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D理念的本质就是生态发展理念,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引领。但由于在开展的过程中会存在各种问题,影响“PPP+EOD”项目的开展效果,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政府部门应该解决“PPP+EOD”模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章将重点分析“PPP+EOD”创新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PPP+EOD”创新城市可持续发展现状
2023年4月11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试行)》,随后15日EOD创新中心正式成立,再之后又联合发布《关于同意开展第二批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的通知》,确定了58个项目在2022—2024年开展试点工作。虽然疫情仍旧存在,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但由于这一系列动作又让环保行业迎来新一轮的活力。PPP与EOD都有几处共同点,不仅可以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上“缺钱”的问题,还能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本参与相关设计。同时,相关项目的投资体量比较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还需要完善的机制保障模式的正常运行。由此来看,PPP和EOD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PPP模式在我国已经取得长期的实践,并得到大量的经验,但从总体来看,EOD仍处于试点阶段,比如在县级地区开展水务、生态治理等修复类项目。相关部门针对PPP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就有提到,“要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规范发展、阳光运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投资运营”。一方面,现阶段的经济形势需要基础建设的支持。另一方面,PPP现在正处于“冷静期”,需要一定的热度重新激活。这就导致开展“PPP+EOD”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观察并解决。
二、“PPP+EOD”创新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推动PPP热潮中,相关项目暴露出较为明显的问题,比如乱象频发、弊病百出等,其原因是开展PPP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还不足,制度法规也不够全面,这就导致PPP项目发展的时间不足,从而造成PPP开展出现问题。
第一,开展PPP项目存在急功近利的情况。比如在PPP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管控放松、发展粗放的问题,导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调问题,不仅会导致大量PPP项目泛化,还会导致烂尾的现象。
第二,PPP模式中,政府与社会资本属于合作关系。一般由社会资本集中投资建设,再分期收回成本。如果政府在与社会资本合作期间,出现不遵守契约的情况,会造成社会资本出现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影响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民营资本参与度不足。PPP模式的核心就是引入民营资本,缓解政府在基建投资方面存在的困境。但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国有企业参与较多,而民营企业较少,这也是开展PPP项目存在的问题。
第四,在发展PPP项目的过程中,相关审批的流程比较烦琐,会影响效率。由于PPP项目的开展会涉及多个部门,如果相关政府机构存在办事效率低的问题,就会降低项目的审批效率,不利于PPP项目的开展。同时,还会存在地区的差异。不同地区的政府人员对项目的审批会存在差异,特别是一些审批人员如果专业程度不能满足PPP项目审批的需求,就会降低PPP项目的审批效率,不利于PPP项目审批的顺利进行。
第五,存在法规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一方面,国家法律法规层面会存在缺失的情况,无法保障社会资本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不同部门之间法规存在差异,比如财政部与发改委的规章可能会存在不一致的内容,这也会影响PPP项目的开展。
第六,存在负债的问题。由于一些地方政府在PPP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会出现预算额不足的情况,这就会导致不能按时支付企业的相关费用,从而加重债务,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
第七,在PPP项目中,政府部门应该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但由于一些地区政府忽视了自身的职责,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财务上。这就会导致政府部门不能发挥出自身的职能和作用,从而给PPP项目的开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第八,PPP项目开展的过程中,一些人员会存在监管不当、乱收费的情况,这就会对PPP项目的开展造成影响,不利于PPP项目的顺利开展。
第九,政府方面在开展PPP模式的过程中,不仅会处于绝对强势的地位,还容易导致企业陷入窘境,从而带来经济上的压力。而这些问题同样也会出现在EOD模式中,给“PPP+EOD”的开展造成不利影响。(作者:刘柯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