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风能产业政策文本进行收集,其次基于政策工具的多维视角对收集到的政策进行分类,最后运用csQCA方法研究风能产业政策对于风能产业驱动发展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供给型政策对风能产业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是发展风能产业的基本条件。二是环境型政策的法律管制、供给型政策的科技信息支持、需求型政策的贸易管制也对风能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三是各省份政策组合有差距,可能与各省的风能产业发展水平相关,并随之变化,各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偏好于某一类政策。因此,政府应出台涉及环境、供给、需求三方面的全面型政策,并且对环境型政策倾斜往往会对风能产业发展产生更显著的驱动效应。
我国风能产业发展政策组合驱动路径政策建议
基于上文提出的风能产业政策路径组合,为促进风能产业良性发展,文章提出以下具体政策建议。
1.产业政策统筹制定,提高产业效益
政府在制定风能产业政策时,需考虑系统性、整体性、互补性,让环境型、供给型、需求型政策优势互补,积极调配组合各种政策工具,以期达到“1+1>2”的整体效应。具体来说,应从优化风能产业发展的环境型政策出发,注重供给型政策工具,配合需求型政策工具,多管齐下驱动发展风能产业,使风能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愈加完善。同时也要认识到,风能产业政策发展有两个重要驱动因素,一是环境型政策的辐射作用,二是供给型政策的推动作用,而需求型政策的拉动作用影响有限,因此在政策制定上应有所侧重。

2.环境政策创造条件,突破产业瓶颈
风能产业政策的环境型政策工具有目标规划、金融支持、税收优惠、法规管制。为进一步加大环境型政策的辐射作用,首先,应大力发展风能,推动多能融合发展,协同开发利用传统能源与包括风能在内的新能源。其次,应在金融税收方面加大优惠,由于风能产业需要较高的技术及资金支持,各省份对风能产业的金融支持及税收优惠政策较少,无疑加高了中小企业进入壁垒,因此,需加大财税优惠力度,合理引导企业进入风能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拓展产业链深广度。最后,应在落实风电保障性收购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优先发电制度,同时重点推进风力发电领域标准的研制和修订。
3.供给政策奠定基础,助力产业升级
风能产业政策的供给型政策有科技信息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从科研设备优化改造来看,聚焦风能开发与利用关键共性技术,优化风能产业全链条资源布局。一是加强风力发电整机研发,尤其是海上风电整机和大功率风电整机等;二是重点研制关键部件,加快提升风电关键部件的自主创造能力;三是建设智能电站,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培育智能电站一体化等项目。从基础设施优化布局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是风能产业政策驱动发展十分重要的力量,各省市均出台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有序推进风能基地建设和项目建设,扩大风力发电装机规模,优化风能开发布局,加快风能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
4.技术应用因地制宜,拓宽产业领域
我国风能产业政策具有特殊性。由于风能产业受自然影响较大的特征,需结合地区具体情况,推进大型风电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陆上风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海上风电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力发展风能产业奠定基础。对于新疆、内蒙古、甘肃等西北地区,可应用大型风电装备进行集中式风力发电;对于浙江、福建、江苏等沿海地区,应科学开发利用海上风电资源,可在离岸海域开发和建设风电基地;对于四川、重庆、贵州等多山地区,可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分布式风力发电。(作者:郝晓燕 翟羽佳 臧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