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特色茶市场刚性需求驱动下,济南市找定位,抓重点,补短板,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一体产业化联合体强力带动模式,着力培育北方茶高端知名品牌,全面促进茶产业发展成有品牌附加值、技术含量和历史文化底蕴优势产业,勠力打造本市特色现代茶产业振兴的升级版。
1. 整合资源,加强扶持补政策短板
围绕茶产业附加值可持续提升,加快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茶叶发展政策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配套支持、鼓励企业转型跨越。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茶业新型经营主体,整合发展资源为基地农户开展高效服务。政府主导模式下加大发挥茶文化协会功能,以提高茶农收入为根本目标,研究、挖掘、梳理茶文化,从市场层面深入挖掘本土茶的消费潜力,积极加大高、中端消费市场开发力度。以此为基础组织开展茶文化高层次研讨论坛,着力加快普及及引领北方特色茶文化,充分突出当地茶文化的人物故事,打造特色茶资源禀赋丰富的茶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资源新优势,不断提升济南市北方茶文化的影响力,加快特色茶产品“走出去”步伐。政府主导持续坚持办好茶采摘节和茶博会,宣传北方茶叶品牌和优势,研究出台实施方案,积极开发茶叶旅游产品,转向文化、旅游和茶科技的一体化发展,实现旅游、茶业、文化互利共赢、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形成发展高地,产生“1+1+1>3”的放大效应。
2. 发挥优势,加强指导补技术短板
政府主导模式下加强引进和培育茶新品种、研发创新栽培模式、不断提升精深加工技术、开发茶类新产品和开拓特色茶旅游产品。发挥茶科技人才汇聚的优势,重点加大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推广力度,精准创新智能化节水节肥集聚发展模式,进一步坚持基于绿色生态茶园投入品源头治理方向,发力肥药零增长机制生态建设,持续加强茶产品质量安全控制。重点茶叶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动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认证及病虫害绿色防控,加快深化研究、实践和推广有机种植与生产等方面发展步伐。改造老茶园、引进优质茶品种、开发新产品,精心培育“三品一标”高端高质高效茶叶品牌产品。以茶品质量安全为依托,充分形成特色茶品质优势,应用现代加工高新技术,对茶叶进行精深加工,增加茶叶销量,提取茶多酚、茶色素;加工茶食品、茶用品,引导馈赠文化和健康消费新时尚。
3. 多元化投入,加强支持补资金短板
政府主导模式下加强对茶园绿色标准化建设、培育龙头企业茶业新型经营主体、“三品一标”认证认定、推介知名特色茶叶品牌、开拓高端市场和挖掘茶文化等发展内涵的资金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创建北方特色茶叶品牌。探索建立市场引导、政府主导、多元化投入、社会共同参与的投融资机制,引导工商资本返乡下乡开发开拓特色现代茶产业,创造头雁引领、群雁高飞的新格局[7]。整合统筹“茶之旅”旅游项目专项资金的开发,加快特色现代茶叶旅游产品研究开发步伐,持续增强涉茶旅游业对北方特色茶叶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茶农、茶企以及地方的综合产出效益。拓展资金整合渠道加快特色产业与田园综合体互补发展,重点建设长清万德茶叶生产专业镇特色现代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区,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和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4. 引育人才,加强创新补融合短板
吸引年轻劳动力回乡创业,从事特色现代茶叶种植、加工和科普、康养发展。引进种茶制茶第三产业的专家和企业家,辐射带动发展特色现代新型茶产业。紧紧围绕持续提升茶叶技术水平和茶产业经营管理能力,紧紧抓住培养、服务、评价、激励等环节,建立健全实用人才信息库,引进技术人才,大力培育当地高素质茶农、茶新型经营主体,为茶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设茶基地,围绕茶叶种植、休闲采摘、精深加工、旅游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深度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聚焦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挖掘传统特色文化,打造茶田园综合体,发展地方美食、地方文化、特色民宿、特色茶家乐。积极推动茶园观光、体育休闲、农业示范、田园摘茶、体验制茶、健康养老、文化讲习、茶道传承等为主要内涵的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速丰富乡村游的文化体验及康养发展,增强乡村吸引力,增进乡村人气,增加农民收入。(作者:魏海刚、崔全友、刘向东、崔媛、张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