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浙江省如何通过多元化市场化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来源:原创  时间:2022-04-24  点击:3004
推进多元化市场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需从产权界定、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空间和土地综合经济利用、土地供应等方面制定支持和管控政策,创新完善引导多元化市场化主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政策体系及操作规范。

  总体上,浙江生态修复工程目前仍是政府投入为主。但各地在开展生态修复实践过程中,少数项目探索了引入社会资本和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和运作模式,大致有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企业集团专门成立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公司,全程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融资、施工,以及修复空间与土地的产业导入、综合经营。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生态修复和建设项目就是典型案例。

  二是企业与当地政府或当地政府全资控股的平台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参与生态修复的企业共同组建项目公司,全程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融资、施工,以及修复空间与土地的产业导入、综合经营。以蓝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参与的平湖市广陈镇龙萌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实施为典型案例,温州市洞头区“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项目也有多个企业市场化参与。

  三是企业与当地政府或当地政府全资控股的平台公司和参与生态修复的企业共同组建项目公司,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融资、施工。典型案例有浙江省农业发展集团下属的浙江省振兴乡村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参与的吴兴区东林镇东华村等 8 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浙江隧道工程有限公司和杭州浙隧浦耀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参与的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长兴分区废弃矿地综合治理项目等。

  四是企业与当地政府或当地政府全资控股的平台公司总体负责,参与生态修复的企业采用工程总承包(EPC)方式,具体承担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采购、施工。典型案例有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参与的衢州市衢江区富里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万亩水田垦造及智慧生态农业培育工程项目、衢州市衢江区上方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

  五是当地政府或当地政府全资控股的平台公司与参与生态修复产业导入的企业分工合作,当地政府或当地政府全资控股的平台公司负责前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企业负责修复空间及土地的产业导入、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和综合经营。此类案例比较多,如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报部试点项目(五芳斋高品质粮油基地及加工建设项目)、长兴县原陈湾石矿生态修复项目(太湖龙之梦乐园建设项目)、宁波北仓春晓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宁波国际赛道建设项目)等。


  一、政策诉求,多元化市场化推进生态修复的困扰制约
  以上实践探索,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及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对加快推进浙江省生态修复工程、促进修复空间综合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但另一方面,通过对地方政府、业主单位及参与企业的调查,面上推广仍有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生态修复过程,特别是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产权不清,地类或用途如何认定问题,都需要有明确规定其支持政策。国企按照其投资相关规定,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无法形成固定资产,难以进行投资。

  二是修复空间或土地的综合利用涉及空间规划,用地审批和供应等诸多方面,目前缺乏明确规定和支持政策,制约了多元化市场主体的参与。

  三是生态修复涉及的政策、前置条件约束多,程序复杂。如在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一个生态公共厕所需办理的各种手续及各种前置评估如水土保持、地质灾害评等,办理过程就需 1 ~ 2 年时间,严重影响了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

  要引导多元化市场化主体参与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完善支持政策是必要的基础条件。


  二、对策思考,多元化市场化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公益性很强,生态修复项目盈利点不确定,盈利能力比较低,项目实施的不确定性强、风险大,加之缺少一些必要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愿不强,比例低,目前仍然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投资的资金渠道来源单一,规模小,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及各地生态项目修复需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的政策导向及总体要求是要通过制度创新,释放政策红利,为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修复项目增加动力、激发活力、挖掘潜力,逐步打通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通道。因而,推进多元化市场化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需从产权界定、空间规划、生态修复空间和土地综合经济利用、土地供应等方面制定支持和管控政策,创新完善引导多元化市场化主体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政策体系及操作规范。

  一是要清晰界定项目区资源产权。按照“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这种产权安排,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引导社会投资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鼓励生态修复区各类资源资产的产权人,在平等自愿和不改变资源所有权的前提下,将碎片化的资源经营权和使用权集中流转至地方政府或多元化生态修复主体,由后者通过科学规划、集约经营、发展多元化产业,实施集中储备和规模整治,转换成权属清晰、集中连片的优质“资产包”。

  二是要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市场化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协同。生态修复工程推进及修复后的生态空间综合利用,必须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要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对开发保护修复空间格局做出的整体谋划有序推进。

  三是要创新完善生态修复空间综合利用支持政策。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盘活各类生态修复空间和土地,发挥各类生态修复空间和土地的经济利用价值。同时,要创新完善废弃矿山土石料利用管控政策。

  四是要创新完善生态修复空间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利用管控或设定限额措施,引导和激励利益相关方开展各类指标的交易,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耕地补充指标等,通过政府管控与市场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其市场经济价值。完善支持参与生态修复的多元化市场主体便捷获得修复空间及土地的使用权政策。

  五是要创新完善生态修复推进机制和模式。前述浙江各地引导多元化市场化主体参与生态修复的 5个类型及多个案例,归纳起来主要有 4 种模式,即设计建设融资营运一体化生态修复模式、生态修复工程与产业开发营运协同推进模式、设计建设融资一体化生态修复模式、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生态修复模式,这些创新模式对于引导多元化市场化主体参与生态修复工程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要进一步制定完善各个模式的具体程序和操作规范。

  三、加强保障,高质量推进多元化市场化生态修复
  一是要完善工作组织机制。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调、农村主体、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组织机制,统筹规划、聚合资金、合力开展生态修复工程。

  二是要加快制定省级层面配套支持政策及技术标准。充分总结地方好的做法和经验,深入分析、吸纳地方提出的诉求,在省级层面研究出台支持推进多元化市场生态修复工程的政策体系。针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特点和差异,按照高质量推进相关生态修复工程的要求,研究出台相应的技术标准。

  三是要推进审批程序改革。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规范生态修复工程报批规则,简化审批事项、审批流程和审批材料,为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实施和竣工验收创造良好条件。

  四是要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全过程监管机制,积极运用遥感监测、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一张图”等技术平台,省级层面建立生态修复项目监管系统,市、县层面要建立健全工作监督评价机制,项目实施机构要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确保规范运作。要加强生态修复项目的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作者:钟天明)


上一篇:探讨南京华仓云计算智慧产业园规划与空间布局
下一篇: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转型发展的10大对策建议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