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根红线是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恩基在基层,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在农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王吴村党委现有党员170名,设有五个党支部,9名村“两委“干部吃住全部在村里,现任“两委“十部连任4届,均高票当选。在打好党建组合拳的同时,在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区委区政府.乡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抓牢“新农村.新产业“两个关键点,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参观党的革命基地等方式进行交流学习,并初步改变了单一粮食作物种植的产业模式,蹲出了一条以采摘旅游观光为主的王吴特色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新路子,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的王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两个载体是抓手。
一是土地流转。作为刘家堡乡土地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在土地流转前,王吴村人均耕地1.3亩,各家各户以投人少.省人工的玉米种植为主,因亩均年收益仅400-700元,土地逐渐沦为废弃或半废弈状态,农民收入越来越依靠外出务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村“两委“班子来说犹如久早逄甘雨,习近平总书记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
2018年1月,除部分之前已进行过流转的耕地,王吴村实现了整村土地流转近7000亩,以每年每亩1050元的土地流转标准和后续每两年增加100元的红利形式,逐户完成确权登记并签订流转合同,由村集体对流转土地统一规划.管理和经营。
二是村级合作社。办好农民合作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后,2018年5月,王吴村成立了太原市小店区兴壮康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村委会书记兼主任担任法人代表。村级合作社的成立,剥离出了原先村委会的经济发展职能,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及下一步村民股权分配奠定了基础。两年多来合作社经过前期资源整合与探索,本村村民通过给合作社.大户、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打工获取劳务收人,男劳力每天可获得120~150元收入,女劳力每天可获得80~120元,人均收入在2.5~3.0万元/年。
(三)三类主体是关键。
王吴田园综合体是一个需要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需要不同的产业主体支撑。
第一,村级基层组织和村民是内因。王吴村作为小店区最大的行政村,之所以能够率先完成数倍于周边村的土地流转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得益于村内基层组织健全.战斗力强,村党组织书记素质高.表率作用强,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强.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高。
第二,区.乡引导和把关是保障。小店区政府作为决策主体和推进主体,建立多边多元决策机制,刘家堡乡成立了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班子成员各包一村,负责研究制定全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王吴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第三,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是推力。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农外主体“通过深度挖掘发展潜力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汾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进企业发展酿酒,制醋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猪胰子“制作,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四)四种文化是灵魂。
“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文化嵌入,涵养乡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一是擦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王吴村历史悠久,遗存众多.王家宅院.吴家宅院,韩家宅院,翟家大院张家宅院被列为市古宅院保护单位,其中吴家宅院已有400年历史。现存文昌庙.老爷庙东龙天庙.西龙天庙.观音堂5座古建筑庙宇。王吴村注重挖掘地域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基因,赋子家训.家规等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静止的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唤起了农民群众的“乡村记忆“集体记忆“,实现了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乡风文明的和谐共融。
二是强化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盘活红色文化资源,激发人民的爱国奋斗情感,提高乡村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王吴村董家院是抗战时期清太徐党政机关的主要驻扎地之一,是太原情报站和敌工站的主要驻扎地;王吴村王家院,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太原情报站在太原南部平川的常驻地,潘家院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我党青救会在太原南部平川对敌斗争的驻地。2019年11月,小店区委党校首次将王吴村打造为校外教学点,目的就是通过红色文化引领,带动王吴农业提档升级。
