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收集整理日本鹤冈生物医药产业园政策准备期、产业形成期、产业成熟期的发展过程,梳理了该生物医疗产业园的发展路径,总结出重视创新、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完善人才配套设施等四条经验和启示。
目前,我国多地已建设成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但部分地区或园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遇到科创水平不高、同质化问题严重、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匮乏等问题。邻国日本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较早,已建设发展一批国际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一、日本鹤冈科技园的形成与发展
(一)政策准备期(1996—2001年)
引进庆应义塾大学先端生命科学研究所之前,鹤冈市只有山形大学农学部及鹤冈工业高等专门学校两所高校,其高等教育水平较为落后。199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缓和了大学设置基准,四年制大学的入学率和全国范围内的新设大学都有所增加。在此宏观背景下,鹤冈市提出引进大学及研究所的计划,于1996年召开了大学整备调整检讨会议,设置了大学整备推进室。当时,鹤冈市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个长期的地方振兴计划。该计划主要有三个目标。
第一,建立最先端的研究基地。通过开展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升鹤冈市的国际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吸引优秀的人才和企业,这为鹤冈打破传统产业建立新产业的集群奠定了基础。
第二,依靠知识产业集群扩大本市的发展。突破既有产业和自然资源的限制,制定产业的全球化战略,打造和发展知识产业集群,为本市的发展注入动能。
第三,通过建造知识交换的场所吸引人口流入。由于鹤冈高等教育机构过少,当地的年轻人在高中毕业后大多会离开当地,人口流出现象较为严重。引进先进的教育、研究机构,既可以培养当地的优秀青年,也可以吸引外部青年人才流入。
同时,庆应义塾大学也有与地方自治体合作,建立运营跟环境科学相关的高等研究机构的设想。这一想法,与鹤冈自身农林水产业发达的产业结构相匹配。1996年3月,鹤冈市政府与山形县政府、庆应义塾大学签订了三方协议,决定在鹤冈市设立先端生命科学研究所(IAB),并以该研究所为中心建设科技园。

(二)产业形成期(2001—2011年)
IAB建成以后,前5年鹤冈市为其提供了每年10亿日元的研究经费,之后每年提供7亿日元。在当时富田胜所长的带领下,IAB的学者带领其学生以“onlyone”为理念进行独一无二的科学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世界性成果。仅IAB投入使用的第一年,就开发出先进的代谢解析技术,并于2002年成功申请专利。2003年,该成果在庆应义塾大学的技术转移机构的帮助下实现商业化、产业化,成功孵化出HMT株式会社。同时,这项技术使得IAB及鹤冈市在代谢研究领域声名鹊起,并于2005年6月在鹤冈召开了首届代谢国际学术会议。2003年,以IAB为中心的鹤冈生物园区特区获得认定,开始实施对在IAB工作的外国研究者的支援制度。2004年,鹤冈市政府通过了鹤冈研究产业都市再生计划的提案,规划建造了集生活、研究、产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科学技术小镇,完善了产学研究和创新创业等相关设施,促进了鹤冈科技园的发展。同时,基于上述都市再生计划,鹤冈使用国土交通省拨划的城市建设交付金,成立了鹤冈市先端研究产业支援中心。该中心于2005年开始部分开放,于2006年6月全部投入使用。
另一方面,IAB通过招募原有2所本地高校的学生参与其共同研究及采用柔性制度录取学生等方式,积极培养本地的青年人才。2009年5月,IAB与隔壁的县立鹤冈中央高中合作,创设了高中生研究助手制度。每年选取8—12名优秀学生,使其在课后作为研究助手,通过进行简单、基本的研究辅助工作参与到IAB的先端科学研究项目中。
(三)产业成熟期(2011年至今)
2011年,先端研究产业支援中心斥资34亿日元进行扩建,并以扩建为契机,进一步扩大鹤冈生物科技园的产业发展,又孵化了一批高端生物科技企业,并吸引了一批国公立的顶尖科研院所和生物产业相关的企业入驻。而随着产业的发展和扩大,在为本地扩大就业的同时,也引进了更多域外甚至国外的高级人才。为了确保留住高级人才,该科技园又建立了提供长期住宿、幼儿园等配套设施。
在扩大产业发展的同时,该科技园也加大了对青少年人才培育的力度,并于2011年创设了特别研究生制度。该制度下,担任研究助手的高中生,既可以使用IAB的实验设备,也可以通过听取教职员的意见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不仅如此,IAB还会举办讲座等活动,邀请全国各地的高中生来此参观、学习、交流,并于2011年举办了首届日本高中生生物学论坛,此后也举办了多次重要的相关会议和活动。
二、鹤冈产研官促进地方振兴的机制和经验
从2003年第一家高新生物技术企业孵化开始,截至目前,共有6家生物技术企业以及1家服务于当地配套生活设施的企业孵化成功。前述HMT企业由IAB原所长和曾我朋义助教授共同创办。2002年,曾我朋义助教授开发出短时间内同时测定分析出细胞内数千代谢物质的CE-MS技术,2003年创业成功后随即展开了一系列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开发。该公司在医疗、制药、抑郁症检测、化学、食品等领域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于2013年在东证上市。2012年10月和2017年5月,又分别在美国和荷兰建立了分公司。而之后由IAB的原教员和学生创办的其他几所企业,也分别在人工蛛丝的量产、唾液检测癌症法、粪便检测肠内健康、心血管再生医疗、利用AI技术进行抗体医疗等领域获得丰硕的成果。先进的成果和独一无二的技术,又吸引了关联企业和理化研等日本顶级研究所的入驻,使得科技园及其产业集群获得了良性循环的发展。

表1 6家高新生物企业的基本情况
(二)科技助力本地传统行业,提升其竞争力
IAB在开展先端生物科技技术的同时,也为本地传统产业提高竞争力献计献策。例如:通过测定农产品种植生产各阶段的代谢物质量来调节和改善施肥量、栽培技术、栽培环境、土壤成分等,对提高多种本地农产品(如水稻、柿子、毛豆、香瓜等)的口感(如酸度、甜度等)、大小、营养物的存量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仅如此,除种植生产外,在存储、运输、加工的阶段也开发了相应的保鲜技术。还通过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为提高区域品牌、本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创造了条件。此外,IAB还对本地的自然资源进行研究,开发了以本地植物资源为原材料生产的化妆水、肥皂等产品,通过将其产业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IAB也积极为本地企业发展提供共同研究、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2014年,IAB导入了先进的第二代基因分析仪、高速离子质谱分析仪、毛细管电磁脉冲分析装置、加斯罗马特图谱分析装置等先进设备。