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分析(总体碳排放、区域碳排放、国际碳排放)

来源:原创  时间:2023-06-27  点击:2815
由于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本文基于我国地理和经济因素,将我国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并据此进行区域研究,从而分析我国2005-2019年区域碳排放现状。

一、我国总体碳排放现状分析

(1)碳排放总量

根据我国2005-2019年碳排放数据可知,在整体上,我国碳排放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如图2.2)。其中,从2007年开始,我国在碳排放总量方面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这是源于过去我国选择大量化石能源消费的发展模式造成的。换句话说,我国经济增长奇迹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换来的。此后,在2012年以后,我国开始注意到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持续增加对环境的危害,碳排放的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不再依托于不合理的能源消费和产业发展模式以换取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人们也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重视程度,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相对有所提高,这使得我国尽管在全球范围内的碳排放量仍在增长,但是碳排放增速开始逐年下降。

2015-2019 年碳排放总量(万吨)

图 2.2  2015-2019 年碳排放总量(万吨)


(2)人均碳排放量

人均碳排放量能够反映一国或一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实际增速。具体来说,人均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总人口的比值。近些年,由于我国在人口总数变化幅度较小,使我国人均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总量变动趋势保持一致。从图2.3可以看出,我国在2012年前后人均碳排放量增幅有明显变化,这与我国2012年后开始重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关,也与碳排放总量保持一致的变动态势。

2005-2019 年人均碳排放量(吨)

图 2.3  2005-2019 年人均碳排放量(吨)


(3)碳排放强度

所谓碳排放强度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经济产出GDP的比值,即生产一单位的GDP需要释放多少二氧化碳的指标。因此,该数值越小说明在既定碳排放水平下,可以获得更多的GDP产出。对此,本文据此绘制我国2005-2019年碳排放强度变化图,具体如图2.4所示。


从图中可以发现,从2005年开始,我国碳排放强度一直处在不断走低的趋势。例如,我国碳排放强度从2005年的2.63万吨/亿元降至2019年的1.76万吨/亿元,15年间降低了0.87万吨/亿元,表示我国虽然在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依旧维持较强的增长势头,但在经济发展上正在逐步降低不合理、滥用化石能源的情况,也表明我国长期内一直坚持发展低碳经济,落实节能减排的政策有效。因此,从我国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趋势也可以相信,我国在2030年可以实现比2005年碳排放强度降低60%-65%的碳减排目标。

2015-2019 年碳排放强度(万吨/亿元)

图 2.4  2015-2019 年碳排放强度(万吨/亿元)


二、我国区域碳排放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对此,本文基于我国地理和经济因素,将我国分成东、中、西三大区域,并据此进行区域研究,从而分析我国2005-2019年区域碳排放现状。


(1)碳排放总量

通过对比我国2005-2019年三大区域碳排放总量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在碳排放总量方面,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碳排放变动区域大致一致。如图2.5所示,其中只有2013年中部和2016年东部出现碳排放总量的负增长以外,其余各个时期的碳排放始终维持递增态势。此外,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总量上面,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显著高于中西部区域。究其原因主要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力度也较高,例如,东部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和产业规模化均需要大量能源支持,这导致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


此外,在2012年之前,中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一直高于西部地区,而在2012年及2012年之后,中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低于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总量。其原因分析可能为,我国为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为主的一系列政策,并鼓励东部部分产业向西部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西部地区重化工业占比,导致西部地区碳排放总量增多。

2015-2019 年我国各区域碳排放总量(万吨)

图 2.5  2015-2019 年我国各区域碳排放总量(万吨)


(2)人均碳排放量

相比于各区域碳排放总量来说,东、中、西各区域人均碳排放量更能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碳排放状况。从图2.6可以发现,在2012年以后,各个区域的碳排放量增幅出现下降态势,有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而前提是各个区域的人口规模的变化幅度却很小。其中,人均碳排放量从高到底的排序依次为东部、西部和中部,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在人均碳排放量上的差距正在缩小。此外,在2016年之后,西部地区的人均碳排放量超过东部地区,这表示西部地区在承接东中部的产业转移之后,在经济建设上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其人均碳排放量也有所增加。

2015-2019 年我国各区域人均碳排放量(吨)

图 2.6  2015-2019 年我国各区域人均碳排放量(吨)


(3)碳排放强度

在区域碳排放强度方面,其整体走势与全国碳排放强度变化保持一致。并且,东、中、西各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具体变化趋势如图2.7所示。这说明,我国近些年发展低碳经济、实行节能减排政策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全国各地取得了积极效果,促使各个地方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碳排放强度正在不断下降。


从图2.7还能够看出,碳排放强度的排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这说明碳排强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反映在能源技术、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因此,东、中、西各区域之间在能源利用上面依旧存在差距。具体来说,东部地区能源强度低于中西部,能源效率高于中西部。这也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的现状吻合。

2015-2019 年我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万吨/亿元)

图 2.7  2015-2019 年我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万吨/亿元)


三、我国碳排放的国际比较分析

在我国碳排放的国际比较分析方面,主要选取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做比较,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与中国发展背景相似的印度。对此,本文依据2020年国际能源部署(IEA)的1971-2018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如图2.8)。从总体来看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在2000年以前并没有较大的增长,而在2000年以后,我国碳排放量有急剧增长,这与我国进入21世纪后在生态环境上面临的威胁不断加深状况相一致。从美国来看,从1991-2004年中,美国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高于中国,但是美国逐年增长幅度较低,这与美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不无关系。此后,在2007-2016年间,美国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此外,由于澳大利亚是地处南半球的发达国家,其有限的资源和人口等因素限制,其碳排放总量一直处在较低水平。印度与我国同属于世界上主要的发展中国家,但我国经济总量一直高于印度,从碳排放量也可以看出,印度碳排放水平在我国之下。因此,从世界来看,我国仍旧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面临着较大的节能减排压力。(作者:王 赛)

我国与国际碳排放趋势图(百万吨)

图 2.8  我国与国际碳排放趋势图(百万吨)



上一篇:新能源产业链上游锂产业链现状分析
下一篇: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困境分析(风能产业、太阳能产业及核能产业)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