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产品物流园服务体系对接电子商务的创新路径 |
来源:中机院 时间:2020-12-24 点击:1398 |
|
应当立足当前农产品市场的实际需求,充分借助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所给予的机遇,驱动现有的农产品物流园服务体系朝向网络化、定制式、多样化的趋势演进,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由此打造互利共赢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
|
电子商务在近年来的快速崛起,进一步扩展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同时也对被动、单一的批发市场模式产生了冲击,使其开始借助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流通途径,去重新构建更能契合当前市场需求的物流园服务体系。基于顺应消费主义潮流、推动农产品营销模式变革的诉求,农产品物流园服务体系应当将打造高效、便捷的供应链与服务平台作为突破口,导入智能化、集约化的运营机制,从而以此带动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多元化发展。
农产品物流自身具备单向性、多样性以及季节性等一系列特点,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对配套的物流服务体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产品物流园的建设与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国内农产品物流园一直都处在粗放发展阶段,对应的物流服务体系也相对松散、缺乏效率,且没有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从而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与电子商务的充分对接。所以,应当立足当前农产品市场的实际需求,充分借助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所给予的机遇,驱动现有的农产品物流园服务体系朝向网络化、定制式、多样化的趋势演进,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由此打造互利共赢的联动发展新格局。
一、电子商务推进背景下农产品物流园服务体系的定位与功能
(一)货物集散场地支持下的农产品供应营销。
农产品物流园作为一个集农产品营销、集散、物流中转与各种农产品经济人活跃等功能的场所,农产品供应营销是其首要的功能之一。结合电子商务服务的特点,方式有:(1)农民直接营销。广大农民亲自利用电子商务网络信息或在政府发布信息的引导下,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农民一般选择即时销售价格更高的物流园直接营销,包括农产品的原生产地物流园营销与异地物流园营销。(2)经纪人大宗营销。全国各地的农产品经纪人与农产品物流经纪人,在了解各地农产品价格及其地域差价的情况下,通过电子商务的APP或其他的网络平台,去发布相关产品的质量、价格与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引导各地农产品营销客商与自己合作,实现农民生产盈利、客商营销获利与个人开展农产品营销的经纪活动收入的多赢。(3)电子商务营销专业服务推动营销。以专门为农产品物流园、农业合作社、农业创业园与农业相关企业等为主体,以农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技术、质量、产量与其他方面的典型特色等信息发布为工作内容,在农产品的广告发布与营销活动的促成中获得服务利润,并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营销。
(二)冷库链多季节农产品仓储量调节。
由于当前甚至在一定时段内,国内人均冷库容量低与传统土建冷库过剩且现代冷库缺失,直接催生了潜在市场需求巨大的市场前景。多季节农产品冷库的建设和运营,能极大地提升农产品物流园的经营范围、拓展经营项目与提升物流服务能力。首先,在电子商务的大数据信息指导下,各地农产品物流园通过建设与运营冷库链,能有效地降低农产品成熟后的自然腐坏,提高农产品的库存量与未来市场的高质量投放量,以避免存量过少的所导致的市场价格过高与市场投机现象。其次,冷库链的建设及其服务供应,能有效提升季节性农产品的高质量且高数量的市场存量。冷库链的存在及其运营能大量存储农产品,在调节相关农产品市场供应的基础上,避免因为成熟的高峰时期到来,导致的“过剩性”市场营销投入的价格下降。如在西红柿成熟的季节,农产品物流园的各种经营主体运用电子商务的各种平台,引导农民、其他经营主体等开展对西红柿的冷库存储工作,既能有效稳定市场价格,也能稳定市场中的西红柿供给量。
(三)多因素影响下的农产品价格波动信息发布。
农村的先天性闭塞与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现实,导致农产品生产、营销与管理等方面信息的滞后甚至封闭性,也正是在个别地区农产品丰收却出现营销价格伤农现象的原因之一。全面征集、分析与发布关于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因素信息,科学与及时地引导农民、营销商与其他的相关主体,能在保持最大利润的情况下开展营销活动。首先,加强对灾害性天气及其对相关农作物生产破坏性影响的信息发布。以农民与其他生产者赖以开展营销的电子商务软件或其他平台,向广大农业生产与营销主体发布作物花期的寒流、成长季节的冰雹、成熟时节的连绵阴雨等气候信息,精确预测可能引发的减产、农产品瑕疵多甚至绝产等情况,科学引导农民与其他的生产者开展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的自救活动,如农作物发芽或花期受灾的补种、成熟季节的抢收等。其次,及时发布各种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产量、质量与价格的动态信息。农产品物流园内的各种农产品的相关生产与营销主体,在自己的电子商务媒介或平台上发布自己经营农产品的相关信息,开展灵活科学的农产品存量、农产品加工量、农产品市场投放量与市场投放速度等市场营销的利润最大化的营销行为。
