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202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节能降碳专项即将启动申报。作为企业,如何精准把握政策导向,提前布局申报工作?本文将为您全面解析专项支持方向与申报要点,助力企业抢占政策先机。
一、专项支持核心方向:四大维度十大重点领域
节能降碳专项聚焦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围绕重点领域改造、能源效率提升、低碳技术应用及资源循环利用四大维度,明确了十大类支持项目。
(一)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项目
针对高耗能领域绿色转型需求,重点支持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节能降碳改造项目。
此类项目需结合行业特性,通过技术迭代、设备更新或工艺优化,实现单位产值能耗下降与碳排放强度降低。特别是数据中心等新兴高耗能行业,也被纳入重点支持范围,体现了政策的前瞻性与全面。
(二)综合能效提升项目
重点用能单位与园区能效优化是本专项的重中之重。支持重点用能单位、产业园区开展能源梯级利用改造,通过余热余压回收、能源系统整合优化等技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在煤电与煤炭利用低碳化方面,专项将推进煤电机组"三改联动"(节能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与低碳化改造,支持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项目。
(三)低碳技术示范项目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是本次专项的亮点之一,重点支持规模化CCUS示范项目建设,涵盖捕集、运输、利用与封存全链条技术应用。
同时,面向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及试点园区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项目,以及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应用项目也将获得重点支持。
(四)资源循环利用项目
在固废综合利用方面,支持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项目。
废弃物规范回收与循环领域,重点支持规模化规范回收站点、绿色分拣中心建设,以及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电池等废弃物的循环利用项目。
二、项目申报前置要求:四大门槛不容忽视
为确保专项资金精准投向合规、高效的项目,申报需严格满足四类前置条件。
(一)严把项目合规条件
申报项目需提前完成项目审批、规划选址、用地审批、节能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等前期手续。
对按规定无需办理相关手续的项目,需由具有相应权限的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正式情况说明。前期手续未办理或仍在办理中的项目,不得参与申报。
(二)落实项目资金保障
企业投资类项目需提供资金到位情况证明材料,包括银行贷款承诺函、自有资金证明、股权融资协议等,确保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稳定、足额。
(三)严格项目审核标准
专项明确杜绝重复申报与失信申报。此前已获得中央财政投资或其他部门同类专项支持的项目,不得多头重复申报;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的单位,其申报项目一律不予受理。
(四)明确项目建设进度
申报项目需为具备开工条件的计划新开工项目或在建项目,不得用于已完工项目,以及主体工程已完工或累计投资额完成80%及以上的项目。
三、专业申报建议: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步骤
根据多年政策资金申报经验,我们建议企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准备。
(一)提前规划,系统布局
企业应对照专项支持方向,系统梳理自身项目资源,选择符合企业实际且与专项要求高度匹配的项目进行申报。
切忌盲目申报,应根据项目所处阶段、技术特点及资金需求,选择最合适的申报方向。
(二)材料准备,突出亮点
申报材料是评审专家了解项目的主要窗口,必须真实、准确、严谨、高质量。
要特别突出项目的技术创新性、市场前景、实施可行性及减排效果,使评委能在较短时间内抓住项目的关键亮点。
(三)注重资质,积累凭证
企业应注重无形资产的累积,如专利证书、科技成果鉴定报告、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等,这些材料可以作为申报项目的重要旁证。
(四)规避风险,合规申报
近年来,政策补助资金管理日趋严格,政府部门不再当"甩手掌柜",而是加强对项目全过程的监督。
企业应确保申报材料真实可靠,避免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导致申报失败。
202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节能降碳专项是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机遇。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需要专业、系统、精准的申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