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启示基于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调研分析

来源:原创  时间:2024-11-26  点击:135
本文通过总结产业转型升级地区在配套服务、就业促进、吸引人才方面的创新做法,讨论面临的问题挑战,并总结调研启示。

一、东莞市就业结构变化情况

(一)就业人口教育结构不断优化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有所提高。2010年,东莞市市辖区全部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7年;2020年,全部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9年,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从教育结构来看,就业人口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明显增加。2010年,东莞市辖区就业人口中有5.13%接受过专科及以上教育,其中专科为3.98%,本科为1.09%,研究生为0.05%。2020年,这一比重上升至16.76%,共提升了11.63个百分点。其中,专科教育程度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0.05%,本科为6.20%,研究生为0.51%,占比增加最多的是专科教育程度就业人员。


(二)服务业就业比重上升

从行业大类结构变化来看,制造业就业比重下降,各类服务业就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东莞市制造业就业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据就业主体地位。随着东莞市的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提高,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渐减少,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工人由工厂进入服务业就业。从2010年到2020年,批发和零售业就业比重明显上升,男性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建筑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女性从事教育行业以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比重上升。


(三)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和占比明显增加

从职业种类结构来看,生产制造类岗位和服务业岗位是吸纳就业的主体,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明显增长。在全部就业人员中,2010年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为3.63%,2020年这一比重上升至8.58%,共提升了4.95个百分点。分性别看,男性就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从2010年的3.21%上升至2020年的7.30%;女性就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从4.18%上升至10.63%,增加了6.45个百分点,增幅高于男性。这说明,随着地区产业结构向高端化转型升级,带来技术类岗位的快速增长,通过吸引大量青年技术人才就业,实现就业与产业的更好匹配,进一步优化本地就业结构。

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结构优化的经验启示基于东莞市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调研分析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三创新”做法

(一)紧扣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政策创新

一是出台多项政策支持中小企业降本增效。2023年以来,松山湖高新区陆续出台政策文件,在租金、用电、税收、人员招聘、技术改造、稳产扩产、参展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加强支持力度,帮助企业有效降低成本。在技术改造方面,对在松山湖高新区注册的规上工业企业,2023 年上半年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0%及以上的,其在2023年1月至6月期间取得银行贷款,专款用于松山湖高新区生产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项目款项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给予2.5个百分点的贷款一年贴息,每家企业最高补贴100万元。2023年10月,松山湖高新区正式开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预计将对区内20家中小企业进行技改资金支持。


二是提高研发投入强度,科研创新支持力度大、持续时间长。2022 年,松山湖高新区R&D投入强度12.3%,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科技创新投入占园区财政支出的20.12%;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63.36%。松山湖高新区在企业研发投入补助、科技项目奖励、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资助、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资助等方面增强对区内企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目前已发放奖补近1.7亿元。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为区内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提供支撑。目前区内拥有科技金融工作站16个、银行16家、基金公司133家,以及3800亿元综合金融支持。


三是创新科研载体建设方式,提高科技服务能力。自2005年起,松山湖高新区通过校地合作、协同创新等方式,与国内相关高校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共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3家,已引进和培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66家,累计孵化企业近1500家。在高层次人才中,参与园区建设的院士有55名,各类国家级人才68名。


(二)围绕青年需求进行全方位服务创新

一是打造产城融合新型社区,一体化满足青年工作、生活、休闲等多层次需求。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融合就业、居住、生活等多个功能,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商业配套、人才公寓、绿地公园等多种业态融合发展,各功能主体之间距离适宜,节约了通勤成本,突出产城融合特点。目前,社区集聚新型研发机构12家,研发平台200多个,科研仪器设备5000多台,国家、省、市级孵化器共6个,引进和培育科技企业400多家。社区还建设有1.6万平方米商务配套区,建有多个商业综合体,配置人才公寓1300 多套、国际高端专家公寓500多套,形成完善的人才安居体系。


二是聚焦青年发展型需求,提供多样化普惠型文化服务。在文化设施建设方面,东莞市文化馆松山湖分馆面向公众提供公共展厅、舞蹈排练室、培训活动室、会议室、录音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目前正在建设的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由松山湖管委会主动腾退办公区提供建设用地,打造“科技创新+文化艺术+自然生态”的复合型街区。打造“乐享松湖”文化品牌,以“需求定制型”为特色,坚持普惠导向,创新文化服务供给模式。2023 年,共开展文化活动700余场,其中艺术与生活培训400余场,通过搜集居民活动需求,由文化部门进行师资和场地对接,形成“定制化”公益课程后向居民免费开放。


