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52号文的发布标志着专项债券管理进入新阶段,一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未列入负面清单的领域均可申请,大幅拓宽了专项债券的投向领域。二是资本金范围扩大,比例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资本金的行业从原来的17个增至22个,同时,以省份为单位,资本金比例上限由25%提高至30%,这一调整显著增强了专项债券撬动社会资本的能力。三是审核权限下放,效率提升。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10省市及雄安新区成为“自审自发”试点地区,可自主审核发行专项债券,大大缩短了项目从申报到资金落地的周期。四是偿还机制更加灵活,允许使用财政补助资金、其他项目专项收入等多种来源偿还债券本息,缓解了业主单位的偿债压力。这一政策变化为项目单位争取债券资金提供了新的机遇。那么,项目单位如何才能在现行要求下争取到更多的债券资金呢?本文将围绕项目在谋划、申报准备、材料编制等关键环节需如何开展,为项目单位提供工作参考。
一、项目谋划关键要点
项目谋划是争取专项债券资金的起点,也是决定申报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负面清单”管理机制下,需要精准把握政策支持的领域方向,谋划既符合政策要求又具备地方特色的优质项目。2025年专项债券的支持重点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成为新宠,算力设备、量子科技、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被明确纳入支持范围。二是城市更新与保障性住房获得更多关注,专项债券可用于收购存量商品房作保障性租赁住房,浙江、四川已率先试点,两省发行专项债券近20亿元用于此类项目。三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持续受重视,但需注意园区内单纯的道路、桥梁建设项目不易获批。项目单位应结合本地区发展规划和自身职能,选择匹配的项目方向。
区域发展战略对接能显著提升项目优先级。在策划项目时,应注重与国家和省级重大战略对接,如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某区一文旅项目通过专项债券支持,不仅解决了建设资金难题,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2022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通过土地流转、利息分红等方式为当地村民创收261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这种既能服务重大战略又具备良好收益的项目,往往能在额度分配中获得倾斜。
项目成熟度是争取专项债券的重要筹码。专项债券资金要求“早发行、早使用、早见效”,项目成熟度越高,获批可能性越大。项目单位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升项目成熟度:一是提前完成立项、可研批复等基本审批手续以及用地环评手续;二是尽量取得规划许可等关键要件,具备“四证一书”的项目将获得优先考虑;三是做好征地拆迁、施工图设计等开工准备,确保债券资金到位即可开工建设;四是明确其他资金来源和到位计划,展示项目的资金保障能力。
二、申报材料关键要点
专项债券申报材料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成功入库并获得资金支持,项目在申报时,应避免因材料问题导致项目搁浅。
“一案两书”是专项债券申报的核心材料,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财务评估报告和法律意见书。报告在进行收益测算时,需注意收入可实现性、收入与建设内容相关性、收入类型多样性以及保守预估原则。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申报材料中的重要支撑文件,需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等进行系统论证。在编制可研报告时应注意要依据最新大纲的要求,确保结构完整、内容全面。同时,投资估算要科学合理,建设内容、建设规模、投资造价等要相匹配。
用地和规划手续是项目合法性的重要证明,也是材料准备中的难点。对于新增建设用地项目,项目单位需提前与自然资源部门沟通,确保用地指标落实;对于利用存量土地的项目,则应提供土地使用权证明。
其他配套材料的完备程度也影响着项目评审结果。这些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环评、节能评估、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开工手续等。项目单位可尽可能准备齐全各项材料,特别是能够证明项目成熟度和实施紧迫性的文件。例如,某医院扩建项目在申报时提供了病床使用率持续超过100%的统计数据和患者排队等候数据,有力的证明了项目建设的紧迫性,最终成功获得债券资金支持。
除此之外,项目单位还需特别注意两个关键时点:一是项目入库时点。专项债券项目实行三级库管理制度,分为储备库、发行备选库和执行库。项目入库管理是申报的首要环节,首先需要推动项目进入储备库,这相当于获得了参赛资格。各地一般在每年10月左右开展下一年度项目集中储备工作,错过这一时点可能导致项目无法进入优先安排序列;二是材料更新时点,对于申报周期较长的项目,应及时更新补充新取得的审批文件或协议,保持材料的时效性。
三、申报实施策略
专项债券申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项目谋划到债券发行,整个流程通常需要3-6个月时间,其中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部门的协同配合。跨部门协同机制的建立是保障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包括但不限于发改、财政、自然资源、环保、行业主管等。最佳实践是成立专项债券工作专班,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定期会商,及时解决跨部门协调问题。发改部门负责项目审批和入库指导,财政部门负责资金平衡方案审核,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用地手续办理,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技术标准把关。例如,某地在申报产业园区专项债券时,发现用地手续办理进度滞后,工作专班立即召集自然资源部门专题研究,通过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方式加速办理,最终在申报截止前完成了所有手续。
四、总结
随着专项债券管理机制持续优化,“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自审自发”试点,赋予了地方更多自主权,提高了审批效率,这些政策红利为项目单位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未来,项目单位应当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专项债券工作机制,将债券争取工作融入单位发展战略和日常管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专项债券监管日益严格,项目单位必须坚守合规底线,杜绝任何形式的虚假包装和违规操作,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健康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