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已成为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随着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债问题引起多方关注,具体如下:
一、专项债下的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协同
(一)专项债、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相互促进
专项债、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关系。专项债作为一种有效的融资工具,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关键的资金支持。随着大量专项债资金的持续投入,众多基础民生工程得以完善,尤其是重点项目和新基建项目的推进和落实。以某地区为例,在专项债的有力支持下,新建的高铁站不仅促进了当地的交通便利性,还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投资设厂,这些企业的入驻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优质的基础设施还能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集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乃是专项债能够顺利偿还的牢固基石。经济的不断持续增长会催生更加丰富的税收收入以及其他多元的财政来源。这无疑能显著改善地方政府的财务状况,使其偿债能力得以增强。如此一来,政府不但能有力保障专项债按时且足额偿还,极大程度地降低债务违约的风险,而且能显著提升专项债在金融市场当中的信用评级,为进一步扩大专项债的发行规模、有效降低发行成本营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进而能够为基础设施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更充裕和稳定的资金支持,最终形成经济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优良局面。这种良性循环推动地方经济的蓬勃发展,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造福一方百姓,促进社会发展。
(二)专项债推动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协同的长期影响
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加大对专项债基础设施的投资能促进经济加快恢复。从经济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专项债支持的基础设施项目能够引导资源向特定领域集中,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例如,对新兴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有助于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入驻,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逐步改变传统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专项债可以重点投向经济相对落后但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通过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间的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在社会民生领域,长期稳定的专项债投入能够改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优质的基础设施不仅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能吸引人才流入,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专项债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协同的长期影响是复杂多面的,需要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警惕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专项债下的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风险
(一)债务违约风险
以某地为例,专项债发行规模从2018年的16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09.87亿元,增长幅度超过了142.53%。专项债平均债券期限由2018年的6.4年延长至2023年的15.41年,偿还期限增加了9年,由短期债转型为中长期债,从短期看有利于政府短期债务偿还压力,但增加了长期偿债的风险。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所面临的偿债压力愈发沉重。一旦基础设施项目的实际收益远远低于预期,或者在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遭遇诸如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人工成本激增、不可预见的技术难题等导致成本严重超支的情况,地方政府很可能陷入无法按时足额偿还专项债本息的困境。这种债务违约风险的爆发不仅会对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造成严重损害,使其在未来的融资活动中面临更高的成本和更严苛的条件,还可能在整个金融市场激发恐慌情绪。投资者对地方政府债券的信心受挫,市场流动性收紧,融资成本普遍上升,从而进一步加重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二)项目效益风险
从专项债发行期限来看,其呈现逐渐拉长的趋势,与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期更为符合。2023年广州发行的专项债期限主要集中在10年、15年、20年,个别的甚至是30年。发行中长期专项债有利于缓解政府债务风险,保障经济有序发展。但由于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和实施阶段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不足、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够深入全面,可能导致项目在建成后无法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比如,对于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如果在规划时未能充分考虑区域内的人口流动趋势、产业布局以及与周边交通网络的衔接,可能会出现道路通行能力不足或过剩的情况,无法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或实现预期的运输效益。对于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如果在建设时没有充分评估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和使用习惯,可能会造成设施利用率低下,无法发挥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此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题、管理不善、运营成本过高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对项目效益产生负面影响,使得项目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偿还专项债本息,给地方财政带来沉重压力。
(三)资金使用不规范及闲置风险
专项债使用是有明确方向及用途的,应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办法使用,不能随意改变资金用途。但由于各级财政收入紧张及绩效考核的需求,部分专项债资金用于已完工项目尾款支付和学校等公益类项目支出,并没有严格按照专项债的资金用途进行使用,可能造成专项债的利息与项目收益之间不平衡,给后期专项债偿付利息造成了压力,不利于专项债后续的发行。
在专项债的发行和使用流程中,资金闲置的现象时有发生,闲置的背后原因多种多样。首先,复杂烦琐且缺乏效率的项目审批流程是导致资金闲置的重要因素。从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到最终的审批通过,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和多个部门的层层审核,这期间的行政拖延和信息不畅极易造成资金到位后却无法及时投入使用。其次,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也是一个关键问题。部分项目在申请专项债时,对于土地征用、拆迁安置、工程设计等前期工作缺乏扎实的准备,导致资金到位后因基础条件不具备而无法开工建设。最后,资金拨付机制不顺畅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在资金的分配和拨付过程中,存在环节过多、手续复杂、协调困难等问题,使资金无法迅速、准确地到达项目实施单位,造成资金在途时间过长,甚至出现资金沉淀的情况。资金闲置不仅极大地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严重延误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还显著增加了资金的机会成本和财务成本,削弱了专项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作者:莫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