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两重'项目资金投放,正成为驱动地方经济与行业升 级的重要杠杆。这一政策基于'十五五'规划框架,旨在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 力建设,为各地区带来实质性发展机遇,值得各界高度关注和深入布局。
把握“两重”建设政策核心与资金投向
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核心投向聚焦于“两重”建设,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与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 设。这一安排旨在通过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强化关键领域的薄弱环节,确保国家战略的稳步 推进。
在国债发行方面,2024年首次发行规模为1万亿元,2025年扩容至1.3万亿元,其中8000亿元 专项用于“两重”项目;2025年的发行启动首次招标,涵盖20年期和30年期品种,并完成全年 发行计划。2026年发行规模有望突破1.5万亿元,“两重”资金占比或达到1万亿元。国债期限 包括20年、30年和50年期品种,由中央财政通过赤字列支并负责还本付息,从而不增加地方 政府债务压力。
项目申报必须纳入“十五五”规划核心任务,重点对接以下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城乡 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粮食与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以及美丽中国建设。这一机制形成 了从国家战略到专项规划、项目清单再到资金配置的完整传导链条,确保资金精准落地和支 持实效。
资金支持原则与项目分类
2026年「两重」项目资金将严格执行「分类分档、动态调整」的分配原则,旨在优化资源配 置并提升项目效益。资金支持覆盖三类主要项目类型,每类均有明确的补助标准和要求。
纯公益性项目
纯公益性项目,如生态修复和边境防控设施,可获得70%至100%的资金补助,其中跨流域或 跨区域项目优先享受全额补助。需要注意的是,补助资金严禁用于人员经费等经常性支出。
准公益性项目
准公益性项目,包括城市地下管网和物流枢纽,补助比例为40%到60%。申请单位需建立市场 化运营机制(如管网维护费),并出具自筹资金存款证明作为支撑材料。
战略性产业配套项目
战略性产业配套项目,例如半导体产业园和氢能储运基地,采用「基础补助15%至30%加上绩 效奖励」模式,绩效奖励部分达标后可追加至总补助的50%。此外,项目所需设备必须通过 公开招标采购。
资金分配导向
资金分配强调「项目质量优先、区域适度平衡」导向。以2025年第二批审核为例,全国项目 平均通过率为14%,而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区域的通过率较高,达到28%。
申报材料核心要求与审核要点
在资金申报过程中,申报材料需包含四份核心文件,以确保审核顺利进行。
首先,项目申报书应设有“战略衔接论证”章节,该章节需明确对应“十五五”规划的相关条 款,并附上由省级发改委出具的规划衔接证明。
其次,投资估算与资金来源表需细化至单项工程级别,详细列明国债资金的具体用途,自筹 资金部分应提供银行存款证明或股东出资承诺书。
第三,可行性研究报告需强化技术可行性分析,设备更新项目需提供新旧参数对比,生态类 项目则须附上第三方环评报告。
最后,前期手续证明中,用地预审文件须避开生态红线和基本农田,环评文件需完成专家评 审并公示。这些要求有助于提升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和合规性。
风险防控策略:申报与实施关键环节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已于10月14日收官,总规模1.3万亿元。
申报阶段核心要求
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申报主体需严格参照《2025年“两重”项目申报指引》及2026年补充通 知,准确界定项目范围,防止将“两新(消费端升级)”项目误归类为“两重(战略端保障)” 类型。用地预审必须规避生态保护红线,可委托测绘机构勘定红线,提前与自然资源部门沟 通,采用“选址优化+生态补偿”方案应对。自筹资金部分需确保落实,并提供相应证明,例 如与银行签订意向贷款协议或获取政府产业基金出具的出资承诺函。此外,在2025年第三批 “两重”建设项目中,“污水系统源头溯源排查整治工程”获得6990万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 持。
实施阶段管理机制
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后,国债资金须实行专账管理,禁止用于其他项目垫付或征地拆迁补偿支 出。资金监管采用“月报表+季审计”模式,并杜绝大额现金支付行为。为预防进度延迟,应 提前6个月开展设备调研并签订意向协议,同时推行并联审批以压缩流程周期。节能与减排 指标需每月进行数据监测(如每月节能数据统计),并依托第三方机构动态调整技术方案, 保障绩效目标顺利实现。
把握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两重'项目机遇,核心在于精准解读政策要求、优化申 报策略并强化风险防控。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实际成果,往往需要深度的专业理解、高效的操 作执行以及本土资源的协同整合。我们作为此领域的实践者,欢迎与具备类似资源和视野的 人士交流探讨,共同推动项目高效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