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为全面评估江苏体育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的现状,采用多种统计测度方法,统计测度大量数据,重点研究江苏各地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潜力,提出加强区域合作的建议,以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同时,本文根据统计测度和分析结果,提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建议,为江苏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
1、江苏体育产业现状
1.1、经济总量与增速
2019年江苏体育产业总规模为4620.42亿元,增长率为13.6%,占全国比重约10%;2021年江苏体育产业总规模为5652.78亿元,增长率为15.79%,疫情过后居民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新建改建体育公园102个、健身步道500公里,线上健身热潮拉动体育装备销售增长20%;2022年江苏体育产业总规模为5652亿元,增长率为4.1%,2022年苏州英雄联盟职业联赛主场赛事带动了线下消费超1.5亿元,环太湖骑行赛道拉动消费超30亿元。
1.2、产业结构特点
(1)产业构成:二产主导,三产崛起。
江苏省体育产业结构呈现“制造业基础雄厚、服务业加速升级、新兴业态多元融合”的显著特征。江苏省体育产业中制造业的企业数量庞大。众多的企业数量意味着活跃的市场主体,为产业繁荣提供了丰富的活力。庞大的企业数量不仅带动了经济收益的增长,而且为大量的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同时,制造产业集群相当成熟,围绕着体育用品的制造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从原材料的加工到零件生产再到组装与发配等一应俱全;近年来,江苏省体育服务业产值呈现出显著的增长势态。经核算,2023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1522.71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体育产业与多领域交相融合,如体育竞技、体育旅游、体育互联网平台等。其中体育与旅游的强强联合,带动了赛事举办地周边住宿饮食等消费,催生了火热的体育旅游经济,环太湖骑行、盐城湿地马拉松等项目2022年收入超300亿元。
(2)区域布局:苏南引领,苏北追赶。
2024年,苏南五市GDP总量达8.3万亿元,占全省68.3%,人均GDP达2.83万美元。苏南地区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科技与体育融合上。苏州作为全球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和电竞之都,2023年承办了超过50场次电竞竞赛;无锡是中国物联网产业的发源地之一,物联网产业规模达3560亿元。无锡凭借在物联网领域的优势,率先开辟物联网+体育应用示范区的建设,推动体育领域的创新发展。近年来,苏北地区经济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态。苏北地区的追赶主要体现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升级。宿迁市近年来电商产业迅速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电商生态体系,借助电商平台大大促进了销售额的增长,其主导的电商平台打破了传统销售的限制,拓宽了销售渠道,将产品覆盖全国市场。
1.3、政策支持
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发改委联合印发《江苏省“十四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体育领域供需两端发力,全面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规划》科学描绘了“十四五”时期江苏体育产业发展蓝图,明确了六个方面的任务,其中之一是优化发展布局,要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体育产业,推动长三角、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区域体育产业联动发展,持续推动体育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的颁布从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大方面指明了方向。
2、江苏体育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的阻碍
2.1、区域经济基础差异大
(1)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经济差异大。
苏南地区是江苏最为发达的区域,处于长江三角洲核心位置,紧邻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受其经济辐射效应较大,为其坚实的经济打下基础。苏南地区经济总量常年位于江苏省前列,人均GDP远超全国平均水平。与苏南地区相比,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虽然近年来苏北地区不断升级改造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苏南地区,具体见表1,表2。从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分析,苏南地区2020年至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56077.87亿元、63166.74亿元、68697.76亿元;苏北地区2020年至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6505.56亿元、30725.41亿元、34261.66亿元。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2020年至2022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苏北地区的2.1倍、2倍。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分析,2020年至2022年苏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159536元、176936元、190674元;2020年至2022年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78243元、89606元、99166元。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发现2020年至2022年,苏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苏北的约2.03倍、1.97倍、1.92倍。可以明显看出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经济差异之大。

表1 2020—2022年苏南苏北地区生产总值(GDP)
(2)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均衡。
江苏省体育局印发《2025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要点》,提出要实现场地设施建管用一体化,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保障效能。苏南地区有众多现代化大型体育馆,如苏州奥体中心、无锡太湖国际博览中心体育馆等,这些场馆设备先进完好,具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苏北地区大型体育场馆数量较少,并且一部分场馆设施老旧。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了苏南与苏北两个地区大型现代化场馆的差距,而且体现了每个城市中心与农村地区体育设施的差距,一方面体现在结构不够优化,城乡和区域差距明显。据了解,城市地区建设了“10分钟体育健身圈”,随处可见健身步道和体育公园,各项体育设施也较完善;而在农村地区,尤其是较为偏远的乡镇,各项体育设施极为缺少,设施类型也较为单一,以基本的健身器材为主,缺少专业的场地和新兴体育运动场所设施。

