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对我国前三代产业开发区发展经验总结的基础之上,以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开发区为例,以新时代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为背景,以打造第四代产业开发区为目标,从规划理念、发展动力、特色塑造、创新体系建设与空间引导方面,对规划编制重点进行深入研究,为同类型产业开发区规划提供规划借鉴。
中马园是在“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以及北部湾自贸区建设构想等重大发展机遇背景下,我国与外国政府合作共建的第三个产业开发区。作为未来广西对接东盟开发开放的战略支点,中马园应充分吸收过往开发区的成功经验,立足 4.0 开发区的发展要求,结合自身发展现状与区域特质,构建宜工、宜商、宜居、宜游、宜学的新一代产业开发区。
一、中马园面临困境与发展要求
(1)腹地工业化进程缓慢
自“十一五”以来,钦州市在“发展临港大工业”的战略指导下,先后引进了中石油千万吨炼油、浆纸一体化、燃煤电厂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临港重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但由于北部湾沿海城市区位、资源相似而导致的产业同质化竞争,以及南宁市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高端生产要素的虹吸效应,导致钦州市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目前,中马园启动区内路网基本建成,但产业项目大多处于在建、待建状态,产业基础薄弱。因此,中马园的发展应在加快钦州市工业化进程、促进产业转型提升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2)创新基础相对薄弱
钦州市创新尚未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市内高等教育资源以大专院校为主,在人才培育与吸引、基础型研究方面相对落后;产业体系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产业应用型创新的基础也较为薄弱;此外,在科研机构、创新孵化载体等的建设与培育方面,钦州市仍处于谋划阶段。因此,中马园应充分发挥“两国合作共建”的政策优势以及自贸区建设的发展机遇,在钦州市创新体系构建与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有所建树。
(3)生态本底极为脆弱
中马园临江面海,滨水地区生态要素丰富,其间红树林、湿地、虾塘等交互错落,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过度的城市化开发会影响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恢复能力。因此,中马园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贯彻落实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在生态保育的前提下进行滨水空间的开发利用,最大程度地降低对滨水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4)地形地貌较为复杂
中马园所在区域属于典型的低丘缓坡地貌,现状地形坡度以 5°至 25°为主,地形的高差错落与对场地工程处理、市政工程设计、生态景观塑造以及建设成本控制产生了诸多限制要求。因此,如何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用地开发的可操作性、构建适用于低丘缓坡地形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是中马园规划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二、 规划重点的再思考
结合过往开发区的规划经验总结、新时代产业开发区的发展要求以及中马园的特征属性,在中马园核心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中,重点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规划理念:多规融合,一张图管理为避免不同类型空间规划的权利边界模糊、相互脱节以及事权争夺等对规划实施与管理的不利影响,本次规划整合了土地利用规划、海岸线开发规划、红树林发展规划等多项规划的研究成果,并针对低丘缓坡地貌的开发利用进行了专题研究,为中马园的场地工程处理、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竖向工程设计以及城市生态保护提供技术保障。以中马园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载体,试图建立“一张蓝图”的管理机制,推动各专业部门的业务共享与协同管理。

图 1 基于岸线利用、生态敏感性、地形地貌分析基础之上的方案编制
(2)发展动力:工业立园,创新培育
坚持“工业立园、创新培育”的发展理念,立足高起点推动工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发挥我国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承接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的梯度转移,同时引入马来西亚以及东盟国家的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在创新培育方面,强化制度创新对科技创新的保障,探索中国—东盟学历互认、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等领域的创新合作,筹划共建科教、科研、孵化、创新服务等平台,通过对高等级研发资源的植入来完善本地区的创新体系,提升中马园在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以及产业科技创新领域的能力。
(3)特色塑造:生态安全,水绿开放
鉴于中马园生态要素的丰富性以及滨水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规划秉承生态优先的理念,严格坚守生态安全底线,结合金鼓江生态廊道、红树林湿地以及保留的山体与水系,构筑内容丰富的绿地系统与“海绵体”,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依托生态本底打造中马园的特色生态空间,尽可能开放沿河与环山空间,塑造连续的慢性体系,体现中马园“亲水、透绿、显山”的生态格局,提升中马园对高端生产要素、高端产业等吸引能力。

图 2 中马园区域创新体系结构示意图

图 3 中马园核心区空间景观规划图(左)与绿地系统规划图(右)
(4)空间引导:滚动开发、弹性控制
综合考虑中马园近期工业化建设的发展重点以及开发区发展的客观规律,避免山水格局对中马园空间衔接与功能配套的影响,规划采取“滚动开发、弹性控制”的策略,在开发时序上,建议近期开发建设集中于金鼓江东侧,依托启动区、沿六钦高速向北延伸,满足近期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与生活服务配套的需求,促进人气与产业的快速集聚。立足综合新城的长远目标,依据发展时机控制土地供给,近期的滨江开发以公共化的景观塑造为主,通过“白地”对金鼓江半岛的核心区域进行弹性控制,为远期发展跨境服务业的“东盟商谷”预留发展空间,待产业工业化基础完备以及现代服务业需求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再择机进行跨江发展。

图 4 中马园开发时序与功能引导
三、结语
我国产业开发区是政府为加快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技术创新而直接推动的结果,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外部竞争环境、发展目标与建设要求的差异,开发区的规划与建设各有侧重,在特殊的发展时期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对过往开发区规划与发展经验的总结,是开发区转型升级、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保障。
本文结合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开发区规划实践,在新时代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以打造第四代产业开发区为发展目标,针对中马园所在区域工业化进程与创新发展的现状,结合本地区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的约束条件,对规划编制的重点进行了思考:首先,树立“多规合一”与“一张图管理”的理念,多部门共享协作,提升规划管理的科学性与实施的有效性;其次,坚持工业发展与创新培育对开发区发展的驱动作用,依托“两国合作共建”的政策优势,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与创新体系建设;再次,坚持生态保育的底线规划,依托地区生态本底资源塑造绿色开放的生态特色空间,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与高端产业的吸引力;最后,尊重开发区的客观发展规律,结合中马园山水格局,立足第四代开发区的远景目标,采取“滚动开发、弹性控制”的开发策略,引导园区产业发展与空间开发的有效衔接。(作者:闫昊,贾正,姜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