三是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王吴村注重立足农村实际,在农民群众中选群众公认典型,塑造一批有时代特征.个人魅力,层次不同,有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发现和挖掘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涌现出的新时代本乡本土有德行.有才能.有声望的新乡贤回村。王吴村今年还特意为疫情防控期间驰援湖北的太原市147位医护人员免费赠送了“一分地“的使用权。同时王吴村充分利用评选乡贤.十星文明户活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美丽家园建设和管理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不断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四是光大民俗文化的价值。王吴村深挖民俗文化。改变以往“农户种植+商贩收购“的简单模式,打造“蒋萄采摘+民俗鉴赏“的王吴特色新模式,将传统祈雨民俗转化为美食欣赏的盛大节日,组织村民将刘三推车.跑旱船、大头娃娃.背棍铁棍等优秀传统节目组成节日汇演项目,吸引市民到王吴村品羊汤,赏民俗.摘葡萄。
(五)五项创新是动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推动乡村振兴,也需要全面创新来提供新动能。
第一,制度创新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前提。王吴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2016年制定的《王吴村红丧理事会实施细则》,使广大村民树立起了兴家唯是节俭,立身最忌虚荣“的淳朴良俗,过去“穿在银上,用在鬼上,吃在酒上“的畸形的消费现象得到了有力的过制。
第二,科技创新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出路。王吴建设有包括5.3万余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展示区和320余亩生产性日光温室的现代农业设施科技示范园,通过采取无公害和不影响环境的先进生物工程技术,走在了创立山西现代设施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的前沿,并且对山西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生产起到推动和示范作用。
第三,宣传创新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催化剂。为了打开“王吴特色“田园综合体知名度,王吴村敏锐把握新媒体“快而准、小而精抓眼球“的显著优势,利用省市区电视广播系统,结合“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聘请专业团队,抢占大流量平台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潮流,突出市场化思维,带动文旅产业长足发展。
第四,环境创新是田园体建设的稳定器。2016年以来,梯次推进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建设。对道路硬化、排水系统建设、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改厕、公共服务设施等提档升级,人民幸福生活指数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五,经营模式创新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基本盘。王吴村完善多渠道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以村北的500余亩早黑宝采摘为中心,辐射延伸打造花海田园等时令性景观,连续四年举办葡萄采摘明羊汤节,引入“网红桥“等娱乐项目,开发出“一日游+葡萄采摘“的旅游线路。同时引进由800余块“一分地“构成“市民农田“,打造出了一个集采摘观赏.品尝.畅玩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项目。
(六)六大产业是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王吴的田园综合体发展要健康有生命力,也必须有产业的支撑。
一是“早黑宝“葡菊。为增加村民收入,把“地里判食“变成“土里掘金“,王吴村一直围绕葡萄种植做文章,早黑宝“葡萄是山西农科院采用独特育种方法历经5年潜心研究出的科研成果,以浓郁的玫瑰香昧为上品,经济效益更是种植普通葡萄的几倍。以前村民们种玉米,一亩地收入1000元左右。现在改种了葡菊,一亩地的收人可以达到2万多元。王吴村现有早黑宝葡萄600亩,年产量达60万公斤,可谓“漫山遍野落翡翠,农家十里葡菊香。“
二是王吴羊汤。三伏天喝羊汤,是太原小店地区尧其是王吴村的独特传统,王吴的羊汤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羊汤,搭配的作料、面条火候和配菜都是独一无二,既温热补气,又清热败火,可谓绝配。
三是现代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示范园位于太原市小店区王吴村北,由太原市小店区汾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施,项目总规划面积3660亩,预计总投资5亿元,建设年限2019~2021年。项目建设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建立示范生产基地,以水培,基质培潮汐盘式等栽培技术为主,建立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平台;建立中央控制平台,利用农产品溯源标准体系进行示范基地生产展示;利用物联网体系,将周边农产品基地连入追溯体系,建立小店区地方品牌和各原产地生产档案。
四是猪胰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吴猪胰孔“自清康熙年间传入,在雍正年间曾作为贡品“进奉朝廷“,因其去污力强而不伤手,冬季使用能有效滋润皮肤,深受喜爱。如今“王吴猪胰子“改进了生产技艺,开发出红精皂、大米皂、竹炭皂等十几个新品种,远销省内外。
五是绿膳源白酒。现生产高梁系列白酒42度,53度;大黄米系列白酒42度、53度。由酒庄创始人武桂锁承前人古法酿酒之技艺,集并州大地之瑞气,取难老之甘泉,缸酶锅蒸酿造,称为山西民间第一酒。
六是玉露香梨。作为目前国内梨品质最高的品种,2014年被原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果树发展主导品种。王吴村具有种植玉露香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2018年和区果树技术推广中心签订合同,种植2500亩,同时以王吴村南部区域梨园发展为基础,形成采摘农耕文化体验,学生劳动实践,特色农产品销售相结合的村旅游发展新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