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上下游产业链智能制造模式,针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分析发展智能制造的突出问题、转型升级的路径及关键任务点,认为应首先构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和标准化体系,“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企业依据标准化的技术层级个性化迭代同步推进;其次建成省内优势产业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典型工程,在代表性制造行业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办法;同时构建出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制造转型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智能制造”的突出问题
(一)“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智能制造水平和面临问题存在显著差异
1“. 老字号”企业在产线层、工厂(车间)层、管理信息系统层的单项数字化尚可,但是未能形成企业层的数据化、智能化互连互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互连互通几乎为空白状态。辽宁省的航空制造、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大型装备制造等“老字号”优势龙头企业、规上企业在生产数字化方面多是停留在自动化数控生产线、自动化生产车间、管理系统 ERP 等单一业务领域层面,而企业内部的生产、营销、管理三个业务领域的数字化集成互连互通、大数据分析下的协同企业决策等综合性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不足,特别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互联互通和协同运营方面几乎没有典型样本。在2020年中国智能制造企业百强榜上,辽宁省仅有 2 家企业上榜 ,沈阳新松 ,2020 年(第 56 名)比 2019 年(第 41名)排名下降了15名,鞍钢股份为 2020 年新上榜(第88 名)。
2.“ 原字号”的国有企业原料开采、粗加工的智能产线、智能车间较好,但是产业链深加工配套企业以民营中小型企业为主,规上、龙头企业严重不足,生产经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持续改进能力薄弱。辽宁省内的石油化工、钢铁冶金、非金属材料等“原字号”国有龙头企业多集中在原油开采和炼化、钢炼冶炼和普通钢材加工等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制造;但是产业链中下游的高附加值环节,省内多为民营中小型企业,针对智能制造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控制、运营管理改造的逐渐迭代升级的进程中,企业在企业管理机制、技术装备改造、资本资金支持、人力资源储备方面都缺少数字信息化、智能化持续不断迭代升级的基础积累,持续改进迭代能力薄弱。
3.“新字号”企业存在明显“信息孤岛效应”,实施智能制造产业链整体布局的创新机制不畅通,产业链和集群效应短期不易落地。辽宁在机器人、半导体、生物医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引育了一些“小巨人”、“瞪羚企业”、“雏鹰企业”,但是这些行业的当地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企业因为起步时间短、自身资本力量和市场影响小,比较难于迅速在本地区形成产业链的集群效应;因此,应该借助工业互联网融入国内的产业链条中协同发展,利用产业链内的影响来吸引省外同行业的上下游企业加入本地产业园区,进而逐渐形成本地的产业集群。
(二)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智能制造模式未能有效形成
1.行业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建设工作的力量集中和聚焦不足,急需省级、市级统筹同步推进。工业互联网时代的竞争不再是企业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成员依靠工业互联网共享生产设备、仓储物流、营销网络等数字化资源,可以实现网络协同化、小规模定制化、产品服务一体化的价值链重构的整体性竞争。智能制造建设工作内容多、涉及面广、技术新。从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看,辽宁在全国和区域内缺少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2019—2020 年度中国工业互联网 50 佳平台榜单没有辽宁的企业;从产业供应链升级改造动力看,省内装备制造业产业龙头企业或隐性冠军企业的产业集群带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从工业 APP 软件开发和应用水平看,省内智能研发、智能流程设计、智能监控技术、智能集成管理、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各种工业场景 APP 软件和解决方案存在显著短板。
2.产业工业互联网和企业智能局域网的建设对标准化体系、通用关键技术研发重视不足。产业和企业的智能制造每个层级都需要数控生产单元、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实现工业数据在多源设备、异构系统之间的有序流动,也离不开人机数据协同管理和协同决策,只有在同一产业内平台内实现在同一标准化体系下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建设,才能供行业、企业快速统一、协同应用。政府只有从具体产业生态圈和产业标准化双角度统筹同步推进,才可能集中多方优势力量、快速形成合力,在短期内完成后发先至的建设效果。
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的升级路径
(一)构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和标准化体系
