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美明乡村建设视域下的乡村旅游发展探析一以扬州市大同村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为例 |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1-01-14 点击:2211 |
|
目前,扬州市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关于扬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明确“美丽乡村“的建设重点,即江淮生态大走廊周边、高速和国省干道沿线.中心城市和县城近郊、城市生态中心和旅游景区周边,总数约400个村。 |
|
自2009年起,国家对发展乡村旅游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如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举措。全国各地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各具特色,通过乡村旅游带动“三农“发展。目前,扬州市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关于扬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明确“美丽乡村“的建设重点,即江淮生态大走廊周边、高速和国省干道沿线.中心城市和县城近郊、城市生态中心和旅游景区周边,总数约400个村。
1、项目概况
1.1区位分析
项目区域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东北,东邻江都区,南与镇江丹徒隔江相望,北同杭集镇相伍。该农业观光园位于大同村村部对面,整体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通过整体规划可以改造农村乡土景观,挖掘农村景观资源的经济价值,营建优美的农村生活环境,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前来休闲旅游
1.2背景解读
大同村村名的由来传说源于孔子周游列国,传道途经于此,村民礼请圣贤,孔子被当地淳朴民风所感染,便居于此地宣扬儒学之精髓,渗透大同之思想,近乡远镇交口称赞,并称之为大同。近代,又有国父孙中山先生倡导世界大同,推动社会进步。大同理想深入人心,大同村名更为百姓腺欢,沿用至今。
1.3现状分析
大同村农业观光园基址均为农田,面积约20000m2,整体规划前处于闲置状态,零散区域被周边村民改造成菜地,管理混乱,环境亚待改善提升。农田西例有一条南北贯穿的河道,名为大同河,河宽Gm左石、长约1100m,是大同村的母亲河,在防洪排涝、蓉水积水、生态景观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河道环境恶化,周围生态退化,单纯的农耕已无法满足经济效益需求。
2、设计构思
2.1项目定位
规划地域环境乡土气息浓厚,自然生态条件基础较好。对该区域进行整体规划以及改善周边村民生活环境,目的是为了营造新时代背景下集休闲旅游、农业产业、乡村文化为亮点的美丽乡村。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打造具有大同村特色的生产\生活农业区域,优化土地资源,增加村民收入,树立周边地区范围内的乡村旅游发展示范点,同时推动大同村的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
2.2规划设计思路与原则
乡村景观规划需要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规划施工,建设乡村生态景观与人类生活完美融合,保证乡村生态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生产,培育出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居住环境。设计首先要结合所在地村民的主要生活需求,运用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对农田空间格局进行规划,使其在保持乡土特色的同时还能兼顾当下新农村观光旅游的需求。
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要注重集约利用资源,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错位定位“的原则,整合有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各种优势,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乡村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2.2.1以人为本原则。
整体空间尺度和功能区的划分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人的参与体验感,优先考虑并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生产需求。
2.2.2因地制宜原则。
结合当地亚热带季风气候,选用适宜蔬菜瓜果进行露地种植;利用自然地貌和水资源创造生态村落风格,准少大面积便质铺装,最大程度保护农业耕地;构建乡村绿地与步行系统,与大同河开放空间紧密结合,缔造宜人的漫步空间和滨河绿地景观。2.2.3统筹规划原则。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乡村文化为根源,打造独具大同村特色的农业观光园。建立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系统,最大化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与小气候,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体验、度假的生态园地。
2.2.4错位定位原则。
环境提升避免十城一面“,将观光旅游和农业相结合,面向城市居民,以农耕体验为卖点,提供景园游览.果蔬采摘.农作物加工等活动,使城市里来的游客能充分享受田园乐趣,带动当地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
3、具体空间规划与设计
3.1设计理念
头桥镇大同村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以强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方针,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做到生产性与观赏性相辅相成,将大同村特色以新型农业观光产业的模式向世人展现。
