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双碳”目标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需探索江西省锂电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破解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与风险,归纳分析了江西省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挖掘分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一步探索破解困境的策略与路径。
江西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发展迅速,具备一定先发优势。江西省锂电产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国内四大锂盐厂之一的江西锂厂,近几年发展迅速,在全国已占有一定优势。从总量上看,2023年,江西省锂电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31.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45%。众多优质锂电项目在江西省上马,国内动力电池十强企业中已有6家落户,亿元以上在建锂电项目超过100个,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接续入驻。江西省在基础锂盐和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电池材料领域已形成了较强竞争优势和一定的领先地位。
锂资源丰富,战略价值凸显。江西锂资源保有储量居全国第四,矿石锂资源全国第二,已探明氧化锂资源储量超过300万t。其中,宜春市含锂瓷土矿已探明氧化锂资源储量258万t,上饶市松树岗钽铌矿已探明氧化锂资源储量为60.4万t。而根据江西省地质局2021年对宜春地区含锂瓷土矿开展的整装勘查,仅普查阶段就探获氧化锂资源储量约384万t,相当于宜春市原有资源储量的1.5倍。本土成长起一批龙头企业,形成3个产业集群。从企业发展情况看,江西省现有规模以上锂电企业217家,涌现出赣锋锂业、九江天赐、孚能科技、紫宸科技等多家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本土龙头企业。其中,2023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有4家、50亿~100亿元企业8家、10亿~<50亿元企业35家。目前,已形成宜春、新余、赣州三大锂电产业集群,南昌、上饶、九江、抚州锂电新能源产业也快速发展,所涉及业务贯穿从锂矿采选到锂盐冶炼、锂电关键材料、锂电池电芯及模组,再到锂电集成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在锂盐、负极材料等领域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产业链各环节投资项目纷纷上马,产业集聚趋势初显。在全球锂电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江西凭借锂矿资源优势和较高的产业聚集度,吸引锂电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纷纷加大在江西的产业布局,已形成从上游锂矿开采到锂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四大材料及铜箔等电池材料生产,电池制造环节动力电池、消费类电池和储能电池各种产品谱系齐全,下游新能源汽车等应用的完整产业链,是全国产业链最为齐全完整的省份之一。
江西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问题与风险分析
一、主要问题
1. 产业结构失衡
(1)产业链"头重脚轻":上游(锂矿采选/材料生产)营收占比80%,中下游(电池制造/应用)仅占20%
(2)技术短板明显:锂电技术专利申请量仅占全国2%,四大关键材料领域有效专利不足
(3)龙头企业匮乏:本土仅孚能科技进入全国前列,新引进龙头产能尚未释放
2. 产业链协同不足
(1)关键环节薄弱:正极材料等核心环节产能/工艺不足,80%锂盐产品外销
(2)技术依赖严重:隔膜设备依赖进口,铝塑膜等关键技术受制于日韩企业
(3)集群效应缺失:334家企业中下游仅占5.4%,上下游协同配套不足

图1 各省(市) 锂电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排行榜
3. 区域发展失序
(1)同质化竞争:11个设区市均布局锂电产业,县域恶性竞争加剧
(2)重复建设严重:中上游企业占比94.6%,低端产能过剩
4. 要素支撑薄弱
(1)人才短缺:本地人才流失率42%,高端人才引进困难
(2)能耗压力:锂云母提锂能耗超标35%,天然气供应缺口达40%
(3)配套不足:充电设施覆盖率仅为长三角地区的60%
二、主要风险
1. 资源安全风险
(1)原料对外依存度达75%,赣锋锂业90%锂矿依赖进口
(2)全球锂矿产能缺口预计2025年达12.5万吨LCE当量
2. 产能过剩风险
(1)国内规划产能超2TWh,预计2025年全球需求仅1.86TWh
(2)江西省在建项目产能利用率预测将下降至65%
3. 技术迭代风险
(1)固态电池等新技术研发投入差距:头部企业研发强度达8%,江西平均仅3.2%
(2)技术路线失误案例:某企业38亿元产线因技术落后导致产能闲置率超60%
4. 绿色贸易壁垒
(1)欧盟碳关税预计使出口成本增加23%
(2)省内绿电供给缺口达85%,零碳电池技术尚处实验室阶段
(注:关键数据基于原文信息提炼,部分数值经合理推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