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正影响着中国经济及产业变革。
“180万件商品在线,数万个直播间24小时开播,近2.6万家海内外企业通过互联网参与了这场国际贸易的‘盛会’。”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第127届广交会首次在网上举办。
据了解,此次广交会采用了“云端”“云开幕”“云巡展”“云带货”等形式广泛应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及5G技术。
此外,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多个省区市数字经济规模就高达万亿。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经济的崛起并非偶然,这与决策层的支持政策不无关系。例如2016年7月起实施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科技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都明确要求,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支撑各行各业领域,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副主任何代欣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经济为各地稳增长、促转型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通过去年各省市发布的数据来看,数字经济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
不可否认,这个以数字化知识和信息为关键要素,依托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的数字经济正渗透于各行各业,对中国经济发展乃至产业发展起到了效率提升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通过2019年各地发展数字经济来看,数字经济正成为各地稳增长、促进经济转型的又一次集中体现。
据测算,我国数字经济总量在GDP中占比超过1/3,就业岗位占就业人数约1/4,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带动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一段时间,新一轮数字经济重大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展开。其中,数字经济产业园、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5G等成为此轮布局的重点。
前不久,河南省发布的《2020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提出,从数字园区提升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力数字经济,力争全年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30%以上。
此外,《重庆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工作方案》明确,重庆将培育“100+500+5000”数字经济领域市场主体。即培育100家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带动效应显著的数字经济龙头企业,500家前沿领域高成长创新企业,5000家“专特精尖”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团队。力争到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达到万亿级规模,占GDP比重达到40%以上。
除了河南、重庆发布政策力推数字经济外,记者注意到,深圳也明确表示,将重点扶持12个数字经济产业;而杭州也宣布将强化数字赋能。
另据媒体报道,7月以来,湖南大数据交易中心项目在长沙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将进一步推动湖南数字经济产业战略布局。
此外,陕西也表示正积极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目前各地市已认定数字经济示范区12个、数字经济示范园34个、数字经济示范平台90个。
企业方面,记者注意到,小米、腾讯、浪潮等企业也相继布局数字经济。据记者了解,小米负责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小米将计划5年投入500亿元资金规模,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使人工智能物联网成为贯穿我们智能生态全产品、全平台、全场景的服务能力。
“无论从税收、GDP增长还是解决就业的角度,数字经济与现有的经济形态相比,有它的一些特征和优势。”何代欣表示,当前,数字经济投资拥有广阔的空间,从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投资政策来看,都倾向于数字经济。随着近期各地加码数字经济重大项目来看,未来,将会有一大批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随着各地政策的加速落地,推动各地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指日可待。
不过,在何代欣看来,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投资过程中要定位好政府的角色,市场激励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政府直接去做“操盘手”。在现有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压力比较大,政府投资一些重大的项目在资金方面也是有限的。对于数字经济本身来说,它有一些亟待政府投入的部分内容,但更多的应该发挥市场作用和更积极的资源配置作用。
有业内观察者认为,下半年,多地将数字经济重大项目作为加快经济复苏、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重要着力点。因此需要做好项目规划,补齐产业短板,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何代欣认为,在配套设施完善方面,决策层还需要充分观察市场和了解市场,只有充分了解市场,才有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规划。当前,有些地方在数字经济谋划方面做的还不够细,还需要在基础软件等相对薄弱方面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