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工业积累的基本完成,城市发展方向由生产积累转为消费经营,消费主义成为主导城市空间更新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在马连道街区更新的案例中,遵循产业升级与物质空间相对应的建设逻辑,针对产业链业态延伸的上位规划要求,在街区平面设计中,侧重多元业态、复合街区的空间布局形式;针对代表国家茶文化形象的街区、创新茶业平台的街区产业转型目标,通过提取茶文化要素,将其运用于街区商业消费空间和休闲空间的造型上;通过在街区道路中增设核心建筑周边游憩型开敞空间,营造环境宜人、代表街区形象的游憩空间。在“产业—规划—建造”的规划设计步骤下,将平面规模的统合、造型要素的简洁和空间尺度的扩展等建造规则逐步落位于街区空间更新的规划设计实践当中。
落实街区空间更新规则的规划设计
一、对应于平面规模统合的街区空间组团划分
前文已述,在多元业态、多功能复合空间功能布局的街区更新规则下,对应于马连道街区产业的业态重组和复合型的街区功能定位,将街区划分为创意办公、茶文化交流、茶贸易平台三个主导功能组团和商住混合配套组团四部分(图 4)。

图 4:马连道街区组团规划设计
“以创兴道”茶文化创意办公组团位于马连道茶产业街区的最北侧入口,更新改造依托中国千年茶文化,形成内向型的茶文化空间。以机械大厦为例,在建筑中引入文化创意、茶文化体验宣传等功能业态,形成从茶文化创意到茶文化宣传的复合功能业态;植入传统茶文化的宣传展示功能,形成对中国传统茶文化渊源的宣传;通过提供大师工作室的制茶工坊,形成与业界的良好互动。“以坊荟萃”茶文化交流组团,因其中茶城和底层商业门市较多,商业氛围浓厚,形成兼具文化与商业功能、内外兼并的商业文化创意交流空间。以“九号院”茶城更新为例,将院内原有的大型地面停车和平房杂院形态,转为内向型、传统建筑肌理,以茶文化和茶道交流研究为主要内容的“茶坊”空间。
“化道成堂”茶贸易交流区是马连道产业街区的核心功能区,拥有以马连道茶城、国际茶城等街区内第一批创市时期的茶城,是马连道街区发展的源头,在空间上表现为大体量的建筑综合体。因此,在业态更新过程中,将街区核心功能建筑——北京茶业交易中心设立于此,并在建筑业态构成上加入了金融、监管等功能,形成综合性建筑空间。位于街区最南端,以“提质宜居”为诉求的商住混合功能区,主要以居住、商业服务功能为主,生活性较强。在空间上,通过开放小区围墙,形成小区内外景观共享空间形态,塑造商业与居住空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形成宁静的夜茶交流空间。
二、对应于建造要素简洁的临街界面整治
商业街区包括临街界面中的商业消费空间和街道中的休闲空间两个组成部分。在马连道街区由传统以沿街零售商铺为主的开放性粗糙临街商业,向内向性的体验型的商业的改变过程中,人群在商业空间中的停留时间大大增加。因此,关注“近人尺度”层面上的街区空间更新成为街区空间更新的重点,底商界面和休闲空间成为街区空间更新的重要环节。
街区商业消费空间造型要素的改造,主要反应在建筑外观与装饰,大门与橱窗等方面。在地标性建筑——机械大厦的建筑立面改造方面,通过浅色板材铺贴和在建筑表面增架穿孔铝板作为外部饰面,形成虚实结合的效果,增强建筑外观的现代感;在建筑外观附属装饰方面,不仅规定了广告牌匾的位置只能在三层以下设置,还对广告牌匾的大小、风格进行了统一规定;在建筑的第五立面上,不得安装任何标志、通信塔,其他竖向物体高度不得超过建筑高度的 20%。在对“茶坊”(9 号院)的大门更新方面,通过瓦片元素的运用和层叠垒积的砌筑手法,形成装饰性镂空墙面;通过在“茶坊”中增设水环境,营造传统山水氛围。在店铺橱窗的更新方面,以商贸交流区的信和嘉园底部商业为例,通过增加沿街店铺的橱窗面积占比、选取低反射率的玻璃作为店铺橱窗材质,促进建筑内部空间与街道空间的良性互动,增加街区的商业氛围(图 5)。

图 5:马连道街区临街界面整治
在休闲空间方面,对应于马连道街区的茶文化产业特性,通过铺装和街区景观小品两方面体现。一方面,以茶器开片作为设计逻辑,抽象宋代开片瓷器瓶身的“冰裂纹”纹理作为原型图案,选取与釉色相近的石板作为地面铺装的基本材质,将茶文化元素融入人行道铺装中;另一方面,以茶花为原型,提炼茶花形态,运用于小品和人行绿化景观元素的设置上,渲染街区茶文化氛围。此外,在街道空间的水平界面与竖直界面的处理上,清除侵占人行道的停车设施和影响交通的市政设施;从标识颜色与图案设计两个方面适当加入茶文化元素,加强标识引导功能、丰富街区茶文化氛围(图 6)。

图 6 :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三、对应于空间尺度扩展的街区场地营造
在游憩空间的塑造方面,通过空间尺度的扩展渲染茶文化氛围,借助亦动亦静、开合有度的街区外部空间提升街区文化品质,塑造马连道代表国家茶文化形象的空间形态。以营造为茶客和市民提供茶文化体验的街区空间为目标,改变原有服务于物流交通的“一通到底”的车行道路形态;通过对机动车实行分时段管控,实行日间交流场地和夜间交流场地。在设计中,通过扩展街区核心功能建筑——北茶交易中心的门前公共空间,设置“嘉木新荫”广场作为“日茶空间”,形成整个街区的高潮部分,为居民提供日常聚会、品茶的文化活动场地;广场中,通过10m 高的茶树造型雕塑起到限定、强化和丰富广场空间的的作用。在方案中,落位 2006版马连道控规中的绿化用地,设置占地 3 公顷的夜茶空间——“茶苑公园,在公园中,以微地形景观环绕模拟“茶丘”、以连天绿植模拟“茶树”、以景观水系模拟“茶水”,塑造体现茶文化历史的室外游憩活动场地,链接历史和未来。(作者:张苗 范霄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