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东部欠发达地区社会政策的重构路径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0) 》, 东部欠发达地区乡村基本属于集聚提升类村庄, 这类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 要求是“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 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 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 保护保留乡村风貌,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实现乡村振兴, 人才是关键, 对于集聚提升类村庄尤其如此。对于东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而言, “造就更多乡土人才, 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首先要补齐社会政策的短板, 重构社会政策发展模式。通过积极的社会政策发展提升乡村地区的社会质量, 改变乡村的弱势生态位, 实现东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协同发展, 真正把东部欠发达地区乡村建设成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一) 社会政策制定的主体与对象多元化
乡村振兴战略将助推东部欠发达地区乡村由传统乡土社会经由当前的后乡土社会向现代村社转型, 社会政策的转型与重构应有助于乡村社会生态变迁的需要, 因而需要重新定义社会政策的主体与对象。首先, 在主体方面, 不应仅仅着眼于户籍人口, 还应将外来人口纳入其中。东部欠发达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将涉及到人财物之间的流动与交易, 这就要求社会政策制定的主体与对象更具有开放性。从当前的形势来看, 东部欠发达地区仍以人口流出为主, 但社会政策的制定应更具有前瞻性, 积极将外来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范畴中, 营造更为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其次, 在对象方面, 可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小城镇建设统筹推进。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城镇化发展仍将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小城镇发展不仅将带动农业产业化、扩大农产品市场, 同时不可否认的是, 农业技术人员、农业企业管理人员、大学生村官等为数不少的农村工作者仍选择居住于城镇, 小城镇发展也将为他们提供更为完善的生活环境。因此, 促进东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 应构筑多层次的社会政策网络, 以小城镇为中心提供高质量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 并逐渐扩展至村庄与田地。
(二) 社会政策发展的向度与维度层次化
东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社会政策转型的向度应该至少有两个:一是以村庄为载体。以村庄为载体的好处是可以惠及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在新时代背景下, 实现东部欠发达地区乡村振兴应以“乡村病”和后乡土社会的现状为基础, 将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的下移与本土资源相结合, 促进乡村社会重建, 并凸出乡村社会环境的优势。二是以县域为载体。一般而言, 县域基本涵盖了普通村民的日常活动空间半径, 形成了村民身份认同的符号。因此, 以县域为载体的社会政策发展既符合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尽可能满足村民在社会经济安全、社会参与、社会融入等方面的需要, 也有利于统筹利用好县城与乡村两端的不同要素,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根据社会质量理论, 社会政策发展应努力促进社会赋权、社会融合、社会经济安全与社会凝聚, 但鉴于国情不同、发展阶段不同, 在具体实践中应因地制宜, 体现地方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对传统的扬弃和超越, 而非全盘抛弃。因此, 东部欠发达地区进行乡村社会政策创新, 首先应以公正为价值取向, 为县域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其次, 以现代治理理念为指导, 不断对村民和其他县域人口赋权, 鼓励社会大众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最后, 结合东部欠发达地区乡村实际, 倡导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价值观和地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 (如儒家文化中的孝道) , 利用地缘和血缘关系增强社会信任、提高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融合。
(三) 社会政策运行的体制与机制民主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 社会大众对于社会质量的诉求越来越明确, 东部欠发达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应注重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同发展, 着力解决影响东部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政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首先, 本着社会公正的原则, 应由中央政府制定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基本标准, 确保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东部欠发达地区可以享受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其次, 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市场和社会组织等通过政府购买或公益、半公益服务的方式参与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再次, 建立健全社会政策的民主决策机制, 完善乡村社会政策的“输入—输出”机制, 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充分听取民心民意, 使社会政策的制定更符合当地的发展需求和民众呼声。最后, 在政府绩效考核中加强对于社会建设方面的考核比重, 避免经济增长主义的单纯GDP取向, 通过政绩考核引导东部欠发达地区各级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 更加注重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协调发展, 弥补社会建设方面的短板。
在后乡土社会背景下, 以社会质量为导向的社会政策创新与超越符合乡村振兴的主旨, 有助于在市场化环境下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政策的“生产性要素”的作用, 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东部欠发达地区实现乡村振兴, 必须克服社会建设方面的短板, 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战略为引领, 实现社会政策与经济政策协同发展, 通过乡村公共性、保障性、服务性功能的嵌入与恢复重构乡村共同体, 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中创造发展机会、增强发展获得感。(作者: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