之后,IAB对各企业、政府、研究机关的相关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三)举办高端论坛和重要活动,吸收外来人流、钱流与其他产学研不同的是,研究所而非大校区的引入使得鹤冈科技园没有大量的庆应义塾大学的学生和教职工流入。但是,随着IAB及其产业集群在学术、商业等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其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借此,从2002—2019年,鹤冈科技园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日本国内的学术会议与活动。如2011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的“高中生物论坛in鹤冈”,都会吸引大量日本各地的优秀高中生到此。除了上述的学术会议和活动以外,鹤冈科技园也会不定期开展科学、健康相关的讲座,吸引本地及周围城市的市民前来参加。外来的人流带来了大量的饮食、交通、住宿、旅游、购物等需求,为当地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四)提高本地文化学术氛围,培养当地优秀青年人才最初,鹤冈市政府就以“提高本地文化价值,培养知识产业集群的土壤”、“为下一代播下种子”“区域振兴”等和庆应义塾大学相同价值观为目标,合作创立了IAB和鹤冈科技园。在IAB和鹤冈科技园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举办国内、国际重大学术会议、市民讲座等活动,提高当地的文化学术氛围。此外,通过高中生研究助手制度、特别研究生制度等,为当地高中生、专科生、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平台,使其有机会参与世界最前沿的研究,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研究兴趣和学术素养。
三、对于我国落后区域发展产学研合作的启示
(一)重视创新,包容基础研究试错
庆应义塾大学及其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是鹤冈生物科技园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基本条件。作为日本排名第一的私立大学,其科研实力和社会名声有目共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更是重中之重。在生命科学领域,由于原创性研究试错成本较高,因此相较于基数庞大的同质性研究,原创性研究较少,创新性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庆应义塾大学生命先端研究所在选拔教师和科研人员时重点考察其研究项目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并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允许和包容基础研究的失败,以保证其科研过程的稳定、减小科研人员压力和负担。
(二)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科研和教育领域的支持力度
鹤冈历任市长十分重视教育,尊重科学知识,将地方振兴与科学发展牢牢挂钩,并建立了以科学为基础的长远发展战略。在引进IAB之初,鹤冈市政府并非追求短期的科学成果和经济效益,而是拥有为了提高后代教育和当地文化氛围的长期目标和志向,并长期稳定提供大量经费,为鹤冈科技园及其产业发展获得成功提供了基础保障。我国目前正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多地正在规划或已经落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政府应意识到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教育意义和培养人才的使命感,持续性地进行资金和服务投入,将企业、产业、科研机构和当地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建立积极的科学观和科学氛围。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产学研结合效率
日本鹤冈以IAB为孵化器,孵化了6家高新生物技术企业。这些企业在孵化成功后,仍和IAB保持共同研究、合作开发的伙伴关系。此外,IAB和鹤冈市政府有着研发高端科技和振兴区域经济的双重目标。在此目标下,研究所和政府建立了牢固的互信关系。无论是IAB自身还是其孵化出的高新生物企业,在组织活动和进行重大决策时,包括政府在内互相之间有快速的信息互通机制和行政上的政策扶持措施。市政府通过先端研究产业中心及积极派遣人员的方式,及时有效地了解园区内研究所和企业的动向,为后者提供政策、资金、规划上的便利。此外,引进的先端研究所及其孵化的高新生物技术企业,对其本地既存的传统产业和企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产业方面,通过建立农副产品的培育、生产、储存、运输等技术和制定相关的标准,大幅增加了当地农副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发展时,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互相之间应加强联系,政府做好服务及信息传递工作,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产业发展上加强合作,为产业园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此外,生物医药园区还应跳出园区,立足本地既存相关产业,为其提供关联服务,增强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他产业的竞争力。
(四)为人才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务
生物医药产业园区需要大量的科研技术人才,非本地出身的人才占有相当比例。生物医药产业园多建于郊区,相关设施和服务也有待完善。鹤冈政府在面对外来人才交流和入驻时,一方面,需完善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建立起幼儿园、外国人研究者支援制度等配套服务,以此解决外来人才入驻的困难和不适应。而我国地方政府和园区也应把握人才入驻的实际困难和需求,在生活设施、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充分的考虑和优惠,打消科研人员的常驻顾虑,让其能安心专注于工作和创新,对当地产生归属感。
四、结语
日本鹤冈生物医药科技园的案例,为我国部分地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和园区提供了参考经验。当前,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成为重要和迫切的战略需求,为了更好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留住相关人才,我国地方政府可适当借鉴日本鹤冈生物医药园区的经验,在重视创新、允许基础研究试错、加强科研和教育投资力度、提高产学研结合效率以及为人才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改善。(作者:林子赢 方巧玲 朱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