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年)》 (以下简称 《规划》) 是未来 5 年乃至更长时期提升玉溪市食用菌产业竞争力,并着力将玉溪市打造成为“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先行区”“全省羊肚菌栽培规模领先区”“云南省高原特色食用菌加工及贸易示范区”的重要依据。通过对 《规划》 的思路、目标、内容和重点进行分析解读,正确认识 《规划》 提出的新要求,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对达到 《规划》 提出的目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玉溪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力求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结合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规划》 提出“一核两带多重点”的空间布局。
“一核”——产业加工及贸易核心区。《规划》明确以易门为主,着力打造玉溪市食用菌产业加工及贸易核心区。通过提升科技创新、产品精深加工、信息物流、餐饮美食、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竞争力、服务能力和集聚扩散能力,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产业加工及贸易核心区。
“两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带和三湖生态产业带。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带主要包括红塔、峨山、新平和元江。《规划》 提出,在红塔区布局规范市场,在峨山、新平和元江 3 个县,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布局建设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基地和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三湖生态产业带主要包括江川、澄江、华宁和通海,旨在发展标准化高效食用菌产业和生态、休闲观光产业,打造三湖生态休闲观光示范产业带,融合“菌-旅”示范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探索县 (市、区) 间生态补偿机制。
“多重点”——多个产业乡村振兴重点县 (市、区)。《规划》 明确以基础较好的易门、江川、新平 3个县 (市、区) 为目标,培育其发展成为食用菌产业乡村振兴重点县 (市、区)。
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极力打造玉溪食用菌发展新高地。
分类推进产业结构的区域布局《规划》 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及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按“655”(6 种野生食用菌、5 种大宗栽培食用菌、5 种特色栽培食用菌) 进行食用菌品种区域规划。
《规划》 明确 6 种野生食用菌重点围绕干巴菌、鸡地从菌、奶浆菌、美味牛肝菌、松露和青头菌,主要在易门、峨山、江川、通海、新平、澄江、红塔、华宁等地进行布局,并提出在野生食用菌主产县(市、区) 选择适宜林地,采取保育促繁、包山养菌等方式建设保育促繁示范基地,开展管护育菌,提高野生食用菌产量及品质。5 种大宗栽培食用菌重点围绕羊肚菌、香菇、平菇、姬松茸和天麻,主要在易门、峨山、江川、通海、新平、红塔、澄江、华宁、元江等地进行布局,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5 种特色栽培食用菌主要为白参、大球盖菇、黑皮鸡地从菌、金耳、灵芝,在易门、新平、华宁和元江等地进行布局,逐步形成特色栽培食用菌区域发展格局。
同时, 《规划》 指出食用菌种类、栽培区域及规模可根据各县 (市、区) 实际情况,随产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
二、《规划》 重点建设任务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先行区”“全省羊肚菌栽培规模领先区”“云南省高原特色食用菌加工及贸易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提升玉溪市食用菌产业竞争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遵循绿色、健康及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玉溪市区位、资源等优势,明确了七大重点建设任务。
1、野生食用菌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建设
为提高野生食用菌产量及质量,《规划》 从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1) 建设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在重点产区选择产量较大的适宜林地,建设保育促繁基地,采取保育促繁、包山养菌等方式,提高野生食用菌自然产量。
2) 建设野生食用菌菌根苗培育示范基地。利用现有条件,选取合适的食用菌,通过菌根苗培育研究,集成创新菌根苗培育技术体系。
3) 建设食用菌林下仿生栽培示范基地。选择适宜林地,集成珍稀食用菌林下仿生栽培技术体系,实现“林-菌”复合型发展。
2、菌种繁育体系及栽培示范基地建设
正所谓“好种出好苗”,菌种的品质直接影响食用菌产品的品质和产量。为推进栽培食用菌菌种集中生产和集约化发展,《规划》 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1) 建设菌种繁育体系。通过建设菌种繁育中心及菌种生产线,开展菌种评价、菌种培育及配送服务,形成从种质资源创新到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配套栽培技术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2) 建设栽培示范基地。选择适宜区域建设标准化菇棚,配套标准化菇架,编制相应技术规程,开展规范化栽培技术产业化示范与推广。