3.2功能设计分区
大同村农业观光园主要分为5个功能区,分别为农耕文化展示区、儿童游乐区、游客服务区、家庭农场区、滨河绿地区。
3.2.1农耕文化展示区。
该区域位于观光园最北侧,经过大同桥迎面设置农业观光园的主题标志-大同农场,字体通过耐候钢锶空工艺制作,古朴时尚。展示区在北侧设置2个出人口,充分解决人流进出的分流问题。沿路边放置景墙,直接采用水泥砖砌筑的方式,保持建筑材料的原始感,体现乡土气息,景墙中间装有宣传栏,弘扬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时代风尚”,作为农耕文化展示,农耕器具的呈现必不可少,如泥巴墙、石磨、板车、粮仓等,将农耕器具作为园林景观小品,甚至类似于雕塑装饰物,以实物展现来唤起游客乡村生活的记忆。整个展示区采用自然式风格布局,硬质空间地面利用无纺布与米砂铺垫结合的方式来营造,既满足游客活动的功能又不破坏耕地;绿地空间以观赏蔬菜展示为主,搭配各种陶罐、竹编容器,组合组景,打造丰富多彩的艺术化农业景观。
展示区中体量最大的构筑物要数传统粮仓,虽然内部是空的,但是仓体贴着一个大大的红纸黑孙的丰字,寓意大同村农业产业兴旺发达,对城市居民来说也是一种难得一见的乡土风光。为了寓教于乐,空间中放置的石磨可以让游客亲身体验,磨盘上还刻了二十四节气囹,让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深入人心。
3.2.2儿童游乐区。
儿童游玩项目是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一个潜在吸引点,让孩子从小融入大自然,接触乡土气息,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该区域在规划时,同时考虑了外来游客和当地村民的使用兼容性,场地中特别设置了专供儿童活动的沙坑和游乐设施,围绕沙坑四周布置一些健身器材,为周围村民提供日常休闲空间,这些游乐设施、健身器械以及花池座凳可以更好地为当地村民服务,尤其是村中的留守老人和学龄前儿童。因为大同村的村民曾有不少以捕鱼为生,所以,渔业文化是值得挖掘展示的。结合儿童游乐区的定位,抓住儿童对未知事物的探知欲和好奇心,规划将一艘改造后的渔船放置其中,船舱、甲板\桅杆俨然变成了儿童的探险基地。
3.2.3游客服务区。
该区域以提供游客休憩空间为主,通过在场地中架构树屋,将游客中心和特色商店融入其中。树屋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观建筑,既能满足作为建筑本身的使用功能,同时还能作为乡土文化、乡土景观的一种呈现方式。游客在观光园游玩过程中可进入树屋进行片刻休憩,登上树屋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乡土旅游的体验,树屋内设置茶水吧、特色农产品展示销售以及客服中心,游客在观光园中采摘的农作物均可在此现场加工食用,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需求。整个区域内种植大量果树,如石榴、杏、樱桃、枇杷等,花期.果期接连错落,春夏供以观花赏景,秋季则供观果采摘。树下散养鸡\鸭、鹅等家禽,提供绿色健康的肉蛋产品,作为游客服务区的主要销售农产品。
3.2.4家庭农场区。
家隆农场区位于整个观光园最南端,占地面积最大,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结合一些水景,提供游客休憩垂钓的功能,是游客参与度最高的活动场所。
大同村近年来进行过统一规划,对零散的村民住宅重新梵理,拆旧换新,政府将这些村民在村部南侧集中安置,让他们住进了楼房。因为很多村民失去了自留地,但还依然保留了农耕习惯,因此前期就出现了村民在观光园中随意开垦种荷的行为。
通过整体规划,在家庭农场区分隔出面积大小各异的菜地,每块菜地统一编号,由当地村民自行租赁认领进行生产管理。游客在游玩时可以与村民的菜地结对,蔬菜品种可以量身定制,村民负责种植,城市居民只需提前联系,前来取菜即可,茶菜产业是我国发展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对于我国居民生活的影响巨大,种植蔬菜也成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通过菜园,还可以经营农家乐,拓展餐饮方面的经济链,就乡土景观而言,兼具食用价值的各类茶菜为游客帝来不一样的农业体验,丰富游客的文化感知。
诸如蔬菜这样的生产性景观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劳动,融人丁生产劳动成果,包含人们对自然的生产改造(如农业生产)和自然资源的再加工(工业生产),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能长期继承、有明显物质产出的景观。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环保主义者就曾提出过将园林设计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可食地景“规划理念。可食景观的应用让田园场景以及特色农业等生态旅游景观与本地自然资源和谐共生,不仅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还能提升旅游资源的艺术品位,将农村旅游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
3.2.5滨河绿地区。
滨河绿地区在规划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农田灌溉和引水渠系统的乡村田园风光。通过改造,对河道两旁环境进行整体提升,修整杂树,清除杂草,依靠河道固有生态环境,结合乡土文化布置一些木栈道和栏杆,局部设有亲水平台,供村民、游客欣赏沿河风光,同时,通过栽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美化环境。
4、结语
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为乡村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以旅游功能为核心展示,使传统农产品、农耕形式向更高级的旅游农产品、农耕体验转变,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成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村民就业收入的重要渠道,通过对大同村农业观光园统一规划和旅游策划,从而形成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以及休闲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园区。(作者:杨凯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