1.以构建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和标准化体系为主体思路,不同行业迭代推进(见图 1)。工业互联网生态圈是实施智能制造的真正载体,产业链的龙头企业或隐形冠军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与平台服务、工业场景 APP 软件研发和服务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若干数字工厂或数控产线、数控设备的生产和维护、企业智能管理机制升级服务等这六个方面是整个生态圈的关键节点。制造业智能制造的技术迭代包括生产设备数字化(数字产线)、制造系统智能化(数 字 车 间 和 数 字 工 厂)、企 业 运 营 智 能 化(数 字 企业)、数字供业链模式(数字企业与数字企业之间的生产价值链互联)以及智能制造生态圈模式(智能制造和智能制造服务的全价值链互联)。政府应指导和推动装备制造业的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技术阶段,迭代融合到智能制造完整生态圈的建设中。
2.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服务、工业 APP 体系和服务的应用生态打造方面要注意突出强调标准化建设。(1)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及其服务首先要考虑引进标准体系建设良好的国内优质一线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进行战略层次的合作。(2)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 APP 体系开发、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要注意符合国内《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2.0 版本)》相关技术标准,避免未来的技术迭代和服务升级受限。2019 年工信部指导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编写了《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2.0 版本)》,标准体系中已发布的标准 73项,包括国家标准 65 项和联盟标准 8 项;制定中的标准 84 项,包括国家标准 45 项,通信行业标准 24 项,联盟标准 15 项;待制定的标准 141 项,全部为联盟标准。
(二)“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企业要依据智能制造的技术层级个性化迭代同步推进
1.改造升级“老字号”,加快推动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企业运营智能化(数字企业)和上云赋能。(1)重点围绕航空工业装备、海洋工业装备、船舶与汽车制造、重大成套装备、医疗设备等高技术装备制造业领域建设产业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云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域分中心或行业分中心的建设,面向行业提供数据管理能力提升、工业资源共享、解决方案推广等服务。(2)对于上述装备制造业领域的省内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规上企业,积极扶持和引导企业在内部网络实现智能生产、智能管理、智能营销的互联互通,实现数字企业层级的数字孪生智能制造体系。(3)龙头企业利用建成的数字孪生企业(工厂)以“上云”的形式,通过上下游企业的线上协同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强化资源共享、供需对接等线上业务,进而发挥产业链带动作用,推动全行业产业链智能化转型升级。
2.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用企业运营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来引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建链补链。(1)重点围绕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原料、能源等行业,吸引国内外技术创新势头猛、产品研发能力强、运营管理数字化的专业化、特色化中小企业到省内投资建厂或合作经营,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线下产业链的集群优势。(2)鼓励产业链中下游高附加值的中小企业从质量标准、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对接行业龙头企业,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实现上下游企业之间数据互联互通、创新资源共享、生产资源优化配置和供应链高效协同,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融通发展体系。(3)辽宁的大中型石油炼化、钢铁冶金等原材料、能源企业也可以通过企业运营数字化改造,积极“上云”利用数字产业链的线上集群优势,积极融入省外的精细化工、新型金属合金材料等产业链下游环节,增强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和参与度,加快产品技术、质量和品牌升级。
3.培育壮大“新字号”,重点围绕对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机器人等新型产业,整体布局、以产业链整体引育,形成新的产业支点、新引擎。(1)对于引育的“新字号”产业链,重点利用和依托辽宁的国家级、省级各类型的产业园区,从产业政策、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生产服务、物流服务、市场服务等数字产业生态圈综合协同角度出发,系统出台有利于“智能制造”的一揽子配套措施。(2)在引育时,要注意一步到位实现数字化重大项目、数字化重点企业、数字化产业研究院所、数字化产业链、数字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从而实现“新字号”数字化、智能化产业生态圈的建设,打造标志性企业形成产业梯队。(作者:孟 亮、梁莹莹、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