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国土空间规划对乡村振兴的4大要求及乡村振兴发展3大模式

来源:原创  时间:2022-05-16  点击:6755
国土空间规划对乡村振兴的要求:多规合一、绿色发展、坚守底线、统筹协调。乡村振兴发展3大模式:城郊融合类村庄乡村振兴模式、集聚提升类村庄乡村振兴模式、特色保护类村庄乡村振兴模式

  一、国土空间规划对乡村振兴的要求

  1、多规合一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要求综合各项优势特点,做好城镇体系规划、海洋功能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优势的整合,形成新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充分发挥政府配置自然资源的主导作用,利用 1 张底图完成全区域全要素覆盖工作。


  2、绿色发展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切不可忽视自然环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加强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协调处理,构建节约型、绿色环保型社会,形成绿色生态产业结构,提升土地利用率和利用价值,实现乡村振兴持续发展。


  3、坚守底线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坚守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底线,提升国土和粮食等方面的安全水平,加快修复受损的环境,严格控制用地,增强更新乡村存量,推动社会长远进步。

  4、统筹协调

  相关部门要协调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各项资源,合理引导技术、人力等要素的流动,推动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二、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乡村建设已不仅包括生产和居住要求,更包括文化传承、粮食安全、生态屏障等多方面的要求。不同的乡村其主导功能存在一定的差别,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分类和规划,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规划方法划分村庄,如构建城郊融合类、聚集提升类、特色保护类村庄。


  1、城郊融合类村庄乡村振兴模式

  1.1 城郊多功能农业发展模式

  构建农业休闲、采摘、体验等模式的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发展环境,做好郊区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利用农业的多功能特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体验需求。在主要城市郊区,选择区域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位置,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做好交通基础设施的合理设置,发展集约化和规模化的乡村生产模式。


  1.2 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

  在现代农业技术基础上发展的田园综合体涵盖休闲、现代化和社区化等发展模式,已成为重要的乡村振兴发展载体,也符合农村供给侧改革和新型农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构建优质的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应注意做好农业科学、人力、资源、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控制,加强农村区域化经济的升级改造,搭建农村区域发展体系,形成“科技 + 产业 + 互联网 + 旅游”的新型格局和发展模式。


  1.3 特色小镇带动乡村振兴模式

  特色小镇,即以共享发展理念为基础建设乡镇景观,做好独立地域空间的开发,加大乡村产业、人文、生态等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乡村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打造多功能、多区域生态发展模式,集聚农村产业,建设特色乡村,推动乡村朝着城市化方向进步。特色小镇在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是未来农村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2、集聚提升类村庄乡村振兴模式

  2.1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

  土地综合整治带动模式,是通过综合整治多种土地形式保证安全地实现粮食生产、农业发展,有效解决“三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有力支撑落实乡村振兴政策。通过新型农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有效融合新产业,综合整治全域土地,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配套的发展硬件设施,生产具有特色和绿色健康的农业产品。


  2.2 “产业 + 生态 + 旅游”带动模式

  在优化地域内生态建设质量方面,乡村城镇地区发挥着引导和互补的重要作用,乡村城镇是构建特色产业的基础,在农村脱贫攻坚、打造精品旅游路线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融合发展国土绿化工作和生态产业结构,打造高质量的乡村城镇。通过构建“产业 + 生态 + 旅游”模式,呼应乡村振兴政策,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推动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2.3 农业产业化驱动模式

  该模式主要是以现有农业产业为基础做好产业化联动发展模式的构建,不断延伸乡村产业功能,积极构建特色农业,加强农业产业布局的优化,提高农产品生产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将农业的更多功能释放出来,实现乡村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还可推动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现代科技和传统农业的融合,保证农业发展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化驱动模式的基础为生态农业,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核心为规模化种植或者特色化养殖。


  3、特色保护类村庄乡村振兴模式

  3.1 文化传承带动模式

  加快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的构建,加大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产品,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事业的发展,引导乡村旅游业从观光旅游到度假模式的转变,改进并激活乡村文化。在构建文化传承带动模式时,要充分尊重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人文特点和乡村景观,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融合乡村文化和现代信息技术,多元化发展本土文化和传统民间艺术,积极创新,打造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乡村城镇。


  3.2 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在乡村振兴中,旅游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旅游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乡村景观的地域特点较明显,对宣传当地文化十分有利。作为乡村重要的无形资产,乡村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关键内容,直接关系着乡村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的乡村较为偏远不易受到城市的影响,乡村文化较古老,故在规划设计乡村景观过程中要对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人情加以重视,维护和修葺破损的历史古迹。在乡村景观建设中,要注意保留当地的特色,同时加强和当地风俗文化、居民信仰的结合,注重宣扬当地历史人物。(作者:龚政)


上一篇: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发展乡村振兴规划 乡村振兴发展的策略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路径策略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