二、制约农产品物流园服务体系对接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
(一)服务理念相对单一,缺乏对于市场的精准定位。
提升农产品在城乡两地的流通效率,持续降低物流成本,是建设物流园的核心诉求与目标。而由于在市场定位上缺少全面、深入的调研,当前农村不少农产品物流园仍遵循着趋近于计划经济时代的服务制度,不少管理层着眼于短期经济效益的获取,并未真正将物流园及其配套服务放置在促进社会转型、生态改善的场域之中进行考量,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相关服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尤其是受到短期内的经济下行因素的影响,一些农产品物流园系统的管理层重新将视野集中在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回收成本、实现获利最大化,而并未真正审视物流园配送机制与电子商务的对接发展,倾向于将整个物流园系统视做更大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种单一、落后的市场定位认识,无疑也严重削弱了物流园对于农产品的增值效用,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源闲置。
(二)物流园整体规划缺少远期布局,局限于短期牟利。
尽管在近年来,得益于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有力支持与保障,农产品物流园迅速实现了规模化、规范化的发展,然而从远期布局的角度看,当前仍有不少物流园系统的管理者,仅仅将之视为土地开发的一种形式,以此来获取经济收益,而并未全面考量园区建设与农产品营销、带动就业乃至创业等的交互关系。所以,在不少乡村地区,农产品物流园在完成建设之后,实际吸纳入驻的物流服务商、个体农户远远少于预期,大量仓储资源出现空置,加之与之配套的服务机制缺乏规范性、甚至完全没有同步供应,由此也严重阻碍了物流园系统运作与电子商务模式的有机融合。
(三)基础配套资源有待升级,新技术应用较为滞后。
道路、通信、水、电以及冷库、冷链物流、物联网等基础设施配套资源,共同构成了确保农产品物流园系统有序、协调运转的基本要素。而就目前国内农产品物流园建设的实际现在来说,一部分地方政府、运营商并未投入持续性的建设资金,普遍采取观望态度,视物流园的实际收益而决定是否继续投资,同时,对于当前已经开始在国外普遍应用的物流新技术,也不愿主动引入。这自然也拖慢了农产品物流园现代化转型的速率,弱化了其在配送效率上的优势,当然也无法取得预期的获益效果。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农产品物流园服务模式创新与优化策略
(一)强化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优化物流服务顶层设计。
农产品物流园的领导管理者应当把握电子商务发展所给予的市场机遇,参照互联网理念,秉持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基本发展观,科学选择农产品物流园的建设位置、受众分布以及产品供给,真正发挥所在区位的优势。在此基础上,也要推动农产品物流园服务管理机制的规范化、透明化,强化各个部门、机构之间的协作性,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增加招商引资渠道,不断吸纳周边资源参与物流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共同提高配送系统的运转效率,持续降低物流损耗,加大对于装卸、搬运等环节的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夯实新型物流园服务体系的长效发展基础。
(二)坚持市场化的运作导向,推广综合型物流服务模式。
要明确以市场为核心的发展导向,根据当前农产品市场的消费动态,借助电子商务媒介反馈的信息动向,采取更为灵活、主动的物流服务。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物流园与物流公司之间的互利合作关系,打造更具机动性的农产品供应链,不断聚合分散的供应链节点,采用更为系统、规范的物流作业管理,提高物流园区服务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同时,也要持续整合相关联的产业、技术,围绕增值服务的增加,去构建公益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实时更新相关政策、农产品交易等的有效信息,为客户提供匹配的信息查询服务,提升客户黏性,由此提升整个物流园的综合型服务效能。
(三)升级农产品流通服务供给,增强标准化、信息化水平。
一方面,要尽快统一规范农产品物流园在仓储、交通运输环节上的通用标准,将扩大农产品条形码的使用范围作为推进重点,强化对于信息数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执行力度,促进物流信息交换协议的标准化,构建企业间物流信息的网络共享制度,全面升级物流园现有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充分对接电子商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当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之中导入电子数据技术,包括条形码、电子订货程序等类型,打造统一、智能、高效的物流信息监测管控系统,打通园区内、外部物流数据的共享渠道,构建全覆盖、一站式的全程物流网络平台。(作者:张丽 魏新 綦颖)
|
|
|