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与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流程,明确了两者之间衔接的要点如下:
要点一,确定试点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合理的用地需求;
要点二,将整治任务(整治“一张图”)纳入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整治修复专章;
要点三,将整治实施计划导入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按照规划传导机制,将任务分解至村,指导实用性村规划的编制。(见图 1)

(一)以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项目用地总量为“边界”确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合理的用地需求
1. 确定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发展定位和规划目标,明确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指标体系。按照定位定格局,格局定项目,项目定用地的思路,落实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项目用地总量。
①以区域格局、本底资源、上位规划三大主要因素,确定镇(乡)发展定位和规划目标,确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和途径,落实上位规划明确的约束性指标,建立规划约束性、预期性指标体系,实现刚性与弹性相结合。
②分析镇(乡)基础本底,从区域产业基础、区域产业协作、产业政策导向、产业比较优势四个方面入手,建立镇(乡)产业选择模型,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以几个村构建产村单元,明确各产村单元产业发展、配套策略、管控方式和用地规模的具体要求。
③以国土空间保护和开发为主线,确定生态、农业、建设空间面积,落实上位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区域基础设施、大型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要求。结合镇(乡)产村单元的要求、镇村体系规划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需求,确定城镇、村庄、区域基础设施和其他建设空间的用地规模。
2. 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用地需求为导向,提出整治目标,划定整治分区、确定整治任务。
①整合发改、自然资源、住建、水利、农业农村、交通、文旅等多部门项目源,侧重以三年期中“已批待建、已报待批、下达项目、协议项目”为对象构建项目库。结合镇(乡)全域现状用地潜力分析为前提,以各部门“十四五”规划为依据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用地需求“边界”内确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年期不同地类用地需求和整治方向。
②以问题为导向、目标为导向,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构建相应的整治指标体系。并以镇(乡)产村单元和国土空间布局为基础,划定整治分区,制定各分区目标任务。
(二)将整治任务布局图(整治“一张图”)纳入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整治修复专章
1. 构建镇(乡)域国土空间用地规划图(规划“一张图”)。
①根据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明确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确定管控要求,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法定依据 。
②落实镇(乡)国土空间资源保护(耕地、林地、永久基本农田、历史文化保护、矿产资源保护及其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产业发展、镇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需求,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思路,对镇(乡)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明确留白用地,形成镇(乡)域国土空间用地规划图(规划“一张图”)。
2.构建整治任务布局图,完善投融资测算。①根据整治分区任务和目标要求,落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5 大任务(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其他任务),通过 3 大优化策略(建设用地优化调整、永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其他地类优化)对建设用地、农用地、其他用地进行优化调整,并将最终结论落地上图,形成整治任务布局图,为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活动提供基本依据和行动指南。
②充分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在投融资测算中采用“动态”分析(IRR,NPV、NAV)指标,对项目全生命周期进行项目经济评价。其中新建项目如:水利水电、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农业开发(项目层)等项目以经济分析为主,财务分析为辅;农业开发(经营层)项目则以财务分析为主,经济分析为辅;若为改扩建项目,还需增加“有无对比”分析。通过经济评价,明确不同类型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生存能力,从而确定不同类型项目的效益点。
3. 将整治任务布局图(整治“一张图”)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整治修复专章。
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任务布局图(整治“一张图”)纳入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整治修复专章,明确整治任务建设地点、内容、规模等相关内容,通过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整治任务分解至村,指导实用性村规划的编制。
(三)将试点实施方案三年计划导入镇(乡)国土空间近期建设规划
拟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三年项目库,将其纳入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规划中,将镇(乡)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规划作为协调各部门“十四五”期间专项规划的依据。积极运用“3S”集成技术,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管,尤其加大对项目实施后的监管力度。(作者:邓斌 邓霜岭 李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