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为标杆,瞄准医学科技创新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医学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打造 3 ~ 5 家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建设一批医企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在国际临床科技创新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医学科学家,实现上海牵头的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在国内领先。支持发展一批创新医药企业,产出一批新规范、新指南、新技术、新材料、新器械、新设备、新药物等,支撑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上海医药产业与医疗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上海产医融合发展愿景目标
以国际最高标准,营造良好的医学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打造 3 ~ 5 家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医院,建设一批医企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在国际临床科技创新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医学科学家,实现上海牵头的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数量在国内领先。支持发展一批创新医药企业,产出一批新规范、新指南、新技术、新材料、新器械、新设备、新药物等,支撑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二、支持重大疾病、优势专科和前沿医学领域产医融合发展
聚焦重点领域支持产医融合发展,一类是与上海、我国患者紧密相关的重大疾病治疗领域,包括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老年性疾病、传染病等; 另一类是与国际顶尖水平差距较小,甚至领先国际的前沿医学领域,争取能实现“弯道超车”领域,包括细胞治疗( 包括干细胞治疗) 、基 因 治 疗、基于大数据的医疗人工智能、mRNA 治疗等。此外,对于上海集聚度较高的高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研发生产外包( CXO) 领域,要进一步通过产医融合,争取“长板更长”。

三、加快建设和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医院
加快建设和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发挥其医学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制定研究型医院( 病房) 建设标准。通过分类管理改革、提高科技创新在市级医院绩效考核中指标权重、探索独立的临床创新评价体系等方式引导医院重视医学科技创新,引导部分医院向研究型医院发展。遴选若干顶尖公立医院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在筹资渠道、经费使用、职称职务、薪酬体系、服务开展、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突破性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开展临床实验室自建项目( LDT) ,让医院尤其是研究型医院成为生物医药创新的重要源头,将瑞金医院、上海临床研究中心和中山医院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建设成为公立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全国样板。对高水平社会办医给予等级认定倾斜,支持申请临床药物试验资质。鼓励创新药企新建研究型医院。
四、支持创新医药企业落沪、支持地产创新药企发展
加快落实上海市政府 2021 年 5 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引进创新医药企业,加大对创新医药企业扶持,加大对创新医药企业研发中心、研发项目支持,引导创新医药企业规范药物临床试验,积极培育孵化各类创新医药企业。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药品、医疗器械项目实施跟踪制度,建立跟踪清单,“一对一”提供研发、检验检测、临床试验、注册、生产上市等跨前指导服务。
五、建立完善医企协同联动创新机制
搭建医企协同创新平台,面向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提供临床研究试验及成果转化的需求对接和管理服务,实现产业需求、医院资源和政府服务与管理对接。不断优化 HI - CLIP 建设,加快医疗健康数据共享平台和机制建设,打通研究链、创新链、产业链、信息链和政策链。在产医融合发展重点支持领域,建设产医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加强健康产业园区内产医融合,引导新建医院、园区打造产医集聚发展的新园区。争取财政资金、社会资金等建立产医融合发展基金,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六、加强临床研究类人才培养和执业环境优化
加强临床研究类人才培养。培育一批“会临床、懂科研”的研究型医师。加强临床研究方案设计、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成果转化等临床研究专业辅助人才的培养,加大研究型护士和临床研究协调员等临床研究急需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精方法、重循证”临床研究辅助人才队伍。支持医院配备专职研究医生、研究护士和研究药师。建立临床研究专业职称序列。在医学院校探索设置临床研究专业,支持学科发展建设。
七、提高创新产品支付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堵点
将临床试验相关诊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协助地产新药参加国家基本医保谈判。优化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审核流程,支持临床研究转化项目优先纳入医保支付。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发挥上海基本医保附加基金作用,积极纳入地产创新药械。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探索医保、商保、企业、患者、慈善等多方参与的共付机制。对创新药械支付费用探索风险分担机制。支持医院药事委员会建设,提高创新药械纳入效率,加快推进定点药店建设,落实医保药物“双通道”政策,打通创新药械应用“最后一公里”。
八、做实做细产医融合发展领导协调机制
加强市经信委、市卫健委、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市科创办、市医保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统筹领导和协调作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加快制定政策操作细则,推进已有政策落地,从而真正发挥政策合力作用。充分把握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及“五个新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等重大区域战略的机遇,大胆探索创新。学习借鉴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坚持人有我优,推广试点先行,如进一步推动创新药械进医保等。(作者:许明飞 康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