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经济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提出加快江苏省生物经济发展的路径及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生物经济的竞争水平和发展质量提供参考。
(一)加强生物经济顶层设计,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1.探索制定系列政策法规和标准。 进一步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工作,深入研究生物经济内涵与外延界定,聚焦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质能、生物服务等细分领域,完善前瞻性理论储备,探索建立生物经济行政监管、安全伦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引领地方和行业标准制定。
2.强化上位规划引导。 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完善引导生物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措施,建议适时出台国家和省级层面的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的实际和特点,进一步明确生物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
3.完善组织协调机制。 各级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生物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统筹各级各部门力量,形成上下协同推进生物经济发展的工作体系。探索构建生物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生物经济运行监测系统。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宣传引导,为生物经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二)推动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提升内生发展动力
1.着力建设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参与、高效协同、产业化为目标的创新体系。 依托江苏省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围绕生物经济相关产业链,构建和完善覆盖技术研发、公共服务、企业孵化、产业培育的科技创新支撑平台体系。统筹布局高安全等级实验室,加强 P2 和 P3 实验室规划建设。积极申报建设生物领域国家级创新中心,以及对产业和区域发展具有全面引领作用的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积极链接国内外重大科研成果,打造“创业苗圃 + 孵化器 + 加速器 + 产业园”的全孵化链条,加快推动重大科研成果产业化。
2.推动生物经济全面创新改革。 将生物经济发展作为长三角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重点任务之一。发挥长三角区域优势,在推动创新资源统筹布局、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协作转化、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创新要素共享流动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建设全球重要创新策源地。依托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四地生物经济产业基础,利用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
3.加快实现关键生物技术的自主可控。 加大生物领域基础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新型疫苗和抗体、神经技术、生物安全检测和应急处置技术、微生物病原体、遗传学等生物领域基础前沿研究。抓住当前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交叉融合特征,加强生物网络安全、生物安全大数据、生物计算等前沿交叉研究。加强生物网络安全、生物安全大数据、生物计算等前沿交叉研究。在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质能、生物服务等领域,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高生物经济相关产业自主可控能力。
(三)推进产业载体集聚发展,聚力打造产业地标
1.加强生物产业集聚区建设。 坚持科学规划,持续引导创新资源向园区和基地集聚,形成以苏州、南京、泰州、徐州、连云港、南通、常州和无锡等八大产业基地,聚力打造地标产业“航母编队”。支持专业园区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快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产业园、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泰州医药城、连云港经开区、昆山小核酸产业园、无锡(马山)国家生命科学园、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江苏白马生物农业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园区等一批重点科技产业园区。
2.实施一批产业创新重大项目。 为更好发挥产业技术研发应用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开展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产业技术合作和引进,布局一批生物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重大项目。优先支持和重点发展临近产业化产品,推进重点产品的快速产业化,加强药明康德合全药业新药研发生产项目、昆山迈胜质子医疗产业化项目、欧康维视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江苏瑞科生物疫苗产业化基地项目、安惠生命科学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徐州高新区华越微创介入医疗器械项目等重大项目的实施保障。
3.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着力培育龙头型企业,鼓励企业资源整合,打造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专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成长性企业,加快培育“单打冠军” “独角兽”企业。积极培育服务型企业,鼓励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 + 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强化品牌建设,提高生物领域企业品牌培养意识,实施名牌产品培育工程,在生物经济产业链打造一批质量信誉高的“江苏精品”。
(四)促进产业开放融合发展,催生转型升级新动能
1.推动生物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促进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生物产业深度融合。在新药研发领域,利用大数据筛选技术缩短研发周期。在制造领域,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结合,加快智能医学影像、医疗机器人等新产品开发。在“互联网 + 医疗”和大健康服务领域,重点发展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精准医疗、云医学影像服务平台技术以及医疗健康大数据技术。在生物农业领域,推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溯源等数字技术贯穿于农业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大力发展智慧农业。
2.大力培育“生物技术+”相关产业。 充分利用江苏省在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产业基础优势,培育发展生物环保、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生物农业、生物食品等“生物+”相关产业。重点发展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工业废水生态治理、挥发性污染物生物处理、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生物环保产业;聚乳酸、生物基化学纤维、天然高分子基新材料等生物基材料产业;生物质发电、生物天然气、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产业;农林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兽药、农产品检测、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等生物农业。
3.积极推进生物领域军民融合。 依托生物技术、网络、太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推动军民融合向生物、能源、深海等新型领域拓展。加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资源双向开放共享。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在生物交叉等技术领域,大力发展先导性、颠覆性、带动性技术,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促进民用基础研究成果向军事领域应用转化。
4.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 支持协助生物经济相关企业解决产品国外注册、认证、市场准入等问题。探索“国外孵化、国内加速”模式,推动跨国产业、技术转移和人才引进。搭建国际技术转移平台,支持江苏省内企业跨国技术并购,对接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引入生物经济相关产业的重大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把握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支持建立区域生物产业链条上下游联动机制,通过建立产业转移互惠机制,推动张江高科技园区等重点园区科研项目在江苏实现产业化,实现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五)健全新型要素支撑体系,持续优化发展环境
1.加强金融财政支持。 积极推动开展融资租赁、担保质押、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型金融支持方式,支持优质生物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融资。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发挥各类基金在支持生物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借助专业投资团队的深度行业研究和产业视角,聚焦生物经济细分领域进行投资,重点布局高速成长期和并购阶段项目。支持成熟期优质生物企业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2.加大人才引培力度。 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招引政策,吸引生物领域顶尖人才、熟悉企业发展和产业开发的生物技术管理人才、产业基层技术人才。充分利用长三角区位优势,加大柔性引才引智力度,鼓励用人单位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柔性引才用才平台。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依托国家、省市科技人才计划,力争在生物领域培养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学科骨干和复合型人才。加强产业人才培养,依托江苏省高校、科研院所密集优势,加强生物类学位点建设,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等平台的合作交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加强数据要素保障。 以大数据创新应用为抓手,构建大数据全产业链,构建大数据技术与生物领域应用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为推动大数据在生物领域创新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打通信息壁垒,形成覆盖范围广、统筹利用的数据共享平台,健全市场机制,引导数据流通,加速生物领域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生物经济发展提供要素支撑。整合各类生物样本库等生物信息资源,加强生物领域研发公共数据和资源平台建设,提高开放共享和专业化服务水平。
(六)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筑牢生物安全防线
1.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围绕生物安全涉及的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生物安全、生物资源安全、资源环境安全、防御生物恐怖袭击等多个领域,构建前瞻性制度框架,不断完善构建具有较强适应性和针对性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以及适应国情的生物安全和伦理风险防控体系。
2.加强重大公共安全相关技术储备和能力建设。 围绕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生物安全、生物资源安全、资源环境安全等生物安全关联领域,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加大研发投入,集中优势力量,为突发事件做好坚实的供给保障。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提升安全应急响应能力。
3.加强生物安全科普宣传。 针对公众对新发和突发传染疾病的恐慌、医疗新技术新服务的疗效及安全性、转基因农作物安全性、生物技术产品环境友好性存疑等问题,加强科学宣传、舆论监督、正确引导、典型报道。生物质燃气等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促进生物能源推广应用。(作者:仪孝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