三是发挥大湾区融合优势,积极进行粤港澳青年交流活动。建设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提供6.6 万平方米载体服务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免费提供场地及配套设施。在政策支持方面,对在基地内注册的港澳创业企业以及在基地内就业的港澳人员,提供项目启动资金奖励、快速成长奖励、发展成效奖励、项目配套奖励、办公场地租金补贴等11项奖补措施。在促进科学交流方面,积极举办粤港澳院士峰会等大型交流活动。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并落地粤港澳科技交流中心,包括会议中心、金融交流中心等,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交流。


(三)关注企业发展需求进行管理创新一是打造“一站式”企业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效率。打造“企管家”企业服务平台,集合经营诉求、金融服务、产业配套住房服务、(常用)政策汇编、(园区)信息公告等功能,提供24小时服务,形成高效便捷的政企线上交流平台。通过搜集企业诉求,建立分类指导服务机制,实现更精准的企业保障服务。二是关注产业工人发展,提供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提升渠道。通过三级财政补贴,降低产业工人学历提升的支出成本。东莞市自2011年启动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资助新生代产业工人入读成人教育专科、本科。被“圆梦计划”录取的学员在入学注册时缴纳1000 元学费,其他学费由省、市、镇三级财政补助,目前已有450多名新生代产业工人报名参与“圆梦计划”。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运动控制系统开发及应用等职业技能大赛吸引300余名青年技能人才参赛,并通过职业指导竞赛培养职业指导员,为青年提供高质量就业指导。


三、“产城融合”新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是青年购房压力大引发焦虑情绪。目前,园区内人才公寓、公租房等尚不能完全满足青年居住需求。2023 年 12月数据显示,松山湖高新区新建4层以上商品住宅均价为51026元/平方米,二手住宅均价为30535 元/平方米,价格为全市各街道、镇最高。调研显示,青年群体购房支出压力大,焦虑情绪较为明显,很多青年选择在临近的镇、区买房,增加了通勤时间。二是学位紧缺成为家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松山湖高新区共有5所公办小学,以及4所公办中学,办学质量位居东莞市前列。随着松山湖高新区经济快速发展,以及落户政策调整,适龄学童人数持续增加,对园区公办学位供给造成很大压力。根据户籍人口调查结果,2023 年松山湖园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学段公办学位存在一定缺口,随着青年人口聚集,公办学校学位将持续紧张。调研显示,“企管家”平台接到的企业诉求中,学位问题十分突出。三是周边超大城市虹吸效应形成留人留才压力。松山湖高新区发展时间较短,各项配套设施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与周边的广州市、深圳市相比,青年群体的发展空间、文化娱乐、消费休闲等发展型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在引进人才时,会面临较强的城市间竞争压力;在人才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成熟人才流失、招人难等挑战。


四、调研启示

一是完善产城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加强规划引导,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制定明确的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产业、居住、教育、医疗、文体休闲、综合服务等各功能区,加快完善交通网络,提升工作生活便捷程度。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因地制宜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拓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创新空间。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关注青年发展需求,出台省级、市级青年发展相关政策,增强各领域政策的协调性,在青年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二是提升产城融合区域生活品质。在园区规划建设、功能区布局等方面,关注就业群体多层次需求,优化城市发展环境。以安居、宜居为重点,强化青年住房保障,提供青年驿站、公租房、人才周转公寓、专家公寓等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选择。以集团化办学、分校等形式加快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增加普惠托育机构、普惠幼儿园供给。推进复合型社区建设,完善文体设施布局,围绕产业基地建设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公园绿地等业态,增加文化休闲产品供给。三是做好高效服务。推进“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集合诉求回应、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等功能,以需促改,不断优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和服务时间。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创新创业、技能提升、学历提升等进行奖补。简化申领技能提升补贴的条件和程序,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明确补贴标准。引导企业结合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需要,制定本单位技术工人培养规划和培训制度。依托企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建立现代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加快发展技师学院等高水平职业教育机构,拓宽职业培训渠道。(作者:王伶鑫)



上一篇:甘肃省中药种植产业专利导航案例分析
下一篇:优化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扶持政策执行的对策及建议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