜业、乐业生活空间。


  (2)功能复合,打造产城融合新亮点。从纯粹的生产空间向营造生活品质的新空间转变,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多元功能转化(见图1)。在制造功能基础上积极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的服务功能,实现从单一功能消费向多元消费方式的转变。同时规划科学合理的功能配比,提高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及绿色游憩空间比例,充分联动周边,实现资源共享,产业共联,功能共生。

开发区转型升级示意图

图1  开发区转型升级示意图


  (3)产业升级,打造产城融合新高地。提升产业能级,积极发展高能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拓展产业的广度和深度,让规模企业相互协同,共同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注重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注重产业链的横向延伸,发展支撑产业和功能的各类配套服务业,重点引进产业链的高端产业,比如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构建产业生态体系,构建集创新创业产业、生产服务功能产业、生活服务功能产业,营造城市品质功能产业等为一体的生态体系,推进开发区向综合性城区发展(见图2)。

邵武国家级开发区向综合性城区发展示意图

图2  开发区向综合性城区发展示意图


  (4)绿色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化、高科技的低碳产业,加快淘汰能耗高、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产业;积极实行循环经济,建立起一种工业共生代谢产业链循环关系,在延续产业链的同时,要实现园区废气物零排放;合理布局生态功能区,合理设计园区的绿化空间,因地制宜形成滨水沿河的休闲区,大大提升园区品质。


  1.4 总体概念规划

  1.4.1 空间格局构建

  以建设山清水秀、产城融合、宜居宜业新邵武为总体目标,以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为主要目标,围绕本阶段产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充分考虑产业新城与主城区及北部高铁片区的板块联动和功能互补,总体上形成“一心两城,一区多园,三个平台”的空间发展格局。


  1.4.2 全域规划衔接

  (1)交通一体化。构建“ 产城景人”一体化“431”交通圈。实现邵武至南平高铁站、新机场40min通勤,市内景区间30min通勤,两个园区间10min通勤。


  (2)生态网络化。形成“一核、一带、多廊、多斑块”绿色生态空间。一体化打造沿富屯溪、同青溪景观带。以交通走廊、河流水系、自然山体等为依托,构建各片区自然生态绿楔廊道,控制视觉廊道,以达到通山观水的景观视觉效果,彰显山水城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特色


  (3)服务综合化。依托现有产业平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生活服务职能,建设综合服务中心,推进“产业 -城市”空间复合体建设。


  1.4.3 总体空间布局

  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两轴、三平台、多园区”,包括新城综合服务中心;产城融合发展轴、产业协调发展轴;经济开发区产业平台、金塘循环经济产业平台及数字经济产业平台。


  (1)做“ 精”生产空间。以“ 一区多园、三个平台”为架构,落实产业布局,做大坊上—行岭—七牧等氟新材料产业园、溪头—胡书生物医药产业园,做强龙川—紫金—香林林产加工园、水尾食品工业园、下沙—屯上机械装备产业园、朱山高新科技创业园,培育公铁港智慧物流园、晒口—高峰—瀑布林文创园、芹田产教融合园、闽赣物流园等创新创业生活服务产业园,做精生产空间。


  (2)做“靓”生活空间。从民生到发展,从服务到供给,从文化到环境,系统整合,全面发力,提出实施“产城融合十大工程”,推动生活空间高品质建设,助力产业新城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包括:打造一个产教园区—闽北技术学院;建设一批场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新行政服务中心、博物馆、科技馆;打造特色商贸街—张三丰大道特色商贸一条街、紫金大道科创街吧一条街;打造科创平台—中国(邵武)氟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朱山高新科技创业园;打造一个人才基地—城郊—芹田人才中心;打造一个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基地—晒口(高峰)文创园;建设一座城市综合体—聚集人气,引领营造城市娱乐消费功能向新城延伸;建设一座三甲医院分院—在开发区工业大道建设分院,引入优质医疗资源,提升新城医疗服务水平;建设一批学校、幼儿园—引入优势教育资源,提升新城教育水平;建设一批幸福社区—引入高水平公共服务保障设施、交通设施,有力支撑产业新城建设。


  (3)做“绿”生态空间。以福山为生态核心,以富屯溪、同青溪、晒口溪、交通走廊为生态廊道,串联“一心两城”周边自然山体、公园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形成“一核、一带、多廊、多斑块”的蓝绿交融、内外联动、交织渗透的绿色生态空间。


  1.5 核心区城市设计

  从城市整体层面考虑,以优化城市空间品质、打造集聚人气的重点发展核心区。使之发展成为产业基础较好、城市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以智慧、生态、人文为设计原则,将整体空间形象定位为“功能复合的产城融合新区、多元有机的城市活力街区”。包含以下五个理念:①产城融合、实现良性互动。提倡相对复合的功能布局及土地利用模式,强化产城融合,服务多元需求,预留发展弹性。②水绿共生,营造生态环境。组织水网、绿网、活动网三网交织的公共空间网络,保障城市安全,更提供多元休闲载体。③品质提升,吸引高端人才。以高水准社区建设、高品质城市环境、高效率配套支撑,形成对高端创新人才的强有力吸引。④服务提升,完善城市功能。依托高效便捷的交通支撑,结合公共空间网络,营造步行可达的舒适公共服务网络。⑤特色强化,打造活力形象。城市整体形象风貌体现科技创新的门户特征,同时在空间布局组织上体现地域风貌和文化特色。


  1.6 多元保障产城融合发展

  1.6.1 公服设施支撑体系

  打造民生共享的幸福生活圈,加大优质教学资源投入,强化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启动“智慧邵武”顶层设计,开展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建设;构建保障有力的市政管网体系。


  1.6.2 人才支撑体系

  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培育和集聚一大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专业化人才;加快建设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着力打造一批市级以上产业人才高地、科技高地;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软环境,定期举办“智汇邵武”高端人才项目对接会,促进校地企三方的合作。


  1.6.3 服务支撑体系

  完善工业项目招商引进手段,建设工业园区招商项目信息平台共享交流机制,实现招商资源、渠道和项目信息同步共享,统筹推进市、开发区、园区管委会三级有序招商;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形成,提高企业间协作效率,提升竞争力,降低运输成本,保障土地价值,从量变逐渐质变,增强创新能力;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入手,形成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三位一体的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水平提升推动产业升级。


  1.6.4 政策支撑体系

  强化协作配套,搭建开放合作平台,积极与其他城市合作共建经济示范区、产业特色小镇等产城融合示范区,共同构建现代化产城融合新体系;优先保障经济开发区项目用地,统筹全市用地指标,优先保障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用地;财政支持,创新融资模式,优化产业发展资金使用结构,重点支持园区规划、环评、产业转型升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二、结语

  综上所述,产城融合已成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经济开发区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开发区不仅是城市的生产空间,还是重要的生活空间。经济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应加强“自上而下”的规划。通过全面系统的空间布局、配套完善及生态环境提升,多方位落实规划及建设,逐步实现向产业新城的转型与跨越。本文以邵武市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概念规划为例,对规划设计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期望为经济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借鉴。(作者:丘智伟)



上一篇:存量规划视角下的开发区有机更新规划策略探索:以金华市秋滨工业区为例
下一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兼容与混合用地的是一样么?(附案例)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