3) 建设菌需物资供应点。通过完善菌需物资、栽培原料加工贮运定点供应体系,实现菌需物资及菌材运输、加工、菌棒生产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降低本土菌材生产成本。
4) 建设菌渣物资集中处理中心。选择适宜区域建立试验点,处理菌余物资,搭设配套菌渣综合利用生产线;由点到面,逐步形成成套体系。
3、加工及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建设
针对玉溪市食用菌产业以原料产品为主的短板,《规划》 提出四个方面措施,延伸产业发展链,提高食用菌全产业链的综合价值,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1) 建设物流保鲜体系。围绕大宗栽培和经济价值较高的食用菌品种,建立并完善高度智能化的冷链配送体系,开展保鲜核心技术研究,延长保鲜期,降低物流损耗。
2) 食用菌传统加工产品升级及生产示范。针对企业现存的技术问题,开展高品质食用菌干制品、速冻品、油炸食品品质提升技术研究及生产示范。
3) 食用菌系列新产品生产示范。支持市场主体研究微粉破壁、热反应生香等技术对食用菌关键风味成分的影响,利用吸附包埋、微囊化、喷雾干燥等风味稳定和保持技术,生产风味调味品。
4) 建设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在易门筹建 1个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打造集生产、加工、物流、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示范区,挖掘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升级。
4、“林-菌-旅”产业融合示范建设
为把玉溪市易门举办的“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办成全国性的知名盛会,《规划》 提出三个方面具体措施。
1) 办好全国性行业知名交易盛会。依托交易会已具有的影响力,通过充分发挥招商、购销、汇智等功能,加大宣传力度,广泛聚集人气,努力把玉溪易门“中国·云南野生食用菌交易会”办成全国知名的行业盛会。
2) “林-菌-旅”产业融合示范建设。选择适宜区域建设示范点,辐射带动其他野生食用菌发展“林-菌-旅”模式。
3) 打造一批特色食用菌美食街区。通过加大整合力度、融合民族文化,在适宜地区打造一批以食用菌为主题的精品特色美食街区。
5、玉溪市食用菌品牌体系建设
为达到以品牌拓展发展新空间,带动品质、效益升级,提升“云菌”玉系 (即玉溪市食用菌) 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规划》 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措施。
1) 建设“云菌”玉系品牌体系。以野生食用菌为特色,通过创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筛选符合标准要求的品牌,推广“云菌”玉系标识使用和质量技术标准认证使用,提高消费者对“云菌”玉系产品的信赖度。
2) 建设食用菌有机认证与可追溯体系。组织开展食用菌生产企业有机产品认证知识培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依托省级质量安全追溯相关体系,构建从田间地头到生产、流通、消费的玉溪市食用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3) 培育食用菌地理标志产品。培育食用菌地理标志产品,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有特色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助推市内品牌体系构建。
4) 菌文化挖掘及宣传建设。发掘玉溪市乃至云南省菌文化积淀,挖掘食用菌与健康有关的宣传故事,讲好“云菌”玉系品牌的产品故事。
6、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及现代物流建设
加强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市场的力度,对推动食用菌产业振兴发展尤为重要,《规划》 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规模企业 (合作社)、物流龙头企业。
2) 发展新型产业化运营。建立合作社绑定农户,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衔接好产业帮扶与产业兴旺。
3) 加强现代物流服务建设。建立全产业链式关联组织,共建“野生食用菌产业带合作示范基地”,通过提供销售平台,提高线上交易额,进一步提高产品认知度和知名度。
7、全产业链支撑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巩固玉溪食用菌产品流通的贸易优势地位,推动“云菌”玉系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提升玉溪食用菌品质及竞争力,《规划》 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1) “云菌”玉系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包括拓展国际市场、融入国内市场、提升省内市场。
2) 食用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包括食用菌推广培训中心建设、市食用菌 (或单品种) 协会组建、职业人员及农民培训、质量检测体系构建、食用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3) 人才队伍支撑体系建设,包括食用菌人才培育、食用菌人才引进、优势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