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2779个开发区,其中国家级经开区230个,国家级高新区有168个,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也有169个。如今,越来越多的开发区意识到,自身的发展离不开顶层规划,做好开发区的战略规划,才能让自己走的越快越好。开发区搞战略规划,必须正确应对最新宏观背景和形势,同时也要对全国开发区的发展格局有一定的认识。
一、规划环境
1、宏观背景形势
从国际来看,有三个利空情况必须面对。
①经济复苏分化,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
②国际环境复杂,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作为全球制造工厂的中国,目前面临越南、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低端制造挤压和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双重压力。
③疫情叠加战争,国际供应链遭受威胁,出现了国际物流体系中断、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原材料供应链受到巨大打击,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将给开发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从国内来看,需要重视5个方面的形势变化。
①国内国际双循环。综合来看,国内大循环要从科技内循环、传统经济内循环、消费内循环三个维度进行提升,涉及到硬科技、新基建、进口替代、出口转内需、海外消费回流、本土品牌崛起等关键词,国际大循环则是要继续扩大开放、重塑经贸格局和吸引全球要素集聚,要求开发区重点关注国际合作、中国智造、营商环境和技术与数据市场化改革等内容。
②区域发展大框架。目前国内已经形成的“1234”区域发展大框架。一是一带一路;二是两大经济带战略,包括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三是三大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义是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强调首都功能疏解;四是推动四大板块发展,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东部率先发展。开发区搞自己的战略规划,要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板块和战略目标。
③科技强国新时代。开发区是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承载主体,其顶层设计必须考虑其在科技领域中的战略定位和战略路径问题,譬如,在哪些前沿领域进行攻关,建设哪些重大科技平台,如何发挥开发区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
④双碳发展新理念。国家把“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任务,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明确要求。贯彻双碳国家战略,开发区的战略规划必须考虑自身在能源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革,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电气化率,推进工业和建筑节能以及生产减排。
⑤金融支持稳增长。这是目前有利的国内形势,是国家为了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出台了多项金融支持政策。包括降准降息保增长,专项政策保企业,重大设施保发展等等,危中有机,开发区的战略规划要充分抓住举国金融支持的重大机遇。
2、开发区的格局
从统计数据来看,东部沿海区域产业园区分布密集且总体发展水平较高,东部沿海国家级开发区数量占比近一半,为47%,各级别开发区数量占总体比重为38%,尤其是在发展质量上,东部沿海地区的经开区TOP30数量占比达到67%。

从产业转移情况来看,我国开发区产业转移正在向多元化发展,一是圈层式的产业转移,各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化产业转移不断深化,产业内部腾挪和产业下沉及新增投资,大量制造企业从一二线城市走进三四线城镇;二是跨区域产业转移:包括北上——珠三角地区转向长三角地区,再转向环渤海地区;西进——东部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南下:环渤海科技产业转向长三角地区。

二、规划理念
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开发区自身的成长,当然也包括成长带来的诸多问题。普遍看来,我们开发区都需要秉持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对自身战略进行重塑。
1、是产业逻辑要变
从以前低成本承接产业转移,满足成熟产品的产能扩张需求,变为便捷化满足“高科技产品、高附加值企业“迅速创新扩张的需求。
2、空间逻辑要变
以前新增用地主要靠扩区的逻辑,现在必须靠盘活存量低效用地的逻辑。这个是国家政策要求,前面见过。
3、产业客商逻辑要变
以前一门心思招世界五百强,考核外资招引成果的逻辑要变一变了,必须重视挖掘,乃至主要依靠国内产业客商的投资需求
4、产业园区的投资逻辑要变
尽可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方方面面的开发和运营,政府不要“大包全揽”,这也是政策的引导方向。
5、成本逻辑要变
从以前简单追求一次性提供低的要素成本,变为打造综合综合低的开发区,尤其是在项目固定投资折旧期限内加总综合成本最低,才有真正的发展竞争力。
6、运营逻辑要变
开发区要改变“征地、基建和卖地”的开发思维,要以平台经济的思维为入驻开发区的企业尽心服务,通过良好的运营服务,实现与入驻企业的共赢可持续发展
在这些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开发区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尝试追求新的价值定位:第一是做产业升级的推动者,第二是做前沿科技的转化者,第三是做城市发展的引领者,第四是做人才创业的支持者,接下来我们逐一阐述其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