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正以“飞升”之势站上全球产业竞争的新风口。自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其写入国家战略以来,我国低空经济已从政策探索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将其列为“新增长引擎”,政策红利持续加码。在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等国家级资金支持下,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与核心技术加速突破——2025年拟发行的1.3万亿元超长期国债中,8000亿元重点投向低空智联网等“两重”领域;中央预算内资金则聚焦适航认证平台、5G-A通信基站等新型基建,深圳、成都等地已建成全球领先的低空物流网络与产业集群。
这一赛道不仅承载着“空中产业革命”的科技使命,更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全国近30个省份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深圳、合肥等15城共建生态圈,预计2025年形成超百个示范项目。从无人机植保、城市空中交通到低空文旅,万亿级市场正释放巨大潜能。
我们后续也将从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申请的实务角度,对低空经济的介绍、项目谋划、资金申请等进行详细介绍。本篇我们先对低空经济进行一个针对性的介绍,主要聚焦在低空经济的鼓励政策、低空经济的产业链、业态等。
一、定义与核心范畴
低空经济是以1000米以下空域(根据实际需求可扩展至3000米)为活动范围,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如无人机、直升机、eVTOL等)为载体,通过低空飞行活动牵引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其核心包括低空制造、飞行服务、基础保障和应用场景四大板块,涵盖第一、二、三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
当前阶段,低空经济呈现的关键特征主要包括:
1.高成长性:我国低空经济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潜力巨大,预计到2050年全球规模将超60万亿元。
2.长产业链:覆盖上游材料(如碳纤维、钛合金)、中游飞行器制造(无人机、eVTOL)、下游服务(物流、旅游)及保障体系(空域管理、维修)。
3.强融合性:以“低空经济+”模式跨界融合物流、农业、应急等领域,衍生出空中配送、智慧农业等新业态。
4.广辐射面:应用覆盖军用、民用、公共服务等场景,如城市管理、医疗救援、电力巡检等。
二、低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政策
(一)低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低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其演进过程体现了政策引导与技术突破的双重驱动:
1.萌芽期(改革开放至2009年)
特征:以林业飞播、农业播种等传统应用为主,依赖进口飞行器,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
标志性事件:2009年中国民航大学课题组首次提出“低空经济”概念。
2.启动期(20102022年)
政策突破:
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首次将真高1000米以下空域分类管理,开启空域改革。
2016年《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航空产业基地建设,西安阎良成为首个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
技术应用:无人机技术商业化起步,航拍、农业植保等场景初步落地。
3.爆发期(2023年至今)
政策密集期:
2023年《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规范无人机适航认证与安全管理;
2024年《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2030年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重点支持eVTOL、无人机物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新质生产力”范畴,强调安全健康发展。
技术突破:eVTOL适航认证加速(如亿航EH216S获全球首张适航证),无人机配送、低空旅游等场景规模化应用。
市场规模:2023年产值超5000亿元,预计2030年达2万亿元。
(二)核心政策演进
目前鼓励低空经济发展的政策正大力推出,国家从顶层设计(如中央全会文件、国家规划)确立了低空经济的战略地位,并陆续出台专项实施方案,促进产业创新,推动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通过空域改革(如分类管理、无人机条例)破除制度瓶颈;消费驱动(如内需纲要)拓展市场空间;各地也通过丰富的地方实践(如深圳、安徽政策),形成了差异化发展模式。
1、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类政策
(1)《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21年2月
核心内容:
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明确其战略地位。
提出构建覆盖低空空域的交通网络,为后续政策提供框架性指引。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
发布时间: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核心内容:
明确要求“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强调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低空经济体制机制障碍。
2、产业创新与应用推广类政策
(3)《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
发布时间:2024年3月
核心内容:
提出到2030年形成万亿级低空经济市场规模。
重点支持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无人机物流等新兴领域,部署20项重点任务,包括技术研发、场景示范和产业链协同。
(4)《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
发文机关: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民航局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
核心内容:
明确2025年实现eVTOL试点运行,2035年规模化应用。
推动新能源航空器研发和制造,覆盖电池系统、动力技术等核心领域。
3、空域管理与飞行监管类政策
(5)《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发布时间:2023年6月
施行时间:2024年1月
核心内容:
对无人机实施分类管理,明确适航认证、飞行活动审批流程。
首次构建全国统一的无人机监管体系,保障低空飞行安全。
(6)《国家空域基础分类方法》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
核心内容:
划分7类空域,新增300米以下非管制空域(G/W类),优化低空资源分配。
推动动态空域管理,提升空域使用效率。
4、消费驱动与内需扩大类政策
(7)《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
核心内容:
将低空旅游纳入消费升级重点领域,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
鼓励开发海岛、沙漠等特色低空旅游项目。
5、专项扶持与地方实践类政策
(8)《“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2022年2月
核心内容:
提出通用机场布局目标,推动低空空域改革试点。
支持建设500个以上通用机场,完善低空基础设施。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6年5月
核心内容:
划设低空目视飞行航线,简化飞行审批程序。
鼓励农林作业、应急救援等传统场景应用。
6、地方配套政策示例
深圳《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2024年2月实施):
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明确航线补贴(单条年度最高100万元)、起降点建设支持等。
安徽省《芜湖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年发布):
提出2025年低空产业产值达500亿元,重点扶持无人机、eVTOL企业。
通过上述政策组合,我国已构建起“战略规划—产业扶持—空域开放—消费拉动”的全链条政策体系,推动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三、产业链解析
低空经济产业链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覆盖“研发制造—飞行保障—场景应用”全链条,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产业生态,主要产业链包括:
(一)上游:原材料与核心部件
1.关键材料
轻量化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无人机/eVTOL机体重量70%以上)、钛合金(发动机叶片等)、铝合金(机身结构)。
能源材料:高能量密度锂电池(宁德时代、比亚迪)、固态电池(突破续航瓶颈)。
电子材料:高精度陀螺仪芯片、碳化硅半导体(飞控系统效率提升)。
2.核心零部件
动力系统:电机(航发动力)、螺旋桨(轻量化设计)、起落架(抗冲击结构)。
航电系统:飞控芯片(高通、英伟达主导高端市场)、导航定位模块(北斗三号芯片)。
设计工具:CAx(计算机辅助设计)、EDA(电子设计自动化)、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软件),目前欧美厂商占据主导。
代表企业: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中航高科(航空复合材料)、大疆创新(飞控系统)。
(二)中游:飞行器制造与保障系统
1.飞行器制造
无人机:消费级(大疆Mavic系列)、工业级(极飞科技农业无人机)、军用级(航天彩虹察打一体无人机)。
eVTOL:亿航EH216S(全球首款适航载人机)、峰飞V2000CG(2吨级物流无人机)。
通用航空器:直升机(中直股份AC352)、固定翼飞机(中航工业AG600)。
2.地面保障系统
空管设备:空管自动化系统、地面站等
基础设施:通用机场(浙江安吉机场)、起降坪(重庆规划1500个起降点)、通信基站(华为5GA技术)。
代表企业:中直股份(直升机龙头)、莱斯信息(空管系统市占率30%)、中信海直(运营服务)。
(三)下游:场景应用与综合服务(当前阶段注重融合服务)
1.核心应用场景
物流配送:顺丰FH98无人机(载重1.5吨,深圳中山跨海物流成本降30%)。
农业植保:极飞农业无人机(单机日作业面积超1000亩)。
城市治理:电网巡检(单次覆盖50公里线路)、警用安防(长沙警用无人机响应效率提升60%)。
低空旅游:深圳“空中剧场”、张家界低空观光(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
2.综合服务
数据平台:无人机配送云平台。
金融支持:北京市低空经济基金、苏州专项债等。
代表企业:顺丰丰翼(物流无人机)、美团(常态化配送航线)、中信海直(低空旅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