表2 2020—2022 年苏南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2.2、政策协同与执行不完善
江苏省体育事业建设中,政策的出台与政策的实行都存在一定问题。苏南地区与苏北地区在制定政策时都各自根据各自区域发展特点进行设定,其设定的目标各不相同。因政策目标的大不相同,区域间政策难以形成合力。同时,不同区域体育政策在具体内容上也缺乏连贯性与互补性。在政策执行阶段也存在许多偏差,各地区经济基础和管理水平不同,在政策执行力方面也各不相同。苏南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其政策能够较高效地实行,而苏北地区由于经济紧张,在执行方面往往大打折扣。另外,因各地以往不同的管理与执行经验,其对于体育事业政策执行的标准也往往不统一。对于具有较多经验的地区,政策执行起来较为高效;对于缺乏经验的地区,政策执行起来就较为复杂与缓慢。这些政策内容、政策目标、执行力、执行标准的不统一阻碍了体育产业区域的协同发展。
2.3、市场化程度与社会参与度存在差异
社会投入资本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多体现在苏南地区社会投入资本集中,苏中苏北地区社会投入资本不足。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市场活力较强,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资进入各个体育领域,从而促进了体育赛事、体育培训等领域的发展,带动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市场开发程度较低,吸引的投资较少,投资的领域也较为狭窄。在赛事方面,资本投入较少,限制了苏中苏北地区体育赛事举办的规模,赛事带来的经济效益也相对较低。在基础设施方面,因社会投入资本的不足,社会健身器材存在数量不足、设备老旧等问题,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社会资本投入的不均衡阻碍了体育产业区域协同的发展。
人才资源分配不均衡。这主要体现在区域人才数量、人才质量、人才流通上的不均衡。从区域人才数量上来看,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环境良好,具有丰富的体育相关资源,能够吸引体育人才聚集,体育人才数量充足。而苏中和苏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体育相关产业发展也较缓慢,对于体育人才的吸引程度有限,体育人才数量不足;从区域人才质量上来看,苏南地区凭借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地区辐射效应,吸引了大量学历高、技能高的体育高端人才,而苏中和苏北地区体育人才质量相对较低,具有丰富经验的教练较少,体育管理和营销方面的人才也较为缺少,影响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从人才流通上来看,体育人才流动呈单向流动态势。在体育教育领域,大多相关专业毕业生选择向苏南地区进行发展,即使是苏中苏北的优秀教师也会选择向苏南地区发展,因为苏南地区学校能为其提供更好的薪酬待遇,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导致苏中苏北地区师资力量短缺。在体育科研领域,体育科研人才也呈现苏中苏北向苏南流通的趋势。苏南地区资源丰富,可以为研究者提供先进的设备、专业的团队、充足的经费等,而苏中苏北地区科研条件有限,许多科研项目也因此受到阻碍,使苏中苏北地区体育科研发展滞后,难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上述人才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阻碍了体育产业区域协同的发展。
3、发展建议
3.1、加强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
首先,建立统一的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机制。加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与协作,打破地区与部门壁垒,避免无效衔接,将发展规划落实到实处,形成江苏省一盘棋的产业发展局面。同时,可以通过构建跨部门跨区域的政策协同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与交流。此外,完善政策落实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加强对政策下达与落实的实时监测,根据监测定期进行总结与调整优化。其次,要开展深入的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更加精准具体地设定政策,根据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不同体育产业的特点与基础进行差异化的政策下达。最后,要加强人才、资金、创新等多方面的政策引领。
3.2、产业协同与互补。
加快推动产业链向智能化、数字化、国际化、生态化、平台化和多业态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协同性。鼓励苏南地区发挥其研发的优势,苏北地区发挥其制造业的优势。例如,苏南地区进行产品研发的同时,与苏北制造业达成合作,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收益,苏北地区也可以借此推广自身品牌与产品。江苏省在不断提升制造产品质量与技术的过程中,不仅推动了GDP的增长,还大力促进了体育制造业的强链。
3.3、培养特色产业
在制造业方面,苏南地区高端体育制造业集聚,苏北地区体育产业基础薄弱但潜力巨大。苏南地区应在现有基础上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推动体育产业的智能化发展,将眼光放长远,在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的同时满足产品出口的需要。苏北地区应把握好发展势头,打牢基础,结合苏北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发展户外运动装备制造;在赛事方面,苏南地区可以进一步在高端赛事、国际化赛事产业上加大创新力度,提升产业优势与竞争力,申办更多的国际化赛事。苏北地区则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开展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体育赛事,将当地文化和体育赛事相融合;在新兴体育产业方面,苏南地区依托于其经济基础与创新能力,应进一步促进“互联网+体育”“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建设智慧体育平台,在原有基础上发展低碳体育装备。另外,苏南地区电竞产业集聚,应进一步推动电竞产业发展,打造电竞产业生态圈。最后,苏北地区依托于其文化底蕴以及生态资源,应进一步推动“体育+乡村振兴”“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开展“苏超”联赛等活动。
4、结语
江苏体育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是江苏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江苏体育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现状的分析,剖析了江苏体育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的促进因素以及阻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策略,为江苏省体育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规划提供了有益参考。江苏体育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涉及的分析框架还有待深入与细化,期待未来研究者的进一步探索。(作者:杨刘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